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
文山一个扛着单车回家的少年
在心中种下一个梦
30多年后
已是50岁知天命的年纪的他
用所有积蓄
实现了年少时的梦
……
在西畴大地行走,一路看着满山遍野的石头,看着劈山炸石修在山间蜿蜒盘旋的公路,看着炸石造地垒出的一台台田地,总会让人心生敬意,总会一次次被"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激荡。
你很难在世界各国的修路史中找到这样的实例,在极度贫困、石漠化程度非常严重的地方,由村民靠着多年仅有的积蓄、靠着自己的双手、靠着比岩石还坚硬的意志,修通一条条通村回家的路。
村民们会迎着惊讶、不解的目光告诉你:修路,为了走出来,也为了走回家。
19岁少年扛着单车走路回家
伍光发的家在西畴县法斗乡董有行政村羊赶马村小组一个叫“獐岩”的地方。从村小组所在地到他家,有1.2公里山路。其实那不能算是路,只是一条在陡峭山坡上的羊肠小道,任是祖辈生活在那里的6家人,每次出行和回家,靠手脚并用,年轻人最快也要40多分钟。
上世纪80年代,伍光发小学毕业后就外出打工,到文山平坝帮人守三七地,小小年纪赚钱养活自己。1986年,19岁的伍光发用积攒下来的50多元钱买了一辆二手单车。就是这样一个燥热的天,他喜滋滋地从平坝骑着单车回家,就想给全家人一个惊喜。
然而,所有兴奋、喜悦的心情都被这条回家的羊肠小道破坏得一干二净,单车不可能扔在大路边,骑车到家门口也是不可能的,伍光发只能扛着单车走路回家。那样的山间小道,空着手走都不容易,别说扛着一辆单车。燥热的天气让他挥汗如雨,"车骑人"让他心里堵得慌,他憋着一股气闷着头快步向前,一个挥之不去的念头令他热血沸腾:我一定要修通回家的路,我要把车骑到家门口!
一个埋藏了31年的梦
那个时候,獐岩住着6家人,家家都穷得经常揭不开锅,修路谈何容易,伍光发的这个想法就这样搁浅。几十年时间,伍光发一直在外打工,从2008年开始,他和妻子带着孩子在马关县都龙镇租下10亩地种菜,算是暂时安顿下来。
在妻子郭绍粉看来,虽然在都龙是租房租地,但生活安稳有节余,孩子也慢慢大了,日子这样保持下去挺好的。可伍光发不这样想,几十年了,修路!回家!这个念头始终在他心中。
伍光发算过经济账,像他这样种菜卖,交了房租地租,孩子上学、生活开销,得攒好多年,还别遇上什么三灾六祸。这几年,獐岩的6家人因出行困难陆续搬走4家,只剩他家和叔叔郑昌仁家。叔叔家是建档立卡户,修路的重任只能靠他。他也算过感情账,别人听说他还想着修路都笑他,告诉他不划算修,有这笔钱,不如在镇里置办点房产,甚至能在县城买个小铺面。别人这样说的时候,伍光发总是点点头,似乎是默许赞同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连家人都没有听他再说起修路的事。
50岁的他拿出所有积蓄圆梦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在北京召开,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伍光发爱看新闻,他很认真地了解了相关内容,心中涌出一股股暖流,"十九大提出乡村要振兴,农村要越搞越好,獐岩要变好只能先把路修通。回家的路,我一定要修通!" 伍光发拿出存折加了加所有的积蓄,总共有10多万元,他很快找人咨询了请挖机的价格,大概八九万元。其实伍光发早就盘算好了,只有两户人家,要修路的话得花钱请挖机。
修路
打定主意的伍光发心中涨满喜悦,妻子的不同意完全忽略不计。伍光发很快联系好挖机师傅谈好价格,很快着手动工修路。2017年12月,仅仅10多天时间,挖机就挖通了从公路边到獐岩的毛路。“他动作太快了,我们听村民说獐岩有人在修路后去看,伍光发请的挖机已经动工了。”乡干部向记者介绍。
伍光发修路的决心感动了周边村寨群众,大家都支持他,修路占用的坡地都无偿提供;乡政府为他协调到水泥等物资,在毛路的基础上做了路面硬化。
2018年1月,通往獐岩宽约4米、长约800米的路全部完工,骑车仅需2分钟。以前住在獐岩的村民都回来村里看了看,他们由衷地佩服伍光发几十年的执著。
路通后,伍光发马不停蹄地着手改建老房,整理田地。他买了辆三轮摩托车,开着车和妻子搬家回到獐岩。他俩把所有田地都种上各种蔬菜,每天骑车半个多小时到县城卖菜,还养了几百只鸡,今年初,他仅卖鸡的收入就有近4万元。
一条路
是走出去的路
也是回家的路
伍光发
不负时光
倾其所有
完成了对家的坚守
也圆了那个年少时的梦
……
来源文山新闻网
(免责申明:本平台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收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作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