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故事,写满了旧上海的繁华,也道尽了旧上海的世故人情。
成年后的张爱玲,在爱丁顿公寓写作、成名、恋爱、结婚……
爱丁顿公寓也因此闻名遐迩,成为了人们印象中的张爱玲故居。
(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在爱丁顿公寓)
可张爱玲出生、成长的另一所房子,却鲜有人知。
今天,就请大家跟随全君的脚步,一起来探访一下张爱玲的另一处故居,追寻一段旧上海的光与影。
康定东路85号,一所从19世纪末就矗立在苏州河畔独立式花园洋房,这里是清末重臣李鸿章的产业,也是一代才女张爱玲的出生地。
这幢老建筑在2009年被改造成了“石门二路社区文化中心”。
上海多数的老洋房均出自邬达克之手,邬达克长于文艺复兴风格建筑,出手设计的别墅均富丽堂皇,充满巧思。
这些外观华丽的老洋房,构筑起了旧上海名盛一时的“哥伦比亚生活圈”。
(武康大楼,邬达克风格建筑的突出代表)
也正因如此,在设计风格上明显区别于邬达克的花园别墅,才更能带我们去寻找一些,属于那个年代的别样风华。
康定东路85号属于折衷主义建筑,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廊式建筑的代表性作品。
整栋洋房采用了清水砖墙和连续性的券柱式构图,大量使用了雕花砖,在立面上做出了明确的纵横双向视觉分割,对称式的构图,水平的腰线,大气而美观。
在那个年代,富人们理想的住宅要有三样必备因素:黑色铁艺大门,红色山墙,雕花石柱。
兼具了这三个元素的康定东路85号,是那时人们心目中的完美住宅。
折衷主义建筑是十九世纪上半页至二十世纪初十分流行的建筑风格,讲究建筑不拘泥于形式,将多种建筑风格自由拼装,只讲究均衡与形式美,是那个年代浪漫情怀的重要表现。
(中式廊柱与西式吊顶)
康定东路85号采用了欧式的外廊搭配中式的砖墙的立柱,在立柱上方又进行了欧式风格的工艺镂刻,中西结合,浪漫而典雅。
整栋别墅最具价值的,就是山墙元素的运用。
所谓山墙,就是以红砖砌墙,只用泥水勾缝,不另加任何的修饰,这是对泥瓦匠功力的极大考验,上海的老洋房中,带有山墙的本就在少数,而像康定东路85号这样大量运用山墙元素的建筑更是少之又少。
(别墅主山墙)
建筑主楼四个立面皆有山墙,檐口以上增加山墙,意味着充分利用了三层阁楼的使用空间,也改变了方形的立面轮廓,而且还增加了立面纵深感。
90年代后,为了维护整体市容,上海的别墅外墙全部被粉刷成了灰色。
而康定东路85号,则在修饰时直接采用了青砖砌墙,红砖勾边点缀,既保留了建筑本身的特色,又为建筑平添了几分沧桑感。
2009年,康定东路85号外楼被改造为石门二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而在多次修缮之后,85号主楼与小楼则得以重新对外开放。
文化中心还在这里特辟“张爱玲书屋”,简单的几样老家具和一些照片,还原了张爱玲当年的读书氛围,书屋里还放满了张爱玲的著作和各种研究张爱玲的书籍。
在《公寓生活记趣》中,张爱玲曾有过对于“市声”的描写:我喜欢听‘市声’。比我较有诗意的人在枕上听松涛,听海啸,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响才睡得着觉的。
苏州河边喧嚣的市声,弄堂里烟火气,隔壁商业街小贩的叫卖声,也许曾为这位家庭生活十分不幸的女孩带来过一些慰藉。
张爱玲在文中写道:长年住在闹市里的人大约非得出了城之后才知道他离不了一些什么。城里人的思想,背景是条纹布的幔子,淡淡的白条子便是行驶着的电车——平行的,匀净的,声响的河流,汩汩流入下意识里去。
循着康定东路85号二层的窗子向外看去,可以清晰地看到相邻的巷子、商市街。
