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中国最长的河流是哪条,大家应该都知道,是长江。
长江在很多诗人的作品中都出现过,比如: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自此回。
想汉影千年,荆江万顷,槎信长通。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
上面这些“江”,其实都是指长江。比如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江、荆江、楚江、浔阳江、扬子江……这些都是长江不同江段的别称。
要说哪位诗人和长江有缘,首先要说的就是诗仙李白,他一生游遍祖国名山大川,在长江沿途留下很多千古名篇。
今天,我们就来溯源文化的长河,品析李白的诗歌,了解长江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知识。
01
楚江和荆江的得名
说到长江的别名,频繁被诗人提到的便是楚江或荆江。楚江,顾名思义,是古代楚国境内的长江江段。
那么,古代的楚国在哪里呢?
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荆、荆楚,土地面积很大,覆盖了今天的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贵州省、江苏省、浙江省、河南省等。
所以,以上省份的朋友们,也可以和李白一样,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过过嘴瘾了。
广义上,长江自流出巫峡,到南京的部分,都可以被称为“楚江”。所以,楚江包含的范围很广,荆江是楚江的一部分。
古有“刘备借荆州”,古代的荆州又称江陵。唐代安史之乱后,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而江陵,便是当时南方的经济中心之一。
唐代的江陵,就在今天的湖北省荆州市。这一带的长江,就被称为“荆江”,具体是在湖北枝江到湖南岳阳之间。
注意:今天湖北省的简称是“鄂”,而不是“荆”。
02
诗中的历史和地理知识
说到楚江和荆江,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渡荆门送别》。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青年的李白,兴致勃勃地坐在船上观赏巫山两岸的险峻景色。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送我远别故乡,表现了诗人赠别故乡、准备远行的怀乡而又期待未来的心情。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点明了目的地——李白要去楚国故地。
等李白到了荆门一带,眼前景色不一样了:从急流峻岭,变为了平原旷野。
在视域顿然开阔的情况下,诞生了千古名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不愧为仙人,不仅诗写得好,而且这两句诗背后,暗含了两个重要的中国地理知识点。
第一句,“山随平野尽”——涉及到中国地形的阶梯分级。
中国的地形“西高东低”,从西往东分为第一、二、三级阶梯,就像台阶一样逐次降低。
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为: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长江出了巫山,流入了第三级阶梯,这里的地形不像第一级的高原和第二级的山地那么起伏鲜明,反而是多平原。
所以,李白乘舟出了巫山,就发出了“山随平野尽”的感叹——山地地形变为了平原地形。
第二句,“江入大荒流”——涉及到流域的概念。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大江大河会“吸收”一个区域内的水流。在一个区域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都会汇集到这条河里,那么这个区域便是这条河的“流域”。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荆江附近的小水流太多了,汇集到一起,就形成了荆江江段巨大的水流量。
李白的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则体现了江水的雄浑有力。
“江入大荒流”表现出水面宽阔,仿佛江水流入了平原旷野,平铺开去。
03
第二次流转荆江的李白
李白爱游历名山大川,但他这两次途经荆江的旅程,令人唏嘘不已。
第一次,是《渡荆门送别》中的青年李白,随江而下前往荆门 ,可谓风华正茂、兴致勃勃,对未来充满期待。
第二次,是《早发白帝城》中的李白,58岁的他因受牵连而获罪,先被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之后又被赦免而重获自由。古人50岁被称为知天命,58岁的李白,已经算是老年了。
尽管李白年事已高,且流离在外,但重获自由的他依然乐观而浪漫,写下了《早发白帝城》。千年之后,他甚至成了白帝城的“形象代言人”。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朝辞白帝彩云间”这第一句,便点明了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写船的快埋下伏笔。“轻舟已过万重山”,表现了他被赦免而重获自由的欢欣喜悦。
那么问题来了:曾经“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楚狂人李白,深受唐玄宗欣赏,为什么会被定罪并流放?
这就不得不提到盛唐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安史之乱。
唐代安史之乱初期,唐玄宗逃亡蜀地,太子李亨(即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太子李玙)负责抵抗安禄山的进攻。不久李亨即位,史称唐肃宗。
李白曾经参加过永王李磷的幕府,而永王和哥哥唐肃宗对着干,最后却实在打不过唐肃宗。
李白因此受牵连,而被流放偏远夜郎。他已是老年,却不得不与妻儿分离。
几经流离,终于等来唐肃宗大赦天下,李白也重获自由。
他从白帝城顺流而下返回江陵(今湖北荆州),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
朦胧之间,来不及回味过往,就被重获自由的喜悦裹挟,顺流而下奔向江陵。
如果说《渡荆门送别》表达的是游子赠别家乡、闯荡天下的豪情,那么《早发白帝城》表达的就是时过境迁、老年复归自由的喜悦。
李白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不论是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期,还是被流放的老年时期,从未感叹生活的苦涩,一直以“与尔同消万古愁”浪漫主义,诠释着大唐文人乐观旷达的精神。
04
长江精神
通过学习《渡荆门送别》和《早发白帝城》,我们不仅了解了长江三峡到荆江的地理地貌变化,还能学习背后的历史文学常识,更能体会诗人李白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贯穿其一生的乐观旷达的浪漫主义精神。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都在这条大河之上,留下了自己独特的诗篇。
(张大千《长江万里图》局部)
长江,
是郦道元“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探秘自然的奇谲壮美;
是崔颢笔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吊古怀乡;
是郑谷笔下“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的不舍别离;
是张若虚笔下“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婉转谐美;
是白居易笔下“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知音难遇;
是李煜笔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愁悔恨;
是王安石笔下“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回望与乡愁;
是苏东坡笔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失意却豪迈……
千年既往,沧海桑田,滚滚长江水淘尽英雄。唯一不变的,是中华儿女心中的长江精神——
它始终给予着我们精神鼓舞,熔铸成中华儿女历经磨洗、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