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收入翻几倍:“新农具”改变了小镇渔民

2019-12-02     农视网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头镇,是全国知名的海鲜生产基地,这里拥有捕捞船只1000余艘,占全省的五分之一。

渔民辛苦捕鱼,收益有时却很低。现在,靠着一种“新农具”,当地人的年收入翻了好几番。

什么“新农具”能量这么大?

答案是,手机。

当渔民拿起手机

两年生活大变样


海脐村曾经是一个只靠打渔为生的小村庄,而短视频电商的兴起,彻底改变了村民们的生活。

常住人口只有1100户的海脐村,从事直播以及拍摄短视频的人,已经达到了两到三百人。

一名主播说,他是一位出海了11年的普通渔民,早出晚归,一年的收入也只有几万元。2017年,他开始把自己出海打渔以及烹饪海鲜的生活分享到视频平台。如今,他拥有268万粉丝,平时一天能有几百个订单,过节的时候,甚至能达到一天三五千单。随着捕捞的海鲜销往全国各地,他的年收入翻了上百倍。

经历相似的渔民在海头镇上并不少。另一位主播说,除了拍短视频外,他每个月最少要做20场直播卖货,每场直播一到四个小时不等。直播间基本上达到三五百人,卖东西每单在99元左右。

为什么“第一个吃螃蟹”?

为了过上好日子

凡是都有带头的。

海前村的张延喜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31岁的他出生在一个渔民的家庭,有兄妹四人,父亲早亡,母亲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张延喜因穷辍学,随哥哥到深圳打过工,后来又回到村里,操起了父辈出海打渔的旧业。

海上漂泊的日子枯燥无聊,为了打发时间,张延喜将自己的海上见闻写成渔民日记,发表到网络上。一年多的时间,他竟写下了十几万字的渔民日记。

2015年的一天,张延喜无意间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和一些海产品的介绍发到了网上,没有想到,竟接到一位北京的客户主动打来的电话,要买他的海鲜,并问张延喜是否有自己的网店。

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

这个电话提醒了张延喜,何不自己开个网店。

可是,一没资源,二没本钱,谈何容易?从哪里下手呢?

刚刚兴起的“直播热”再次提醒了张延喜,“何不用直播海鲜现做现吃的方式来吸引粉丝呢?”说干就干,张延喜陆续在一些视频平台开通了账号,开启了他的创业之路。

刚开始,所有的电销事务都是张延喜一个人打理,由于技术生疏和经验匮乏,那段日子紧张而辛苦,白天忙于寄发快递,晚上做直播,忙得不亦乐乎。但不论多苦多累,张延喜都咬牙坚持,因为他心里藏着一个梦想:要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一年的经营与维护,张延喜的海鲜品牌开始慢慢走上正轨,成为网上知名的海鲜品牌。而随着粉丝数量的不断增加,张延喜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短视频平台“吃螃蟹”第一人。2018年,他已拥有粉丝50多万人,销售额达1200万元,利润200多万元。

如今,张延喜不但自己开网店,还把兄弟姐妹带入电商行业,由过去的贫困户变成了年收入200万的电商网红,他的大照片挂在了村委会的墙上,俨然明星一般。

改变

不止一面

据某短视频平台数据显示,2018年该平台全国播放量前十乡镇中,海头镇的视频播放量达到165亿次,位居全国首位。

农民主播直播带货不仅改变了他们自己的人生,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走进海头镇中心,随处可见电商物流公司,网红工作室。此外,镇上的物流公司、包装、食品加工等产业也都随着视频电商一同崛起。短短两年间,县里的食品企业从十来家增加到现在的上百家。

近年来,短视频及直播快速发展,手机正成为农民手里的“新农具”。许多农民将自己原始的乡村生活分享在短视频平台并直播销售当地特产,获得了良好经济效益。

了解更多农民直播案例:

月入2万元!“快递+电商”模式,你要不要试试?

一天卖货4万元!普通“网红”背后,是这几点成功经验!

农产品如何大卖?用好“网红经济”的三个销售秘诀,很靠谱!

都是短视频,他们为啥挣钱?他们解决了放心消费的问题,来看看

来源:央视财经、人民网

编辑\\\\ 薛熊猫

责编\\\\ 康轩山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KjiSyG4BMH2_cNUg4pI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