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图书馆的历史及三次“劫难”
邢台之有藏书,由来已久,早在明清时期,清风楼就是官府藏书之处,到民国时期,河北省政府主席鹿钟麟曾在清风楼设立“中山图书馆”,沦陷期间邢台于府前东街南侧建立图书馆,1945年邢台解放后,定名为邢台图书馆,馆内藏书2000余册,订新华日报4份,管理人员1名。1946年,邢台市民众教育馆恢复,图书馆变为该馆的一部分,改名图书室仍在原址办公。1948年,民教馆迁花市街北端西侧原裕民公当(当铺)院内,图书室随之迁入,占房三间,管理员一人,翌年,民教馆更名人民文化馆,图书室改称人民文化馆图书室,到1950年,图书室藏书达5000余册,分40类,当时馆内藏有《钦定全唐书》一套,计1684册;《宋史》一套,计800多册;《满清和帝俄谈判记录》一部,三部书较为珍贵,为图书馆镇馆之宝,1953年,邢台人民文化馆改名邢台市文化馆,图书室改称文化馆图书室。
“劫难”一:不等价交换
1953年,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用3000多元书籍将邢台图书馆的镇馆之宝《钦定全唐书》、《宋史》做了交换,两部书计2500余册被运往北京。如今看来,这不算浩劫,幸亏国家图书馆把这三部珍宝拉走,才能保护好,不然在邢台恐怕也将丢失或毁坏。
1954年,驻邢台的抗美援朝志愿军捐赠邢台图书室数千册图书,此时图书室从文化馆搬至清风楼上办公,藏书已达8000余册,后增加至万册以上,1958年图书室从清风楼搬回文化馆。
“劫难”二:邯邢专区合署
1958年,市县合并,邯邢专区合署,邢台市被取消,图书室无人管理,丢失甚多,到1961年,图书室仅剩下2000余册图书,后邢台大学停办,该校图书馆20000余册图书交给图书室接管,由于无人管理,丢失甚重,1961年邯邢分置,重置邢台专区和邢台市,翌年,邢台市成立邢台图书馆,图书馆藏书仅剩下5000余册,计1958--1961年邢台专区被撤销,邯邢合署的三年间,邢台图书馆共损失约25000余册图书(含邢台大学图书馆的部分),约占图书馆藏书的六分之五。
1963年8月,邢台图书馆迁至牛市街对面一小楼内,面积80平米,职工3人。
“劫难”三:文革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邢台文化馆和图书馆合并,不久两馆停止活动,图书损失严重,藏书寥寥,所剩无几。
1980年重建邢台图书馆
1977年,在桥西区育才南路动工修建新邢台图书馆,于1980年7月落成,8月20日对外开放,由于经过三次变故,邢台图书馆70年代以前的古旧书籍几乎没有,所有藏书几乎都是重新采编,现馆占地面积约6372平方米,建筑面积3670平方米,使用面积2600平方米,其中:书库1000平方米,阅览面积600平方米,另有闲余空间出租给几个辅导学校用,本馆藏书以图书和报刊两大类型为主,现有各类文总(书籍、报刊、音像)藏量为24万册(件)。
2012年邢台新图书馆落成
2012年6月29日,邢台市图书馆钢铁路新馆以崭新的面貌向社会开放。2018年5月14日,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结果公布,邢台市图书馆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评定为国家一级图书馆。2018年12月,被中国图书馆学会公布为2017年全民阅读优秀组织。
邢台市图书馆占地面积6372平方米,建筑面积3670平方米,使用面积2600平方米。 邢台市图书馆新馆位于邢台市钢铁北路789号,投资近1亿元,建筑面积2.5万多平方米。设参考咨询部、典藏图书室、借阅室、阅览室、少儿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室等读者服务窗口,拥有阅览座席400个,少儿阅览座席70个
截止2017年底,邢台市图书馆馆藏各类纸质文献46.7万余册,电子图书27.6万余册,并订购了万方全文数据库、博看电子期刊、读秀知识库、全国电子报纸索引数据库与维普考试系统数据库等数字资源,实现了“全开架、零门槛”免费开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