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对院士的评选标准,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讲了解的是知之甚少的状态,其实院士评选从每年的评选人数来看仅有不到百人的规模,所以可以看到院士评选的难度还是蛮大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院士的评选中其实需要很多因素在起作用,比如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术成就,而学术成就最好的体现就是论文的发表量了。
比如从年轻当选院士的履历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人仅仅是在SCI等平台的论文发表量上就有这十分惊人的数量,比如在1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的舒红兵,其先后发表过160余篇的论文(包含SCI),这也让其在当年的院士评选中优势明显最终击败了最强有力的对手饶毅和施一公,这两位学术大咖论文量上饶毅的不过十篇左右,而施一公院士的也没有超过50篇,而当年同时竞争中科院同样一个院士名额的时候,舒红兵胜出,虽然有人会认为其实舒红兵在人脉等方面的优势要远远强于饶毅和施一公,但不可否认的是论文发表量给其的最终的成功奠定了很大的基础。
而在院士当中,说到高福这个名字如今对于网友来讲是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状态,这位CDC负责人多次露面在媒体采访当中,比如此前在《新闻1+1》的1月底节目当中白岩松还专门对其进行了连线采访,作为CDC负责人却没有很好的做出一些防控措施,让高院士饱受质疑。
高福作为两院院士的成员之一,说到他的履历当中最出彩的莫过于发表的论文数量了,仅是SCI一个平台如今已经有五百余篇的数量,让很多人看完以后为之惊叹,甚至有人还做出过这样的计算,从高院士在83年考上大学算起到现在也不过37年的时间。
若是假设从大一开始发表SCI那么每年要保持在13篇的数量,换算到每个月的话至少要发表一篇以上的SCI,虽然有人会提到像高院士这样的学术大咖其实自己很多时候发论文不用自己直接出面,一些学生在发表的时候直接挂上了他的名字,但如此多的论文量还是让人十分惊叹的。
但是近期的话,教育部针对于SCI已经发布了新的通知,让很多人对破除SCI至上看到了希望,此前在很多高校和科研院士,基本唯SCI进行评级和区分待遇的现象十分明显,所以导致了不少人纯粹为了SCI发文而发文形成了十分不好的社会影响,而且给我们学术界的正确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那么对于通过500余篇SCI敲开院士大门的高福将会有多大影响呢?其实从问题的本质来看影响并不是很大,毕竟高院士已经成功地从学术界突围,而且拥有了多个头衔与很多的荣誉,如今教育部出台的SCI政策针对的则是对未来从事学术学者的限制,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