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和同事们讨论最新的综艺《吐槽大会》,总是会乐观地感慨: 虽然嘉宾对主咖的“吐槽”都相当犀利,但当“人贵有自知之明”时,爽感是这么强的。 是啊,成年人本身,就是个综合体。
对于一个人来说,无论缺点优点,都是一种资源。
我突然想起了谢娜,湖南卫视的跨年晚会,特别留意了她。 依旧是一贯直来直往的性格,依旧是自然地和何炅互动挤兑,讲话的节奏依旧欢快明艳。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种主持风格。 在过去的2019年,谢娜主持的晚会翻车不断——
曾经是大家公认的快乐女神,结果却被观众痛批群嘲:一条路走到黑,对观众、对自己都不负责任。 但谢娜的态度,却是不以为然。
在采访节目《仅三天可见》中,她大方承认自己没文化、没水平,面对质疑,依旧我行我素。
在我看来,这不是破罐子破摔。
而是她清楚地知道,作为公众人物,她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口味。 她始终相信,喜欢她的人,就是喜欢她的随性和乐观。而这两点依旧是她的王牌——足矣。
好了,今天咱们先不讨论谢娜的主持水平,我更想掰扯一下谢娜身上值得学习的一点: 清醒地知道自己的优势,比全面发展更有意义。
所谓“自律”,其实是比别人活得更清醒
你以为谢娜的“人来疯”是天性使然吗? 她却曾经在采访里说,“其实,我常常都要切换成很热烈的状态,面对大众。” 她坦言,自己外表的“缺根筋”,是十多年累积下来的“自然反应”。
主持风格十年不变,不是她想不进步,而是不得不偏执。 因为她要主持得“不落俗套”,才能凸显自己的辨识度。
而一个明星的辨识度,才是在饭圈混得好的生命。
像郎朗妻子吉娜,关键词不仅是才女,不仅是钢琴家,更抢眼的是:魔鬼身材。 你看那纤细的小蛮腰,连刘涛看了都不得不赞叹:真的好细啊!
而这背后绝对不是一日之功,而是长期不间断的勤奋和自律。 她曾经分享过,自己每天都坚持去健身房锻炼,每天务必保持1小时的运动量。平时跟大家去吃火锅,吃一点清汤就摆手放筷子。
魔鬼身材绝对不只是天生,让人赞不绝口背后,都写满了坚持和克制。
而为什么作为一个钢琴家的吉娜,还要在维持身材的路上做明星的表率? 很简单,回到谢娜的案例,就是一个辨识度的问题。 本来光“钢琴家”三个字关键词,吉娜远远不能掩盖郎朗的光芒。
但是一旦加上一个——“仙女般面孔、魔鬼般身材”的钢琴家,谁又不会深刻地记住她? 所有凸显辨识度努力的背后,其实都是当事人清晰认知自身优势的表现。
知道怎样打造自己的优势,并且为此专注地努力,比东打一郎锤、西打一棍子来得更为聚焦有力。
屏幕上的明星们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靠什么吃饭的。
那些你看起来“让人感动的坚持”,只是别人清醒地在下一盘大棋。
所谓“捷径”,就是每天都活得有重点
老实说,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做不到明星那样拎得清。 更多的人状态是:迷茫。
被事务裹挟着往前走,每天在毫无重点的生活里忙得焦头烂额。 我曾经看过经纬投资的合伙人张颖的一段演讲,印象很深刻。 他说:
当一个公司以融资为主要任务时,创始人就应该放下业务,找一个合伙人撑着日常工作。
专注去融资;而不是什么事务都做。
他观察到,大部分人创业,到了该融资的时点,还是吊儿郎当——来一个投资人就随便谈谈,根本不认真,也不严谨。
那是根本对别人不严肃、也对自己不负责的行为。 如果觉得融资不重要,那就根本别动这个心思,理智说“不”,谁也不见。
如果这件事真的重要,那就不要三心两意,把这件事重点摆在日程上。 可惜的是,了解人生重点在哪儿,比完成日常事务难得多。
很多人更希望活得全面开花 ,当斜杠青年,超过10倍地高估了自己兼顾多种事项的能力。比如,
其实,这么多耗时费力的事情堆在一起,必然每一件都做不好。 正如俄罗斯著名的谚语:“别想着同时追两只兔子,你一只也抓不到!” 而完成这些事唯一的捷径是——先做重点的,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
美国作家加里.凯勒和杰伊.帕帕森写过一本雄霸亚马逊畅销总榜第一的书——《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书中提到,作者40岁才开始学习吉他,但是每天只有20分钟的时间去练习。
这样学,根本是茫然无绪的。 然而他把握住二八定律里面的重点,只练习吉他的“音阶”部分,没想到很快就能独自弹奏吉他独奏。
而他把自己迅速成功的的根本,归功于自己找到了20%重点里面最重要的20%。
最后,他的一句话直击人心:你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决定什么事情不要去做。 所谓人生重点,其实就是划掉80%的非重点。
找准优势和重点的3个方法
过有重点的生活,做相对优势的事——这本来就是小学就学的“田忌赛马”原理。 然而,一落到现实,大部分人依然还是面临“道理都懂,依然过不好一生”的局面。
老练如张泉灵,也曾经陷入过这种思维陷阱——当时她离开央视,进入一家投资公司,公司老板给她配了一辆车。 但是她拒绝了,坚持自己开车、自己做饭。
当时她的老板很生气,说:公司请你是希望你的时间发挥最大价值,而不是用来开车做饭的,请把你的时间用到刀刃上。
事实上,我对张泉灵老板的思维深表赞同。这个社会本来就是有分工,有专业,“全能”的人往往最无能。
就像我以前有一个下属,主业写作,副业卖货。本来也无可厚非。 然而,她卖货也不专业,一会卖老家的橙子,一会卖减肥食品,最近还改行卖起了红枣糕。没想到一两个月过去了,也没卖出多少单。
钱和时间都花出去了,成效却不大;写作因为分了心,很长时间都没多大的进步。 其实她这个人并不擅长做营销,更有天赋做文字。
如果把握好重点只做好一样,说不定此刻已经成为了公司主编,工资增幅不知道比卖货多多少倍。
不仅仅是做副业,在职场上我们活得不如别人优秀,往往都在于没有找到那“唯一最重要的事”。
那该怎样去找到呢?
1、小规模尝试,找到自己最擅长的点
当你不知道自己真的擅长做什么,不妨小规模试错。 比如,花一周时间去当个微商卖货,花两个星期去学习插花,看看能否当一个花艺师。
在平日工作中,多留意一下别人赞美自己哪方面的技能,这很大可能就是你今后可以发挥的重点优势。
2、一段时间内,只完成一件事
小到时间管理上,每个小时只安排一件事。大到人生精力管理上,一个季度只完成一个目标。 要么是减肥,要么是陪孩子,要么是考过某个资格考试。
别混着来! 当你实现“单一目标导向”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效率提高了10倍。
关掉你的聊天窗口,专心做更重要的事时,你每天的日程都清爽得像刚收拾好的房间。
3、对不重要的事情,狠心说“不”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里面提及,一个人降低效率最大的小偷,是不会说“不”。 你看,文初的谢娜说不,她成了率性的谢娜,明确了舞台上的个性形象;
吉娜会跟美食和懒惰说不,她成了99%的人一见难忘的“魔鬼身材”钢琴家;
我的下属要是懂得跟不擅长的营销副业说不,说不定今天也是个能出书的主编了。
狠心说不这件事,除了对别人,更要对自己。
请记住,你真的没那么多精力,少做一件错事,才能多做一件正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