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李世英林场职工合影
广济文化博大精深。说她博大,源于广济每一个地名,都有她的历史故事和神奇传说;说她精深,源于广济文化是一个综合型的文化形态,主要由佛教文化和港埠文化两大文化主系和商贸文化、战略文化、戏曲文化、武术文化、竹艺文化等文化支系构成。请让小编分期为您慢慢道来。
李世英林场被国家林业部
授予“全面质量管理奖”始末
导语:今年6月份,受市政协文史委委托,我专门对原广济县大金区石佛寺公社李世英大队林场曾经创下的轰动全国的“种杉如种田,管杉如管棉”经验、并被国家林业部授予“全面管理质量奖”始末进行采访,经过一段时间努力,我现将拙文奉献给大家,让大家在了解这一段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的同时,也让大家来学习武穴的老前辈们那种“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精神,鼓足干劲来建设武穴美好的新家园。
武穴林业的前世今生
据康熙丁未县志载,广济县(武穴市前身)北部山场,古时“林莽深密,修篁蔽岭,杉松阴覆”。康熙十三至十七年(1674-1678),清廷派遣一位芮姓将军率官兵到广济,连续5年在各山场采伐皇木(为建造皇宫采伐优质木材)。这次大规模采伐,使境内原始森林元气大伤。经过长期采伐,大部分山场渐渐成为次森林,集中区主要分布在太平山、横岗山以及分支山场。
1938年日军入侵广济县境,在战争中毁林21000多亩。此后,受战火、山火影响,林木面积以活立木蓄积面积逐渐减少,至民国末年,除村庄风景林外,成片的古树多被砍伐,只有阳城山、太平山、荆竹湖塘岸有小片的天然古树,还有一些象银杏、桢楠等少量的国家2级保护树种。由于山场最初为公山、野山,后来逐渐被地主和户族以坟墓占山、居住地就近占山和户族头领出面占山后,采取“只植不伐”,“房前屋后依托族规管理,严禁砍伐”等措施的庇护,再加上解放后政府启动封山育林的管理方式,又使广济县林业有了新的起色。
后来又由于1958年到1962年之间发生的“大办钢铁”毁林、煤炭会战毁林、修建水库毁林、育林开荒毁林,山区公社和大队则一度以伐树卖钱为副业门路,又使许多成熟林和房前屋后的风景林遭到巨大破坏。从1963年起,广济县的林业生产再次出现高潮。
世英林场获国家林业部
颁发的“全面质量管理奖”
老场长苏玉先手捧奖牌照相
1962年,全县实施山林发证,目的是正确处理国家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山权纠纷,山场较多的大队先后举办集体林场,组织专班专门从事林业生产,以当时行政区划界定的大金区李世英大队、余川区青蒿大队、田镇区湖北大队、花桥区童司牌大队、四望区新庙大队率先在黄土岗地营造成片杉林成功,改写了广济县人工造林以马尾松为主变为杉树为主的历史。
特别突出的是大金区李世英村,从1956年到1966年就开始人工造林。当时李世英村水田1700亩,旱地240亩,还有大量的黄土坡岗地,多数人认为黄土山瘠薄,把它列为种杉的禁区。1965年,李世英大队林场采纳林业干部的建议,根据杉树须根发达、喜欢松软土质的特性,改大垱整地为抽槽整地,使黄土岗植杉的成活率大幅提高,终于破解了黄土岗栽种杉树成活率不高的瓶颈。
1966年,时任黄冈地区行署副专员贺导海带领黄冈地区林业局局长张平等林业干部在李世英林场蹲点3年,继而湖北省林业厅林木专家郭伊白也来李世英林场蹲点总结经验,在省地专家和领导的帮助和支持下,使李世英林场杉树种植面积增至420亩,加上其余的桑椹、楠竹、淡竹、油桐等,李世英的林业生产面积接近500亩。
此后,广济县委县政府及时推广了李世英林场冬季抽槽整地,春季栽种杉树的经验作法,使全县兴起“种杉热”,使广济县杉树面积一度达到8.9万亩。
1973年10月,南方12省(区)用材林造林技术座谈会在武穴召开期间,参加座谈会的258名科技人员对李世英林场新栽的杉林进行测定,年平均生产量为胸径0.95-1.2厘米,树高0.73米-0.87米,每亩材积为0.7-0.8立方米。会议对该场“种杉如种田,管杉如管棉”的经验予以肯定,并认定为速生高产林。
会后三年内,全国除台湾省外,各省(区)均先后派人到李世英林场参观学习,共有3万多人次,时任的场长苏玉先先后参加过全省科技大会,在湖南省召开的林业生产学术交流会,该场并被国家林业部授予全国乡村林场“全面质量管理奖”。据当事人介绍,当时李世英林场三间平房屋墙面上全部挂满了奖状、牌匾和旌旗,林业生产给李世英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荣誉!
李世英林场获得的荣誉
消息来源:广济文化 作者:冯怡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