也不知幼小的张爱玲,曾在这里用文字捕捉过多少,上海的光与影。
张爱玲早已成为旧上海的一个文化符号,因此在张爱玲的书屋里读张爱玲别有意趣,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张爱玲的旧居变身为社区文化中心,更多普通人走近了张爱玲,旧居便成为远近一个“活动”着的文化地标,见证着现代人对旧上海的那份爱与诚。
明媚的庭院、开阔的露台、雕花的围栏、沧桑的砖瓦,她在这里出生,也在这里逃离,在这里寻找,也在这里失去。红色的砖墙,透明的玻璃,映照出的却是这位民国才女悲凉的底色。
历尽百年沧桑,老房子见证了一个家族的爱恨情仇,在张爱玲的笔下,这里既是港湾,也是禁锢。
和历史上的诸多女作家不同,张爱玲出生在一个衣食无忧富庶人家。
她的外曾祖父,是清末重臣,“洋务运动”领军人物:李鸿章。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在麦根路兴办鸿章染织厂,并请知名建筑设计师爱尔德设计了麦根路别墅。
(麦根路别墅旧照)
张爱玲的祖母李菊藕是李鸿章的长女,在李菊藕出嫁时,李鸿章将麦根路别墅作为嫁妆之一送给了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
张佩纶仕途不顺,在55岁时郁郁而终,时年38岁的李菊藕便带着一双儿女离开了原住地南京,回到上海,住进了麦根路别墅,即现在的康定东路85号。
(优秀历史建筑铭牌)
依靠着父亲的嫁妆,李菊藕过着十分富庶的生活。
而李菊藕的独子,也就是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就成了这个家庭最大的希望。
(张廷重一家)
*张廷重又名张志沂,黄逸梵又名黄素琼
张廷重经母亲介绍,与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黄逸梵结为夫妻,于1920年9月,在这栋别墅中生下了张爱玲,次年11月,张爱玲唯一的弟弟张子静也在这里降生。
在作品《私语》中,张爱玲这样描述自己的出生地:我们搬家搬到一所民初式样的老洋房,本是自己的产业,我就是在那房子里出生的。房屋里有我们家太多的回忆,像重重叠叠复印的照片。
张爱玲在这里度过的快乐时光并没有很长。
在张爱玲4岁时,张廷重举家迁往了天津,张爱玲的母亲与姑姑远走英国求学,张廷重染上了鸦片。
4岁的张爱玲便跟着弟弟,一起跟姨奶奶生活,8岁那年,张廷重与黄逸梵正式离婚,张廷重带领张爱玲姐弟回到上海,重新住进了麦根路别墅,并将另纳的外室接入了家中。
(张廷重与张爱玲姐弟)
至张爱玲14岁,张廷重续弦另娶了民国前总理孙宝琦之女孙用蕃。
童年一直到18岁的这段时光,张爱玲一直与父亲和继母们一起生活,关系非常的紧张。
18岁那年,张爱玲与继母发生口角,张廷重一怒之下将张爱玲禁足半年之久。
在《私语》中,张爱玲将这里描述为“如被囚禁的黑房”,而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也以这里为原型,塑造了阴森幽暗的白公馆。
对张爱玲来说,这里既是孩提时代的港湾,也是少年时期的禁锢。
余秋雨曾说,张爱玲死得很寂寞,活得也很寂寞。
如今,老房子得以揭开面纱,融入这个全新的时代,与整个旧上海一起再“活”一次,对我们而言,是难得的福报。
建筑不会说话,但每一块砖瓦中,都藏着你所寻找的故事,藏着关于上海的百年记忆。
石门二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地址:静安区康定东路85号
开放时间:上午9:00—下午16:30
准入规则:免门票,但需测量体温并出示健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