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微博上有个热搜:
自卑的人都是什么样?
评论里的回答让人扎心:
住在同一个宿舍,别人关门声稍大点,就担心是不是自己做了什么事惹对方不高兴了。
从卫生间出来看到了认识的人,第一反应选择躲开,等对方走了再出来。
比同龄人提前考虑到许多问题,总是犹豫一件事的后果。
说话之前要斟酌字句,生怕不得体或惹人嫌。
...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句话:
不善言辞,畏惧爱与被爱。
这个回答得到了无数的赞和无数的回应。
自卑如何毁掉一个人?
就是让她丧失爱与接纳爱的能力。
在上百条互动留言里,能完全窥见因自卑而导致在人际关系中的小心翼翼和不知所措。
看到这个话题,木棉姐姐第一个想起的,就是佟丽娅,那个美丽而不自知的女人。
前几天,佟丽娅被曝已经和陈思成秘密离婚,两人已经分居,只是还没有领证。
但真实的情况,现在还尚未可知。
但即使是谣言,有时候看到她都会觉心疼,一个这样美丽又优秀的女人,竟甘愿在爱情和婚姻中,低到尘埃里。
在她心里,陈思成就是她的全部,占据了她整个生命。
让人有种错觉,似乎她的真真切切的优秀,也是为了讨好丈夫,为了跟他更好的匹配而做出的努力。
她对丈夫陈思成的崇拜,甚至到了俯首帖耳的程度。
有次在节目上提起和陈思成相识相爱的过程,她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他那么优秀,让我有些害怕”。
崇拜之情溢于言表。
但任何不对等的关系都不会换来珍视,陈思成在佟丽娅产子坐月子期间,被曝出轨;
佟丽娅伤心欲绝,但还是选择了原谅。
后来,佟丽娅产后复出,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却一头清爽短发,让人眼前一亮;
很多人都欣喜的以为,佟丽娅经历了伤害必然从成长了起来,甚至有人戏谑道:
“现在的佟丽娅,是钮祜禄丽娅”。
但没想到的是,佟丽娅面对陈思成的讨好,并没有减弱半分;
每次夫妻二人出现,佟丽娅看着成思城,仍然是一副星星眼;
哪怕陈思成公开发表过认同三妻四妾的歪理,佟丽娅似乎也毫不在意。
很多人从开始的不解心疼,到最后甚至开始有些气愤,留言说:
“佟丽娅这样的态度,只会让陈思成更加瞧不上她”。
但我却感觉有些心酸,因为我始终记得佟丽娅在自己微博上写的那段话;
“自己是死了也不能和家人团聚的人”。
只因为她已经出嫁,是别人家的人。
在某综艺节目中,佟丽娅的亲生父亲,曾对她说出过这样一段话;
“希望你伺候好陈思成,然后抽空回来看看我们”。
没错,一个亲生父亲对女儿的希冀和嘱托是,你要伺候好你的丈夫。
从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佟丽娅身上的讨好型人格从何而来。
她的软弱,从本质上,是原生家庭带给她的自卑,因为在她家人的观念里,出嫁从夫女儿是伦理,是纲常。
佟丽娅从小被父亲灌输女人就是保姆,一辈子要从一而终。即使是丈夫出轨,也是你自己做的不好。
即使佟丽娅拼命努力获得了所有人的尊重,而在父亲眼里,她只是一个会赚钱的佣人和保姆。
佟丽娅今天的卑微,完全是原生家庭一手造成。
因为后天形成的习惯尚可扭转,但这种无限接近于天生的奴化思想的灌输,却几乎永远是一个死结。
就像有句话说:
一个人一生的成长过程,就是在与自己童年时所形成的性格作斗争。
一个女人在原生家庭有多么的缺爱,在爱情里她就有多么的自卑。
父亲对于女儿的否定,就会让她在人生中遇到很多挫败感,甚至在异性面前自卑到尘埃里。
和佟丽娅一样自卑的,还有阿娇。
在真人秀 ——《爸妈学前班》中,她和老公赖弘国被网友嘲笑:“演的太尬”
当丈夫赖弘国想要搭她的肩时,阿娇却试图走开,避免与丈夫有肢体上的接触。
大家在讨论“是否每天赞美孩子 3 次以上”的话题,赖弘国说:
“我每天会赞美老婆5次以上”。
其他妻子一脸羡慕,但阿娇原本灿烂的笑容秒黑脸,还翻了个白眼。
比起其他四对明星夫妇,他们尴尬的看起来就像冷暴力。
很多人都说,阿娇也太冷漠了吧。
但在后来阿娇与别人的对话中会发现,原来她始终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
