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省两会期间,省委书记于伟国到南平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南平要在巩固脱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上下更大功夫。本报今起推出“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专栏,刊发记者发自一线的报道,讲述生动的脱贫故事,反映我市干部群众迎难而上笃定前行,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的实际行动、创新实践。
“冬天蜜蜂大多休眠,尽量不要去打扰它们,一般一周查看一次就行……”14日,郑全富与妻子来到位于顺昌县洋墩乡洋坑村的蜂场查看蜜蜂的生长情况,一路上,跟记者说起有关养蜂的小知识,很是兴奋,俨然一位“土专家”,可在十多年前他却是连一箱蜜蜂都养不好的“菜鸟”。
郑全富是土生土长的洋坑人,2003年,他开始尝试养蜂,却一直摸不着“门道”。“从郑坊乡榜山城村到仁寿镇桂溪村,我请教过县里很多养蜂师傅,但就是养不好。”郑全富说,“第一次养蜂时,我将家里种的毛竹全卖了,买了几箱蜂种,结果全死了。后来,断断续续的养蜂,一年也就赚两三千元。”
2014年,郑全富遭遇车祸,颅脑、胸肋骨等部位受伤严重,医药费花了十多万元,而当时第二个孩子刚出生。“我母亲有老年痴呆,岳母和大舅子有智力障碍,一家七口人全指望我,可我坐在轮椅上,很长一段时间无法从事体力劳动,经济来源成了问题。”郑全富说。
即便如此,郑全富也没有放弃。2016年,顺昌县打响脱贫攻坚战,实施产业扶贫、搬迁扶贫等精准脱贫措施及“234”一对一挂钩帮扶机制。因伤致贫成为国定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郑全富对来到家中帮扶的工作人员提出了一个请求:到福建农林大学蜂学院学习养蜂。“我对这个国内有名的蜂学院早有耳闻,真的很感谢县委县政府,让我有机会去向专家学养蜂。”郑全富告诉记者,在“雨露计划”的帮扶下,他如愿前往福建农林大学蜂学院进修,此后他每年都会去两三趟,向学院里的教授请教。
系统专业的知识和多年养蜂的经验,让郑全富收获了更多的蜂蜜,也逐渐培育出自家的蜂种。“去年,我家的蜂种卖了500箱,每箱平均400元左右,好的一箱能卖到600多元。我前几天还接到建瓯蜂农的订单,说让我今年预留几箱给他们。”郑全富乐呵呵地说,“现在我有3个养蜂场,养800箱不成问题。”
依靠科学养蜂,郑全富实现了脱贫,并逐渐成为顺昌的养蜂大户和致富带头人之一,他带着30多户贫困户养蜂,积极参与县农业农村局组织的顺昌养蜂协会的筹建工作。养蜂协会成立后,他担任理事长,为养蜂贫困户与福建农林大学的专家牵线搭桥。此外,他组建微信群,跟踪指导贫困户养蜂,为他们答疑解惑。去年12月,郑全富成立“手牵手互助养蜂农民合作社”,旨在带动当地贫困户用科学手段养蜂,收获更多“甜蜜”和幸福。
严岚 吴启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