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里那些衙门口的小巷真的是太能卧虎藏龙了

2019-07-25   姑苏好时光

姑苏好时光,每天听见有趣的苏州。

早年间在日本,普罗大众是没有姓的,后来到明治年间政府发现这非常不利于管理,就颁布法律(《苗字必称令》),强制要求国民必须有姓,于是日本人纷纷匆忙取姓,也顾不上翻书查典故,干脆住在大桥边的就姓大桥,家门口有棵松树的就叫松下,倒也简单明了。

说到取名这件事其实苏州人也跟日本人有共同之处,不过不是在人名,而是在地名。

苏州有不少地方都是以所在地附近某一重要建筑来命名的,光是我们节目之前介绍过的观前街、卫道观前,就是因为曾经有道观,太监弄有太监,醋库巷也曾有醋……反正苏州人很实在,有什么就说什么。

雨夜观前街

要是附近曾有过重要的机关单位也会按照这个原则取名,像是道前街、司前街就曾经是官署衙门聚集的地方

苏州古城内地名里直接有“衙门”字眼的地方就更多了,粗粗数下来就有严衙前、包衙前、谢衙前、韩衙庄、文衙弄、沈衙弄……一看就知道这些地方曾住过这几位姓氏的官员。

上个世纪的司前街

不过大多数官员都不太有名,其中最出名大概算是严衙前了。

新苏州人甚至年轻的本地人多半不了解这个地方到底在哪里,其实大家平时可能经常路过这儿,只是不知道这条路叫严衙前罢了,因为人家改名了

严衙前,就是如今十梓街当中望星桥至凤凰街的一段,80年代苏州把它与十梓街、天赐庄这三条相连的道路统一改名为十梓街沿用至今。

十梓街

这个严衙前古名叫做积庆寺(前)巷,明代大学士常熟人严讷曾经住在这里,所以苏州人就把它叫做严衙前。(十梓街中段现在还有个严衙弄)

苏州在明清两代可以说盛产大学士,论名气严讷肯定比王鏊、申时行等人差远了,但在当时他也是政府高官,位极人臣,更难能可贵的是史书上对他评价极高,说他“任人唯贤,破格超擢人才,吏治一新”。

虽然他姓严,待人处事却没有那么严苛,在他身上还有一件关于拆迁的趣事。

严讷(1511-1584年 ),明朝大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

据说他退休后想告老还乡,就在老家常熟买了地准备造房子,结果发现隔壁邻居家有一根柱子影响他的房子,于是派人找到邻居,希望以赔偿的方式让邻居家配合拆迁。

要说这事在古代其实很常见,达官贵人要造房子附近的百姓都容易遭殃。结果这回碰到了一个“钉子户”,邻居家是做小生意的,并不想搬。

一来二去当地政府不高兴了,心想严老退休荣归故里,哪能被一个小小人家阻拦呢,于是决定准备强拆

结果事情刚通报到严讷那儿,他就坚决反对,一边吩咐不要打扰邻居,一边让工人、手底下人经常去光顾邻居家的小店,同时还托人给他们拉客户。

一来二去这户人家就非常感激严讷,同意了拆迁。据说严讷坚持用自家另一套大房子作为拆迁赔偿,可以称得上是古代拆迁安置的模范案例了。

虽然这是民间传说,但不难看出百姓对严讷还是相当认可的。他还有个了不起的儿子严天池

严天池在仕途上远远没有父亲那样荣耀,但却在艺术领域流芳百世。

严天池从小师从名师钻研琴艺,最终合百家之长,不仅组建了万历年间第一个琴社——“琴川社”,还创立了中国古琴界的重要流派虞山琴派,影响深远。

到了明末后又有官员来到了严衙前,叫做顾宗孟,是当时的监察御史。他在这里造宅建园,岁月流转,这里先后迎来多位主人,直到近代成为古籍版本学、目录学泰斗顾廷龙的故居。

顾廷龙是地道的苏州人,而他的夫人更是出自苏州的名门望族贵潘,先祖是赫赫有名的清代四朝元老潘世恩。

有趣的是,在顾廷龙故居的堂楼与大厅间,目前还完整的保存着一处砖雕门楼,上面的字牌正是潘世恩所题,我们不清楚潘世恩当初题字时这里住的是哪一户人家,但不得不说这也许就是前世注定。

他们的儿子顾诵芬更是大名鼎鼎,两院院士、当代中国著名的飞机设计专家,更有着“歼8之父”的美誉,那是中国航空工业真正自主研制作战飞机的起点,可以说开启了中国制造的一个新时代。

顾廷龙一家在民国时的合影

顾诵芬,苏州人,歼8之父

谁能想到,一条看似平淡无奇的严衙前,也曾有如许多被后人惊叹的传说与故事,这就是苏州,哪怕是再多的精彩和绚丽,都会融化成一幅流转的水墨画,恬淡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