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出共鸣与感动,《哪吒》火爆背后成人向动画的叙事再造

2019-08-04     影视Mirror

​上映第五天,《大圣归来》维持四年的国产动画最高票房被《哪吒之魔童降世》打破。

这部从点映开始便在暑假档口碑作中一骑绝尘的“国漫之光”,不仅仅在一次次刷新着大众对于国漫票房的信心,更打破了2015年《大圣归来》上映以来所保持的口碑记录:8.7分的豆瓣评分,仅位于1990年《哪吒闹海》之下。



对于“国漫崛起”的期待是一方面,但除却一个大写加粗的情怀之作之外,深究其本身,带着四处可见的机锋,从魔丸与灵珠的创新,到哪吒“是魔是仙我说了算,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热血反抗,突破着印象中《哪吒传奇》的低幼感观同样也是俘获成年观众的主要原因。

一直以来,囚于“动画是给儿童看的”的思想,国漫都难以逃脱内容取材刻板,剧作设置薄弱,娱乐互动性较差的需求端的定位局限。

如今,伴随着市场的不断尝试,依托“成人向动画”这一形式,将原本存在的经典叙事,抽离、保留、放大、创作,共同雕琢着观感与感官的非常规体验,深戳不少成人观众内心的敏感带,似乎也正在成为国漫的全新创作方式。

破坏性创新


天地灵气孕育的混元珠被原始天尊提炼成了灵珠和魔丸,在阴差阳错之下原本因作为灵珠出生的哪吒,却化身为混世魔王。

而因为体内的魔丸,哪吒成为村民既畏惧又不喜的对象,大家一边躲着他,一边又想除掉他,村里的几个小孩子甚至还成立了以除掉哪吒为目的的“伏魔帮”。

天生的反骨与后生的戾气,让哪吒被赋予了顶着烟熏妆,手插大裤衩,爱念打油诗的不良儿童的全新的形象。



作为中国“庙堂江湖,街知巷闻”的少年英雄形象,哪吒向来自带光环,“扎两个冲天鬏,光着俩小脚丫,踩的是风火轮,乾坤圈手中拿”的经典形象,更是陪伴着一代人的成长。从这点来看,《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对于哪吒的改变甚至可以说是破坏性的,无论是外形性格、家庭背景,还是故事的主旨,都与传统背道而驰。

其中最典型的无疑是对“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经典内核的剥离,而是从哪吒本人的命运切入,变成了他对于世俗不公的反叛。

在“天生成魔”的宿命之下,哪吒被视为是邪恶力量的化身。人的成见变成了一座大山,成为哪吒的戾气来源。幡然悔悟的经典套路,搭配着偏见在被拯救之后消除,终得和解与认同之后的景象,虽仍是传统意义中的“大团圆”,但当荧屏中的哪吒大喊出“是魔是仙我说了算,我命由我不由天”时,这种心理上的接近性,轻而易举地让观众思考自己生活的方式和存在的价值。



从这一层面来看,电影用价值宣导“天生成魔”的宿命翻盘,让哪吒这一耳熟能详的经典传说,突破着低龄化的受众圈层,并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触碰到了国漫一直以来捉襟见肘的一个维度。

被撬动的成年观众


更加深刻的主题探讨,让《哪吒》更像是一部成人向的动漫,拍给已经长大的观众。

体现在年龄圈层的上,则是分化明显的受众占比。观察《哪吒》的受众群体,其中20-29岁的受众占比65%,19岁以下的少儿观众占比18.6%,而30-39岁的观众则位列第三,占比约为11.6%。



事实上,一如曾经被奉为大妈们的最爱的家庭剧,却在社交平台上掀起年轻人一轮轮热火朝天的讨论一样,区别以往的固化认知,从2015年被称为“国漫里程碑”的《大圣归来》开始,20-39岁的成年观众正在成为国产动画的的主要观影群体。

但尴尬的是,《大圣归来》所带来的振奋人心的崛起信号,变成了日渐遥远的孤例。市场上生龙活虎的身影仍旧是进口动画和低幼动画。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曾表明:动画电影在中国长期被视为儿童专属品,这种意识也引导了中国动画的创作倾向,其负面效应突出表现为动画作品的“低幼化”及由此引致的观众群体低龄化。

纵观2015年至2018年间票房TOP3的动画,在动画电影整体低迷的情况下,其中低幼向动画占比却高达7部。而在这其中,《熊出没》系列、《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系列都是此前广为人知的动画系列。尤其是《熊出没》系列,作为在电视上同样有动画剧集持续播出的作品,其系列动画电影,更是年年上榜,成为少年儿童的必观影榜单。



这一套路也致使越来越多的动画电影走向低龄化、系列化的道路。

然而从内容生产和受众定位角度来看,动画与低幼之间并不能划等号。

2015年,《大圣归来》横空出世,以9.56亿的票房登顶国产动画电影,震醒了此前囚于一隅的动画电影市场。而后《大护法》、《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等,其在口碑上的一骑绝尘,或许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大众这种信心:儿童向电影呈现平稳且略有增长发展态势,但“成人向”类型的动画电影或许才是决定票房体量和调动大众审美的关键。

成人向动漫的吸粉套路


但在“成人向动画”这张餐桌上,现在它无疑仍处在一个开胃小菜的阶段,还远远称不上大餐。

当然近年来,也不乏口碑不错的成人向作品,《大鱼海棠》《大护法》《风语咒》等都获得了观众和业界一定的认可。但就像漫画家白茶的评价一般,“国产动画就像做仰卧起坐”,尽管从2015年起,大众不止一次呐喊着“国漫崛起”,但由于内容、题材及圈层局限等原因,几乎都没有收获良好的票房表现,显然属于这条路的未来,依旧道阻且长。



除了产业化程度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之外,对于原创能力同样也是值得审思的问题。

动画电影导演钟智行曾表示,“国产动画片的内容弱势来自创作人的思维桎梏。与日本、欧美动画创作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相比,国产动画电影的创作更偏重写实,难以激发高年龄段人群的观影热情”。

纵观更加成熟以及文化形式也更加相似的日本动漫,从宫崎骏系列、新海诚系列,甚至是《哆啦A梦》、《蜡笔小新》,日本主流动漫的创作方式在于超脱地域文化的边界,给予更高的精神层次上的感动。



成人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场所,承载了时代情绪和社会思潮。其最打动人的地方,无疑是对于现实的反思与镜像表达。极致的温柔、残忍、美好、邪恶,捕捉的人性的光辉,看得到真善美,也感受得到反童话后的人间真相。

当然,对于如今的国产动画而言,于这一标准显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从另一层面来说,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累计,《哪吒之魔童降世》又提供了国产动画电影成人化的另一种突围方式。



在“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反叛之中,将现实观念与传统特色融会贯通,回归了应有的思考功能,也强调了是丰富的情感与生命意识的承载。

而在大众对于“封神宇宙”的呼唤中,对于经典的剥离与重塑,或许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这也将会会成为国漫改编的一大浪潮。

尽管不能就此断言国漫找准了自我风格的建立,但就像影片中的大圣和哪吒一样,在原著基础上的锤炼和打磨,正在奔向的期盼已久的梦想。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KQiMXWwBUcHTFCnfBOo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