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在生活中像一个智弱的残者,在艺术上却是创造精神的圣人。我们做不了梵高,但应该读这本书,我们崇敬梵高,更要读这本书。
—濮存昕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一本名扬四海的绘画大师梵高的传记。作者欧文·斯通青少年时期生活艰难,先后做过报童、推销员、牧童等。贫困生活给他的身躯带来了磨难,同时,为他的心灵带来了坚强。
这本书中,作者把梵高悲惨曲折的一生描绘的淋漓尽致,当然是建立在梵高本人的经历之上,还有就是作者的感同身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唯有经受过苦难,才尽可能的能把苦难展示的客观而深刻。
梵高的一生是最为悲惨然而却成就辉煌的一生。近几年上映的一部电影《至爱梵高》用一个旁观者来为我们寻找梵高生前踪迹,随着电影推进,梵高的一件件往事浮出水面。这些往事不仅令梵高备受折磨,也使得电影院观影人群纷纷落泪。这眼泪来源于两方面:
- 为他悲惨的人生留下怜悯的泪水
- 为他执着的追求所爱深受感动。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一本较为详细的描写梵高一生的著作,它比电影情节表现的更加丰富,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更加立体、丰满、真实的梵高。
我初次读到这本书,内心大为震撼。一个人竟能承受如此不堪忍受的磨难,他到底有着怎样坚毅的内心。又是怎样的热爱,让他对绘画如此痴迷。带着这些问题,我不得不对全书进行仔细的分解阅读。我渐渐领悟到了梵高的处境和内心思想,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不同程度的住着一个梵高的影子。
于是,我决定写下自己对这本书内容的看法:“《渴望生活·梵高传》:爱情失意,工作打击,毁灭不了他的逐梦心。”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同时也与大家共同讨论。
【追求与失去的爱情】勇敢的梵高,奋不顾身的追求,爱被拒绝后的心伤
梵高性格有点乖僻,不大合群。当时的人认为他古怪,偏执。
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梵高的面貌,为了她,梵高变得开朗、随和起来。她把梵高从个人的狭小天地中引出来,使他的心灵感受到生活美好的方面。
这个人是乌苏拉,梵高给其取名为“娃娃们的天使”。
梵高的内心欣喜而激动,这是他第一次遇到心动的人。为了她,梵高从头到脚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止外在,内在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他的心中充满着人生的希望。
还记得我们情窦初开的青春时期吗?遇到爱,心跳砰砰的加速。从心动那刻起,我们总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对方。我们的生活莫名其妙的变得积极乐观,那种发自内心的喜爱是推动我们改变的强大动力。
梵高终于压制不住自己内心的爱意,他大胆的向自己的天使吐露心意。
“我是要告诉你其实你早就知道的事情,乌苏拉。我真诚地爱着你,只有你做了我的妻子我才能幸福。”
“你的妻子?”她声调高了起来,“哎呀,梵高先生,这可不行!”
“真是怪事!你竟然不知道我已经订婚一年了。”
梵高整个人恍惚了起来,他忘记了自己此刻的感受,是种难以名状的疼痛。
我们深爱一个人,我们自以为这个人会属于自己。每天能见到她,是我们最幸福的事。两个人还没在一起,但心中对两人美好未来的希冀令我们快乐。最不幸的结果不是遭到表白后的拒绝,而是对方原本就有了私定终身的另一半。那我们的爱本就不应该存在,但偏偏现在就深深的藏着心中,不能自拔。这种矛盾感多么使人痛苦。
梵高爱着乌苏拉,他年少的心中第一次住进了一个姑娘,他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理智和谨慎全被他抛到了九霄云外,他一把抱住她,他闻到了她发丝上温馨的芳香,这种身体的接触把潜伏在梵高心中强烈的爱彻底唤醒了。
乌苏拉当然是挣扎并摆脱了梵高的拥抱。
梵高依然不放弃,这一年中,他没有见过她的未婚夫,他的心中存有疑问:“难道是为了考验他?”但随后而来的坚定答复让梵高的心彻底冰冻了下来。
有一天,梵高尾随着乌苏拉,为自己那晚的冲动道歉。乌苏拉发现后,用大眼睛淡淡的瞥了他一眼,似乎对他的跟踪而来感到惊讶。
“啊,没关系。那没什么。让我们把这事忘了吧,好不好?”
