“百里青平川”关庄镇的蝶变记

2020-04-26   延川快讯

关庄镇位于延川县城西北25.5公里处,东邻延川县区,南连文安驿镇,西与宝塔区元龙寺交界,北与贾家坪镇、永坪镇接壤。镇域总土地面积212平方公里,境内川大沟阔,水土优良,素有“百里青平川”之称。全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36户2132人,其中产业户660户1989人,兜底户76户143人。2016年以来累计脱贫682户2028人,目前在册54户104人,甄家湾等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已全部退出。

了见个村村,了不见个人……这句陕北民歌就是从前甄家湾村的真实写照。古窑洞荒废,古村庄衰败,村庄出现“三空”现象:村庄“空壳”,集体“空心”,民居“空巢”。村里剩下的人口不到三分之一,且都是老弱病残。

2017年,甄家湾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成立后,把农户手里闲置的147孔古窑洞和闲置的69孔整体院落窑洞,按照完整度分4个档次折价入股,全部流转至合作社,大力发展以影视拍摄、教育研学、写生创作和传统文化体验等“四个基地”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影视经济”“民宿经济”“观光经济”等新型经济业态,全面实现由“传统农业”到“新型服务业”的跨越式转变。村集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业生产方式有效转变,群众生活质量大幅提升,全面开启了富民强村、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邓发祥就是通过土地入股、窑洞入股等方式脱了贫,2014年,他家发生重大变故,被纳入贫困户。为了帮助邓发祥脱贫,帮扶干部根据政策帮他流转了5亩土地,他家的3孔古窑洞也被吸收入股,还给他落实了生态护林员,一年收入一万多元,农闲的时候,遇到村里来拍电影的,他也偶尔去跑跑龙套,当个群众演员,一天收入一百元,这对于干不了重活的邓发祥来说,也是个不错的收入。在各方力量的帮助和邓发祥自己的努力下,2016年,他退出了贫困户序列。2019年,邓发祥的入股分红、生态护林员工资加上养老保险等,家庭收入达到2万多元,脱了贫的邓发祥时常感谢党的好政策。

白雪明早些年一直在外打工,看着甄家湾古村落的旅游业日渐红火,他带着妻子回到了甄家湾村,回村后的白雪明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

他的底气来自甄家湾村正在打造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近年来,甄家湾村先后被列入“第五批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被评为“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被确定为全市脱贫攻坚成果观摩点,成为备受关注的“三变”改革示范村、乡村旅游明星村、脱贫致富典型村。

2019年,甄家湾村各项产业创收100余万元,村集体收入由2017年前的“0”收入增长到74万元,新经济带动群众增收26万余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7年前的不足3100元增长到12938元。

与甄家湾村不同,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二八甲村坚持“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长短结合、种养叠加”的脱贫攻坚思路,制定了“山地苹果、沟道养殖、川道大棚”的产业发展规划。先后成立了3个合作社,1个合作社联盟,采用“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农户”的管理模式,对全村1160亩苹果园,严格按照果树四季管理要求进行管理,并套种土豆和西瓜等农作物,增加群众收入。

走进二八甲村的果园,村民姬世录正忙着给苹果疏花、修剪, 脸上的汗珠也顾不得擦一下,疏花结束后的姬世录没有时间休息,就赶紧投入到打防冻坑的工作中,天气预报说这几天要降温,这些果树就是他的希望,防冻工作姬世录丝毫不敢马虎。这些果树是他今年的希望,也是未来生活的保障。

为了让村民早日脱贫致富,二八甲村将“户户有产业,家家懂技术”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目前村上修建第五代新型大棚共有42座,9户贫困户免费优先种植,其它5户农户租赁种植,既保证了贫困户能按期脱贫,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2019年大棚收益达100多万,大棚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为确保所有贫困人口脱真贫、真脱贫,关庄镇按照“长抓果蔬、短期养殖”思路,全面加强1700座温室大棚品种改良、结构调整以及432户种棚户技术培训,促进棚栽产业提质增效,全年实现产值约9200万元。村连村,棚连棚的场景在关庄镇随处可见,一座座大棚成了关庄镇群众增收的“聚宝棚”。

在关庄村,一排排西瓜大棚首尾相接,错落有致地排列田间,在阳光的照射下,浓浓的田园气息扑面而来。

虽已到中午,村民薛栓平和妻子焦春娥还在俯身忙碌,打掐西瓜蔓上多余的枝条。大棚内的西瓜已进入成熟期,绿油油的瓜藤间一个个浑圆饱满的大西瓜悬吊其间 。

2016年前,薛栓平一家人还住在父辈留下的两孔破窑洞中,生活十分困难。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关庄镇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在关庄村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和支持下,不甘贫穷的薛栓平决定靠种植西瓜来摆脱贫穷的现状。

为了提高大棚产量,薛栓平决定在原来旧棚的基础上修建新型日光式大棚,大棚建好后,薛栓平准备大干一番,但由于缺乏管理和种植技术,再加上自然条件的限制,刚开始种植的西瓜品相差、产量也低,这让信心满满地薛栓平犯了愁。得知薛栓平的种植困难后,关庄村驻村工作队成员及时联系了县里农业技术种植专家,通过打电话、微信视频和上门指导的方式,帮助他学习种植西瓜的专业知识。薛栓平自己也经常参加县里组织的农业种植技术培训,经过不断的学习,现在他种植的西瓜产量越来越高,品质也越来越好。薛栓平就是靠种大棚,摘了穷帽。

为了振兴村集体经济,关庄镇坚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有限资源,通过发展光伏扶贫、乡村旅游、大棚产业等,创新推出“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村集体+企业+农户”等模式,积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截至目前,全镇17个行政村每个村的集体经济均达到了5万元以上。

为有效提升苹果种植户的管护技术和管理水平,全面强化苹果中幼园高标准管理,关庄镇长期聘请专门技术人员驻村入户指导,邀请市县专家进村开展修剪技术培训。目前二八甲、高家塔近2000亩山地苹果园已经挂果,产量约40万斤,2020年后全镇苹果挂果面积将达到3900亩,预计产值为2400万元,将带动110户贫困群众实现发家致富。

关庄镇的养殖产业也明显提升,目前,全镇牛存栏4500多头、猪存栏2600多只、羊存栏3000多只、家禽存栏近30万只。与此同时,乡村旅游、香菇养殖、旱鸭养殖、鹌鹑养殖、千亩黄花菜栽植等特色产业齐头并进,群众增收致富渠道进一步拓宽。

“我们关庄镇将抓好政策落实,确保脱贫质量‘户户过硬’,通过政策落实完成好54户在册户脱贫任务,也对已脱贫户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核查,做到应享尽享,不漏一项。同时,抓实问题整改,推动实现‘村村过硬’,结合中、省巡视反馈问题,扎实开展自查自纠,把问题落细落小落准,一项一项盯住改,确保问题全部整改。最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力争做到‘全面过硬’,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扶贫资产管理,贫困户利益联结等多项长效机制,依靠制度实现脱贫质量全面过硬!”关庄镇镇长樊宝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