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蓝的天,清清的河水,清清的河水中水草茂盛,水草、石头下边一群群游动的水乡河鱼,清亮鲜活……我的脑海中一直留刻着,童年(十岁左右)钓鱼时的美好记忆。
人不大,钓鱼的路,跑得远,到处是河江水面,有水的地方都有鱼,到处可钓鱼。水乡的水塘边、小河石块底下、水草下面,古纤道、石坝堤岸水下面,都留下过我们钓鱼摸虾的身影,正验了那句民谚:
正月塘鳢肉头细,二月鳜鱼长得肥,三月菜花甲鱼补,四月昂刺鲜无比,五月银鱼要炒蛋,六月莳里白鱼肥,七月夏鲤鲜滋滋,八月湖鳗酱油焖,九月鲈鱼肥笃笃,十月大头鲢鱼汤,十一月青鱼要吃尾,十二月鲫鱼要塞肉。
苏州人特重塘鳢鱼,初春来时,油菜花盛开,塘鳢鱼体肥有籽,苏州人认为此时的塘鳢鱼最鲜美,叫菜花塘鳢鱼。江南春天的“菜花塘鳢”,鲜美正当时,家常做法无论汆汤、红焖或是炖蛋都很惊艳,鱼脸颊两侧,比指甲盖还小的“豆瓣肉”几十条鱼,就做了一小碟,春的韭苗遇上春的鲜鱼,味蕾上顿时春意盎然了。这道菜有一个别名叫“长辈的爱”。近些年越来越贵了,得一百多一斤。
塘鳢鱼,江南的人家土称叫做土步鱼的,浑身紫褐色,有细碎黑斑,头大而多骨,鳍如蝶翅。此鱼质沉,常附土而行,不似其他鱼类浮水浅游,故名:土步鱼,土婆鱼,塘鳢鱼,虎头鲨或虎头呆子的。是江南这个季节最鲜嫩的味道表达。惟对水质的要求较高,二级水质能勉强维持生存,三级水质中基本绝迹。
小时候钓塘鳢鱼很简单,钓饵就是挖一些蚯蚓,钓竿是用两人高的苦竹竿,有的在杆梢上绑上一根米把长的毛竹支梢头,增加钓竿的弹性和灵敏。钓鱼线是当时低档的尼龙线,鱼钩先是自己用大的缝衣针火烧后弯成的,后来先进了点了,到绍兴的打铁店中买来的黑色的鱼钩。是“国产绍兴土牌”的。浮漂是用在大白鹅上拔来的羽毛、剪好做成星标,十粒一串。这种钓组很灵敏。
时值盛春,菜花正旺,塘鳢鱼十分贪食。塘鳢游不快,游距也不长,几乎是擦底游几厘米就不动了,静待鱼虾游过,突起抢而食之。 所以,钓者手持钓竿,仔细察看水底沙石间,一旦发现塘鳢,将鱼钩装上蚯蚓放在它前面5~10厘米处,白色的羽毛星标浮子在水中点动了,拉下去、黑标了,提竿上来,一条活跳的塘鳢鱼钓上来了,没有网兜,钓起的鱼就用鞋底线从其鳃部穿过后养在脚下河里。
时过境迁,转眼我已花甲。真想再回到童年的水桥头,毫不费力又有乐趣地钓上几条塘鳢鱼,红烧或放汤均可,放点暴腌过的雪里蕻,味道鲜得掉眉毛……啧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