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讲“齿”部的六个汉字,分别是齰、䶢、龈、(齿干)、(齿卒)、(齿列),后三个字GBK字库已经没有,显然,这又是一批生僻字,相对来说,这些字里“龈”字简化为“龈”,是现代汉语常见字。因此本课内容依然是枯燥的“硬知识”,但为了课程的连续性,请忍耐,对标题中提到的问题感兴趣的,可直接跳到“龈”字词条。六个字的详情如下:
1、齰。读音有三个:
(一)zé。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齰,啮也,从齿,昔声。齚,齰或从乍。”形声字。本义是咬。“齚”是“齰”的异体字写法。比如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耻见众辱,齰断其舌。”齰断其舌,就是咬断了他的舌头。
(咬)
读这个音时,还可以通“凿”。表示确实;的确。《墨子·公孟》里有例句:“贫富寿夭,齰然在天,不可损益。”
(二)cè。这个读音出自《集韵》,同(齿责)。表示牙齿整齐,上下密合。(齿责)字我们讲过了,不再多说。
(三)zhà。这个读音出自《集韵》,组成专用词“齰齖”,指牙齿不齐,咬不密缝。
注意后两个读音在字义的用法上的截然不同。
齰的小篆写法如图:
齰的小篆写法
2、䶢。读音有两个:
(一)jiān。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䶢,啮也。从齿,咸声。”形声字。本义是啮咋的样子。引申也指咀嚼声。
(啮咋的长颈鹿)
(二)xián。这个读音出自《集韵》,相比之下,这个读音在现在更被人们经常使用。意思是口持不啮。噙在嘴里却不咬,有点类似“衔”的用法。但正经表达这个意思,用“䶢”,更精确。因为衔的本义指马嚼铁。
(狗䶢鱼)
䶢的小篆写法如图:
䶢的小篆写法
3、龈(龈)。龈是龈的简化字。但注意,龈的古今义差别比较多。龈有四个读音:
(一)kěn。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龈,啮也。从齿,艮声。”形声字。本义是咬啮,后来作“啃”。《六书故·人四》解释的清楚:“龈,啮食骨间肉也。”其实,就是啃骨头上的肉。
(啃骨头)
但龈不只是啃骨头,还可以啃瓜皮,比如《通俗编·草木》:“龈瓜皮,说大话。”用有都是龈的本义。想想,古人多有意思,龈的本义是啃,但啃骨头,伤牙龈啊!
(二)qiǎn。这个读音出自《广韵》,齿声。牙齿发出的声音。
(三)kǔn。同“齫”。齿起貌。就是没牙的样子。《集韵·混韵》:“齫,齿起貌,或作龈。”
(四)yín。这是现代汉语龈的读音。指牙根肉,即牙龈。《广韵·欣韵》:“龂,齿根肉也。龈,同龂。”文天祥《满江红·代王夫人作》:“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这里的龈,指的就是牙龈了。
龈的小篆写法如图:
龈的小篆写法
4、(齿干)。(GBK字库无此字,只能描述,左边一个龈,右边一个干)。读yǎ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齿干),齿见貌。从齿,干声。”形声字,本义指牙齿外露。《集韵·阮韵》:“(齿干),齿露貌。”图片不雅,不再上图了。
(齿干)的小篆写法如图:
(齿干)的小篆写法
5、(齿卒)。(GBK字库无此字,只能描述,左边一个龈,右边一个卒)。读zú。《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齿卒),(齿卒)齚也。从齿,卒声”形声字。本义是咬,咀嚼。《广雅·释诂三》:“(齿卒),啮也。”
(齿卒)的小篆写法如图:
(齿卒)的小篆写法
6、(齿列)。(GBK字库无此字,只能描述,左边一个龈,右边一个列)。读là。《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齿列),齿分骨声,从齿,列声,读若剌。”本义是用牙齿分开骨头的声音。《集韵·薛韵》称:“(齿列),齿分骨也。”所以,又指用牙齿分开骨头。
(齿列)的小篆写法如图:
(齿列)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318,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