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讲产品设计的书,之前也看了不少,比较印象深刻的,有早先的《About Face 3 交互设计精髓》、《用户体验要素》、《点石成金:访客至上的网页设计秘笈》,以及前一阵中信送我的,我也直播解读过的《产品游戏化》。这些书籍有个共性,就是会从实操出发,为我们总结出很多优秀的思考框架,这本《好产品拼的是共情力》也有同样的效果。
这本书英文名叫《Well-Designed: How to Use Empathy to Create Products People Love》,原书在2014年就出版了。作者乔恩·科尔科(Jon Kolko),他的另一本《交互设计沉思录》应该更被我们所熟悉。他是奥斯汀设计中心(AC4D)的创始人,也曾任Thinktiv的设计策略执行总监、Frog的首席设计师,以及《Interactions》杂志的总编,还曾担任萨瓦那艺术与设计学院交互设计与工业设计专业的教授,负责教授该专业的本科及研究生课程。他在个人主页给自己的定位是:Design strategy, product management, education & writing,是个全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http://www.jonkolko.com去看看。
这本书有几个有特色的地方对我比较有启发,比如:
1、更强调设计驱动产品。书中提到,相比战略驱动、商业驱动、技术驱动,他更倾向设计导向,站在用户角度出发定义产品。也就是通过深入的用户洞察、共情分析,为产品注入灵魂,让用户觉得是在和产品对话而不是单纯使用这个产品。这样的思路其实别的书籍也有提过,但很少有人像乔恩·科尔科强调的这么彻底,他甚至反对一些敏捷开发、MVP的设计方法,而是倾向把用户心理彻底剖析透彻后给出一套“事无巨细”的解决方案,否则很难打动用户,这点值得我们学习(但也不要完全照着做)。
2、更强调提问的重要性。提问是作者一再强调的、发现更多洞察的核心要素。第一你可以通过提问和用户构建共情,比如下面五个核心问题:
- 你认为人们当前在做什么?
- 你为什么这么想?
- 你认为人们会在哪里做这件事?
- 你认为他们多久做一次?
- 你认为他们在什么时候做?
可以针对每个人构建这样的问题档案,随时查阅。第二好问题能帮你挖掘出用户行为背后的本质,比如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是关于行动、工作流程和过程的,而不是关于统计数据或意见的。举个例子:
好问题:
能告诉我你是如何使用我们的产品处理订单的么?引发明确行为。
你最不喜欢这款产品的什么?能告诉我为什么不喜欢么?明确可重现的负面问题。
你还记得最近一次退货的时候么?能告诉我为什么退么?通过具体的,不好的情况重现,构建有动作的故事。
不好的问题:
你喜欢这款产品么?不是一个引导行为的问题。
你最经常使用这产品哪三个功能?分别花了多少时间?人们通常难以监测自己的行为模式,这样的问题也很难让用户有所行动。
如果我们设计一个功能解决你的问题,你会为此付费么?假设的购买行为根本不可信。
以上的阐述能帮我们在用户访谈时更快获得我们想要的信息,非常有用。
3、以“概念图”的方式向团队成员传递产品设计理念。愿景这件事,很多做产品的书籍都有提到,但却很少有方法能将愿景清晰呈现给团队成员。书中提到了一种“产品概念图”我觉得是很好的方法。如下图:
这张图有点类似产品架构图,但却是从用户感受和情绪出发,阐述自己产品是通过什么手段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的,对任何人都容易理解,比单纯的原型要清晰易懂的多,建议可以学习下。
上面说的是几点启发,但这本书同样有其他外文书籍常见的问题,就是翻译的通顺程度还是有些差强人意,也许是英文表述的问题,如果直译势必会很晦涩,再加上如果译者对国内外互联网环境差异化理解的不够透彻,就更难翻译的准了。比如书中提到“社群”,并不是微信群,而是一组社交网络下的特定用户群体,他们主要出现在如Twitter、Reddit和Tumblr上。再比如这样的翻译:“你的目标是简洁地呈现在收集的数据中所看到的基于时间的行为”,能让我理解半天……全文翻译的最顺畅的部分,就是作者假想的一个贯穿全书的产品设计案例,所以整体脉络还是能理解的。
总的来说,书中的案例略旧(毕竟是14年的作品),部分观点有些极端(比如不推崇技术驱动),但其中的一些模型、工具和思路还是值得参考的,满分10分的话,我打6.5,去粗取精,作为一本200页的休闲读物,为了拓展思维还是可以翻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