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泉县是我国发展苹果起步最早的大县,目前全县可耕种用地85万亩,其中栽植苹果50万亩,年产量达166万吨。苹果是礼泉县农民家庭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占农民总收入80% 以上。苹果也是礼泉县的支柱产业,收入占全县财政收人的70%以上。
2019年,据来自礼泉昭陵、建陵、叱干等乡镇的反馈,礼泉苹果似乎继续延续了前几年的颓势,苹果销售不容乐观,价格低迷。
曾经的礼泉苹果那样红
先说礼泉苹果风光无限的1980年代,各地农村都还在为了吃饱肚皮精耕细作粮食作物的时候,礼泉北部山区的农民大胆试种品种代号-15的苹果,后来命名为秦冠。北部山区处于渭北高原丘陵沟壑地带,坡缓向南,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所产苹果个大,色艳,味浓,含糖量在16.2%以上。
那时,整个中国才从温饱线上挣扎过来,果品种类少和产量小,苹果产出比远远高于粮食作物,礼泉的一些农民却率先迈入“小康生活”!
根据礼泉苹果较早的种植户回忆,1990年代,礼泉苹果的售价就已高达2-3元每斤,每亩产值高达1万元左右,刨除500~600元的成本,纯收入也是近万元,与现在的投入产出根本不是一个等级。所以当地村民早早住进了楼房,用上了彩电、摩托车、洗衣机。
可以说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靠科技务育名牌果品, 是礼泉苹果走红的基础。
高品质的礼泉苹果风靡全国,1985年,礼泉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优质苹果基地县;1995年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农业(苹果)产业化示范县;2000年被国家列为“陕西苹果”原产地保护区域;2005年被评为陕西省果业强县。1985年“秦冠”苹果就荣获部优产品、1989“红富士”获得农业部优质农产品称号。
近年礼泉苹果价格连年触底,年年滞销,大多只能以五六毛钱每斤的价格卖给果汁厂,而且成本的投入是1990年代的好几倍,不用算,就知道这是一笔亏损账。
曾经红遍中国、冠甲天下的礼泉苹果,为什么会败落到如今惨败的局面?先看两个例子:
笔者的同事是礼泉人,她们家里的收入主要靠卖苹果,每年苹果收获的十月份左右她就开始在朋友圈吆喝帮着家里卖苹果,也鼓动我们帮她卖。我也曾经为她在朋友圈吆喝过几次,十斤一箱的才卖35块钱包邮,价格非常实惠,远比洛川、烟台、栖霞等地的便宜。这么低的价格,我在朋友圈一吆喝,起初响应的还不少,卖出过好几十单,可是反馈给我的信息非常不好,包装粗糙不规范,苹果外观不好看,灼伤很多,个头不大,口感一般,后来我发朋友圈再也没有人响应,再后来我也只好装着没看见同事家有苹果卖了。
笔者曾经的一个采访对象是洛川苹果品牌“优洛苹果”创始人,他自己没有种苹果的经验,他家人在种,但是他善于营销,他的卖点是“可以带皮吃的苹果”。我问他如何做到的,他说严格执行欧盟有机绿色种植标准,通过果园生草、使用酵素生物有机肥、双重套袋、物理病虫防控来保证生产出高品质苹果。我尝过他家的苹果,质量比跟我同事家的苹果确实高出N个档次。这个采访对象说他的苹果是按个卖的,超市买不到,专攻高端社群,12枚一盒的售价高达138元。这个案例也代表了目前洛川苹果的一个整体市场优势。
礼泉苹果断崖式跌入谷底,笔者认为主要有两大原因:
一是全国范围内苹果的种植面积急剧攀升;
二是整体经济好转,消费者对水果的需求也已经从“能吃”变成了“好吃、好看、营养、安全”。用当下时髦的话说,就是礼泉苹果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导致了秦冠慢慢被红富士、瑞阳、瑞雪、粉红女士等新品种挤出核心市场,占据了秦冠苹果的市场需求,由最初的“商品果”沦为果汁厂的原料。
到此可能有人要说:那就迎合市场需求,改头换品大力发展富士不就行了?
但是发问的人忘了一个严重的现实,就是礼泉新老种植户更替无法实现,种苹果的大都还是老一辈。早期果园整体缺乏品种更新的布局与规划。
老果农思想传统,多抱有观望意识,改良品种需要3-5年的周期,至少三年没有收入,没有家底的不敢妄动;大多礼泉果农维持现状,于是年复一年没有改观,家底被掏空最后举步维艰……形象地说是,温水煮青蛙,最终失去了断臂求生之欲望。反观周围其他县域,起步虽晚但起点就直接接轨市场种上新品种,实现后者居上。
笔者认为礼泉发展苹果的根基还在,只要勇于自我革命,敢于创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时日终究会到来,打个翻身仗不是不可能。
笔者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尽快调整品种结构。从苹果市场的分析看来,应适当多栽植早、中熟苹果优质品种,如皇家嘎拉、藤牧1 号和秦阳等,适当压缩秦冠等晚熟品种,使礼泉县早、中、晚熟苹果品种栽植比例达到3:2:5较为宜。在管理方式方面,应以市场为导向,引导果农向以优质、安全、绿色、高效并重的内涵质量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要克服粗放管理,实施精细管理。
二是完善水利建设,积极推广先进的旱作技术在果园中的应用。众所周知,苹果是高耗水的果树,产量最高的时候一亩地上万斤,这么大产量,耗水自然也大,而礼泉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00多平方毫米,果树所需和自然水分供给严重失衡,最后导致地下水衰竭,土壤耕作层严重缺水,反过来导致土壤活性降低,有机质下降,这样的土壤不利用生产优质苹果。建议积极推广覆膜、滴管、生草和增施有机肥等旱作技术。平原灌区要加强田间水利配套工程建设,积极解决水中旱问题。同时应积极发展果畜结合产业和循环产业,促进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更新观念,培育新农人。针对果农年龄结构偏大的现状,地方果业管理部门要多引导果农去外地先考察,学习先进经验,让他们自觉克服老观念,树立发展苹果产业以市场为导向的新观念,使自己能够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职业新果农。同时要加强新一代青年农民的培育,使苹果产业后继有人。
四是推广简化技术,降低劳动强度和成本。针对苹果生产成本上涨和劳力短缺等问题,应强化机械装备,围绕“节本、提质、增效”的发展目标,积极推广简化修剪技术,提升果园机械装备水平,实现病虫害统防统治,减少农药等的使用量。
五是广大果农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不能守株待兔 ,而要主动线上线下闯市场。时至今日,互联网技术如此发达,但是礼泉县农村大部分果农仍然未将此为获取市场信息的主要工具,市场信息不充分。另外大部分果农仍然延续几十年前等待代办人员带领外地客商上门收购,再谈价出售的方式。整个过程,果农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同时代办人员为了自身利益联合苹果客商故意压价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这给果农的利益造成了巨大损失。应多了解水果市场销售情况,掌握苹果产销信息,应做到既不低价抛售,也不高价惜售,苹果丰收了,但不能盲目乐观,应当随行就市,适价适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