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是这本书的作者,也吸引了人们对于“变穷”或“变富”的讨论。
书中举了个例子,在印度,有很多人每天的收入只有99美分,这点钱,只能买15根小香蕉,或是3磅劣质大米。
这种情况下,穷人没办法花钱买来手机、电视、报纸,正因如此,他们才无法获取任何变富的有效信息。
一句话总结:穷人顾眼前,富人思来年。
问题是,生活的重担,已经让穷人不堪重负了,只能选择“先顾着眼前再说”。
现在,我国“富人”的资产几乎都注入到了房地产之中。
胡润前几天发布了一份财富报告,截至2018年8月,我国中产家庭数量已达3320万户,其中新中产1000万户以上。
分省市来看,北京依然是拥有最多600万资产“富裕家庭”的地区,达到70.4万户。广东第二,为67.9万户,上海第三,达到60.2万户。
胡润的统计是按3人的家庭规模,将不动产和权益类资产都纳入统计,四个超级大都市之所以名列前茅,当时是房产市值的原因。
毫不夸张的说,这3320万户家庭财富的增长,应该感谢房地产行业。
经过20年以来的高速增长,我们的房产市值已经逼近了300万亿元,居民六成以上的财富跟房地产有关,按申万一级行业来划分,23个行业中,有12个受房地产直接影响。
在8月份,东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天勇发文指出,几十层高楼住宅未来将会变成“白菜价”。
周天勇认为:土地是稀缺和不可再生,土地的价值在不断地升值。
而几十层高的住宅,其土地的相对面积越高越小,住宅本身水泥钢筋玻璃不值钱,特别是未来由于人口老龄化,子女继承越来越多前一两代人的住宅,房地产税开征,供给大于需求,高层住宅楼的价格会跌到白菜价。
他举例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几十层和上百层高的楼一般都是企业总部、金融和商业大楼,几十层的住宅楼很罕见,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住宅是中低层、联排、双拼和一户建庭院。
此外,随着未来农村土地体制的改革,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建立城乡平等竞争统一的土地市场,几十层高住宅的价值将会一落千丈。
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我国已拥有8层以上、超过24米的高层建筑34.7万栋,其中高层住宅23.5万栋,均为世界之最。
也就是说,按专家的观点,10年后,23.5万栋高层住宅,会变成穷人的“白菜房”。
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
笔者觉得,这23.5万栋高层住宅,不能一概而论,要从两个方面来辩证看待。
原因无它,价值太稀缺了。
人口源源不断的流入,科教文卫资源稀缺,商业氛围浓厚,基本面足够扎实。
经过了20年的飞速发展,即便已经到了下半场,无论是房企,还是购房者, 都会把一二线城市当做资金最好的避险场所。
虽然热点城市的房子失去了翻倍的“暴击”机会,但得天独厚的优势,注定这些城市的房子依然抢手。
想上好学校的家庭依然不少,想找好工作的年轻人依然一抓一大把,想去好医院就诊的人依然排着队,只要资源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不管是家属院,还是高层住宅,或是其他居住形态,都不缺买家。
从这个角度来看,专家所说的高层住宅变成“白菜价”,有待商榷。
三四线城市的房价,近几年之所以水涨船高,与棚改货币化的关系非常大。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5月,中国县及县以上的新城新区数量总共超过3500多个,如果加上2017、2018和今年的数据,这个数字应该会将近4000个。
这么多的新城区,很多都是靠拆迁户拿着补偿资产,硬生生“买出来”的。
换句话说,小城市拿地成本低,机关单位搬迁成本低,医院、学校等配套的转移成本也很低,这么多新城区的设立,就意味着当地老城区的焦点转移。
长此以往,当地的购房者,必然会倾向于去新城区买房,市内的“高层”变得滞销,里面住户的经济条件相对会变差,用自嘲的语气来说就是“穷人”。
在去年,绿城的董事长李军在博鳌房地产论坛上,谈到了对目前楼市和房企的看法,语出惊人:“一直劝身边同事近两年不要买房”,“近两年的房屋质量是最差的”。
这相当于开发商无意间透露了一句实话:我们现在买的高层住宅,与原来的高层住宅,几乎是两个概念。
因为房企高周转的原因,为了赶工期,精装修缩水,捆绑车位装修,交房延迟,种种问题都会出现。
时间一长,现在还显不出来,10年后,尤其是三四线小城市中,这一批赶工期的高层住宅拥有者,极有可能从“富人”变成“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