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节气 养生要忌凉

2019-07-23   呼和浩特日报

呼和浩特日报讯 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位于黄经120°。大暑期间,中国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要注意防灾减灾工作

根据大暑的热与不热,有不少预测后期天气的农谚,如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田头歇;大暑凉,水满塘”;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秋后凉”;长期预示的有“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大暑不热,冬天不冷”、“大暑不热要烂冬”等。呼市气象局通过近60年气象资料汇总分析,大暑节气呼市地区平均气温为19.1℃(武川)至23.2℃(托县),平均最高气温24.8℃(武川)至29.4℃(托县),极端最高气温28.8℃(武川)至33.6℃(托县),平均最低气温13.5℃(武川)至17.3℃(托县),极端最低气温9.1℃(武川)至13.6℃(托县);平均风速1.6m/s(土左旗、托县、和林)至2.8m/s(武川),平均最大风速4.6m/s(托县)至7.1m/s(武川),大风日数平均0.2天(托县、和林)至0.6天(武川、呼市市区、土左),降水量57.7mm(托县)至74.2mm(呼市市区),日最大降水量为75.2mm(托县)至151.6mm(清水河),日照时数130.3h(清水河)至140.6h(武川)。

大暑节气气温常常居高不下,且强对流天气较多,常发生于午后至傍晚,冰雹、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对农业生产有较大影响。蔬菜作物逐渐进入采收旺季,种植农户应利用晴好天气抓紧采收,以免频繁的降水天气影响采收进度,破坏蔬菜品质。夏季降水后气温回升较快,高温高湿环境对设施农业作物生长不利,农户应适时调节温湿度,做好田间管理,防范病虫害发生。

大暑期间(7月23日至8月7日)主要天气过程如下:7月24日至7月25日,全市大部小雨;7月27日至7月28日,全市小到中雨;8月4日至8月6日,全市中到大雨。呼和浩特市地处华北地区,在此期间的暴雨天气相对集中,7月下旬和8月上旬是防汛关键期。

一年最热的时节

古书中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极必反规律,可见大暑的炎热程度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人们也常把夏季午后的雷阵雨称之为“西北雨”,并形容“西北雨,落过无车路。”“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说明了雷阵雨,常常是这边下雨那边晴,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为了驱赶暑热,民间常常食用羊肉、姜等热性食物,起到发汗排毒的作用,而营养学家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认为羊肉在伏天吃营养程度最高。三伏天,人体内积热,此时喝羊汤,同时把辣椒油、醋、蒜喝进肚里,必然全身大汗淋漓,这汗可带走五脏积热,同时排出体内毒素,极有益健康。

大暑养生要忌凉

大暑节气天气气候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高温,此时养生,关键在于忌凉,千万不可因热而贪凉饮冷。精神方面,要谨守“静心养生”的原则,所谓“心静自然凉”,避免遇事急躁,避免生气恼怒,可多想轻松愉快的人或事,也可多参加钓鱼、绘画、书法等活动,可以达到安定神志、调养心气的作用。起居方面,要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劳作,老人及体质虚弱者避免在正午烈日下出门,汗出后及时更换衣物,要注意睡好午觉,适当的睡午觉可以保持精力充沛。运动方面,宜少运动或选择低强度的运动项目,如散步、快步走、八段锦、太极拳等,宜在清晨或傍晚在清凉的公园、河边、林荫道旁进行,注意避免运动后大汗淋漓,运动过后要补充水分,但应避免进食冷饮,否则容易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饮食方面,宜清淡多样,以补气健脾、消暑生津为主,可多食绿豆、黄瓜、苦瓜、莲藕、鸭肉、冬菇、紫菜、西瓜、薏米、冬瓜、桂圆、桃子、黄皮、芦根、白茅根等食物及药食两用之品。(记者 李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