阿娇的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妈妈要赚钱养家,很少能照顾她;
后来,妈妈改嫁,也没有带着她,年幼的阿娇只好寄居在不同人的家里,看别人的眼色过日子;
她的童年过的颠沛流离,没有多少温暖可言。
因为年纪尚小,肩不能扛,手不能提,时间一长,亲戚们对这个小拖油瓶自然有了成见。
有次,有个亲戚用手指关节敲她的头,她回去告诉妈妈,但妈妈不信,觉得她在扯谎;
从那时起,阿娇就知道,不是所有的孩子哭了就有奶吃。
那些说出来也没人信的话,她都选择藏在了心里,她把自己蜷缩起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细心一些就会看到,阿娇无论是独处还是和一大群人在一起,她始终保持着环抱双臂的姿势,似乎要抱紧自己,拒他人于千里之外。
她没被爱过,所以不会爱人,因为不会爱,所以无法判断爱的模样;
于是她只能选择防备,不再向世界轻易打开自己,也就有了后来那句:
“没人敢说愿意娶我”。
但也因为没被爱过,所以更加渴望被爱,只要有人对她放出信号,她就会表现出冷漠的另一面——飞蛾扑火。
就像10年前的那件事情,面对铺天盖地的舆论,她也只说了一句:“不想失去他”;
爱得很卑微,以至于事情过去那么多年,还觉得自己没人爱,她渴望被爱,所以总是不断付出、妥协、退让。
格森·考夫曼在《羞耻:关怀的力量》中说到:
“羞耻感是一种尊严被伤害、觉得自己被击垮、有罪过、不如人、与人疏离的感觉。
这是一种远远比内疚更加负面且具有杀伤力的情绪”。
我们很多人并没有多么凄惨的童年;
却都在成年后忽然意识到自己“遇到困难就逃避”、“对感情极其敏感”、“容易讨好别人”、“对未知的事情感到恐惧”...
其实这都来源于童年积累的羞耻感。
在我身边,听过很多父母都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
你怎么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为什么别人行就你不行?
你怎么这么笨,你是猪脑子吗?
无论事实情况如何,都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孩子。
看着孩子难受的样子,还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树立了微信,殊不知,孩子在畏惧的同时,也悄悄埋下了自卑的影子。
教育学家卢勤,曾说过自己的一段童年经历:
小时候她很喜欢跳舞,但身边的人却告诉她,她不适合跳舞,因为她并不像舞蹈演员,天生有一双笔直的双腿。
架不住三番五次地说,后来,她也逐渐相信,自己真的不是跳舞的料,于是便放弃了。
虽然到后来她成功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但年逾半百的她,走在街上还是会有意无意的注意别人的腿;
“这个是不是笔直修长,那个是不是比例不好”。
直到有次她去参加演讲,上台前,她在幕后看着台上报幕的女主持人,禁不住赞叹:
“她的腿真好看,是适合跳舞的”。
那时她才猛然意识到,这么多年来自己无数次反思自己的坏习惯,原来出自于对自己双腿的自卑,
而自卑的种子,在自己还在幼年时就已经种下,几十年来如影随形的跟着她,变成自己气质的一部分,却难以摆脱。
很多童年创伤,往往是成年人的过错,最后却让孩子独自承受一生。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习惯性无助”。
说的是,当一个人遭受的打击次数多了,就会自然的认为自己不行,总是活在自我否定和焦虑当中,在人前经常谦虚自抑。
即便这时他可能已经功成名就,但却仍然把一切归功于运气,在某一时刻重新跌回自我否定当中...
但前路不由已,未来却可期。
余生,希望有一个人,能看透你的软弱,了解你的伪装;
即使他的见识可能比你高出很多,但却仍愿意听你分享你世界里的小事;
然后告诉你:
你尽管努力去实现你所梦想的一切;
即使奇奇怪怪也没关系,我永远站在你这里。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Kab-k28BxtCz63RLXYJ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