梵高心中被唤醒的爱迅速的冬眠了,他变得冷漠,喜欢离群独处。他一直渴望的、极度渴望的就是爱情,而如今,他心中的思念只能永远的埋葬在脑海中。
喜爱一个人,本身就需要勇气。坚定对一个人的爱,需要不断拷问自己的内心。这些过程对人是一种“折磨”,同时是一种幸福的追寻过程。确认过想法,鼓起百分百的勇气面对自己喜欢的人,说起隐藏已久的话,我们唯一急切想要得到答案,而且是肯定答案。可是,并不是人人都能如愿的追求到爱慕的那个人。我们毫无保留的倾泻出爱意时,发现对方已经筑起堡垒,不许我们接近半步,我们坚固温暖的心也随之变得冰冷颓废。
爱一个人,最怕没结果。但这个过程我们依然要奋不顾身的追寻。
【事业允许试错,懂得跟随内心】梵高经受失败择业,怀疑与怨恨自己,但他没放弃对未来的探寻
梵高离开了那个伤心地,来到了阿姆斯特丹。他开始努力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学习代数和语法。这样他才能通过入学考试,成为一名牧师。成为牧师,帮助生活在贫困和苦难中的人群是他此时想做的工作。
为了这个目标,他每天学习二十个小时左右,整个人变得瘦削、两眼无神。学习的过程中,使梵高痛苦的并非繁重的学业,而是自己是否能成为精明又有教养的牧师呢?自己花费的这些时间,研究的这些学问能不能为穷人服务呢?梵高担心自己的努力最后成了泡影,内心充满了斗争。
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想去从事一个行业,想去学习一门技能,又害怕努力没有回报,浪费了时间,消磨了青春。我们许多人在这种矛盾中挣扎着,总不能全心全意把自己的精力奉献给目前的职业或学习。
但是,我们要清楚的是,一个年轻人怎么能知道自己的抉择是不是正确呢,譬如你认为应当用自己的一生,去从事某项特别值得做的工作,而后又发现自己根本就不适合于这种工作,那怎么办呢?
你永远不可能总是对任何事情都做到却有把握。你所能做到的就是用你的力量和勇气去做你认为是正确的事。结果也许会证明你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然而至少你是去做了,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应该按照自我内心当下最真实的想法行事,任凭结果来对它的价值做出最终的判断。如果你此刻作出了去往何处的决定,那么,这个信念就是指引你今后行动的指南。不要胆怯,要相信你的信念。
梵高不止于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感到困惑,家族环境的压力也令他感到无所适从。要知道,梵高家在整个欧洲可称得上是首屈一指的经营美术品的大家族,他的一位叔叔,拥有着阿姆斯特丹和布鲁塞尔的大画店;还有一位叔叔,是荷兰最大商号的经理……。这种家庭的荣耀给了无形中给了梵高巨大的压力。
如果我明天就去做传教士,那算不算失败呢?要是我去帮助人们治愈病痛,解除忧虑,使有罪的人得到安慰,那算是失败吗?
家里的人肯定要把这些看作是失败的。他们会说我是永远不可能成功的,会说我无能、忘恩负义、是梵高家的败家子。
我们总是受固于家人甚至于是别人的看法,我们怕辜负家人的期望,我们怕被别人笑话,我们自己都不能瞧得起自己所作的选择,那我们还是自己吗。对自己最重要的人生职业决定却被别人的看法所阻碍,这是多么的无知愚昧啊。别人的意见只能参考,最终的决定一定要由自己静下来仔细倾听心声,那个内心的呐喊声会一遍遍的告诉你路在哪里。
梵高的老师曼德斯看出了他的犹豫。“无论你做什么都会做好的。你最终一定会表现出你内心的一切,而那就是你一生成就的证明。”曼德斯对梵高说。
梵高慢慢的清楚了在这个世界上应去的地方,曼德斯已经给了他勇气。他的家庭也许会看不起他,然而这已经无所谓了,他看到了心指引的那个地方。
梵高经人介绍,坐火车去往了比利时南部的一个产煤的矿区。那里的人干着最脏最累的矿井工作,拿着微薄的工资。他们需要一个牧师,需要一个人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慰藉。
一次意外夺去了矿井里众多工人的生命,他们的妻子哭嚎着,这个场景没人不同情他们的遭遇。梵高决定要去给他们争取更有利的环境,他去煤矿公司请求公司购买防护设备,提升对工人的保护力度。结果失败了!
面对失去的工人,梵高感到无能无力,他学习的知识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他倍感伤感。既然自己的职业都不能起作用,那从事它还有什么意义呢。梵高对这个牧师的行业已经失去了最后的念头,他决定放弃。
众里寻他千百度,磨难困境都是前进的垫脚石,梵高有颗不屈的逐梦心
梵高放弃原本的职业后,又重新回到无业游民的身份。他埋头于书本之中,阅读对于他,始终是一种最美好的、持久不变的享受。
书本中的内容往往能给我们自己的现实处境带来启示,书本中的人也有自己的普通生活故事,书中的他们为自己的生活在努力奋斗,阅读就是在经历不同人的人生,体味他们的酸甜苦辣。这种收获能使我们更多的平复不安的心情以及带来更多的思考空间。
梵高在所读的每本书中寻觅着可以重新指引他生活下去的目标。他在思考:“我现在应该尝试些什么?什么是最适合我的?哪里是我在人世上恰当的位置?”
在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中的大多人对未来都有着深深的困惑,不知道路在哪里。我想无论社会如何发展,这种困境是很多人都无法摆脱的,特别是涉世未深的年轻人。
这时不要胆怯,年轻要敢于尝试,跟随心中想法,踏错后,迅速纠正。
这一天,梵高找来了几张白纸和一只粗铅笔,他不厌其烦的描绘着他的人物,他专心致志的画着,竟然没有注意到暮色已经悄悄的来到了他的房间。
他想起了自己在伦敦的美术馆看到的美丽的油画,他想起了自己一度拥有的可爱的画作。他就这样想着想着,渐渐安然进入了梦乡。
接下来,梵高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绘画上,他不停的临摹大师的作品,不停的绘画。有一天,一个牧师皮森特看到了梵高所画的一幅画,内心激动的发抖,他毫不掩饰的表达了对梵高画作的喜爱和欣赏。
“他为我开了一个好头,”梵高暗自思忖,“如果他喜欢我的作品,别人也会喜欢的。”
梵高用两个星期,起早贪黑的临摹他的老朋友寄来的六十幅绘画习作。他每天只靠面包维持生存,但他却乐在其中,一点都没有抱怨。
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人的哪怕一丁点肯定和鼓励都会给我们莫大的信心。我们的内心深处渴望被重视、被肯定。许多成功都是由一点点的小肯定累积起来的,这是一种正向循环。我们获得认可后,就会更努力,那我们的技能就会愈加纯熟,终会取得一个好的结果。
梵高慢慢的发现,自己对绘画有种难以抑制的热情。他慢慢的意识到,绘画是自己毕生的向往。在阿姆斯特丹学习期间,他就有想把看到的东西画在纸上的冲动。现在他终于彻底清楚了他的想法,他为此感到激动和喜悦。
在追求自我道路的征程上,痛苦会不断伴随着你。当你越努力寻找,却不能找到时,这种痛苦感愈加显著。然而,当你发掘出了自己生活的真正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后,你永远都不会再对生活失去信心,未来的大门也会为你永远敞开!
在坚定了自己的绘画之路后,梵高专心于绘画,他不仅从体力上勤奋绘画,更在不断进步的道路上寻求方法。
夏天过去了。梵高知道,此时至少靠自学是无法提高了。他又一次产生了同某位艺术家建立联系,并到一间好的画室里继续学习的渴望。他开始感到,去接触一下好的作品,看看别的艺术家怎样工作是必要的,因为那样一来,他就可以看出自己的欠缺,学会怎样才能画的更好。
学习技能或知识,初级阶段时可以自学,打下一定基础。想要取得更精深的造诣,就不可闭门造车。走出自己的世界,和高手交流,向他们学习,找到自己的弱项,重点击破,方可不断进步。
梵高的绘画技能日益提升,他的热情也越发高涨起来,他发现自己越来越信仰一句话:“艺术是一场战斗,献身艺术是应当倾注心血、奋力拼搏的。”
他画的愈多,就愈是沉浸在绘画的天地中,他捕捉生活的可绘性上就愈敏锐。深秋天气,别的画家都回到自己画室的火炉旁工作了,而梵高依然在风里、雨里、雾里,甚至在狂风暴雨里绘画。他一天只睡三个钟头,其余全部时间用来绘画。
他的世界里没有春夏秋冬,没有黑夜白昼,绘画是他唯一的归宿。
任何人想取得成功,都必须付出百分之百的热情和汗水。任何大师级别的人物也不能凭空获得知识和技能。任何一分的成绩都是用体力和智力的付出换来的。现在的许多年轻人浮躁,对自己的工作总是打不起精神,敷衍了事。可当他们看到别人取得的辉煌成绩时,感到羡慕和渴望,但他们就是不肯踏实的耕耘。这样的人,不会取得成功,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由于过度劳累,梵高精神有些异常,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所留下的《向日葵》成为了世间的不朽名作,那黄色的花朵,绿色的花径,是生命在流动,总能激励困境中的人,让他们从中找到前行的力量。仅凭这幅画,梵高就能青史留名。
梵高身体永远的离开了,但他的爱、他的才华、他所创造的非凡的美,将千古长存并为这个世界增添光彩。
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梵高的苦,更领略到了他的坚强,他对自我梦想的持续追逐。读这本书,相当于和一个才华横溢的人进行淡话,我们能感受到梵高内心的挣扎,亦能体会他坚毅的追求。每次当我读到这本书中的描写细节,自己的眼睛都莫名红了起来,久久的陷入其中的情节之中。能深刻的被这样一个人的经历所感动,我想也是幸福惬意的吧。
愿每个人都能有机会读起这本书,感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