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炉里飘出的千年余香——谈谈宋代文人生活与香道文化的关系

2020-02-19     君山梵静

"日照香炉生紫烟"香道文化在我国可谓历史悠远,技艺纯熟,香作为风雅之物的代表,在追求风雅的文人之间更是备受推崇,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爱香,在他们创作的诗篇中随处可以见到香的身影,在宋朝时的香道文化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时期。

而如今,香道文化出现了断层,知香爱香的人愈来愈少,香道文化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一种,急需匡正与振兴。这篇文章将从宋代香道文化入手,简单谈一谈宋朝文人生活和香道文化的关系。

一、宋代的香道文化

香——在宋朝是大雅之物,文人墨客将品香作为贻养情趣的"四般闲趣"之一,另外三种闲趣分别为斗茶、插花、挂画,香的雅趣由此可见一斑,在或拙朴或精妙的熏香炉中焚上一只精选的香,接下来不管是下棋,还是抚琴,抑或写诗,都有着悠悠的香味摇曳。

1、香道文化的历史

香道文化历史悠久,大约从秦朝开始就已经用到了香,据记载可知,早在先秦时期古人便开始在祭祀中以及生活中用到了香,当时佩戴香囊等已经开始流行起来,人们还会用香汤沐浴,以及在头发里插上香草。

古代熏香炉

当时间到了秦汉时期,香道文化进一步发展,人们设计出了精巧的香炉,各种形式的香炉使得香道文化逐渐与宋朝相似,在这时的熏香不仅局限于本土制作的香,来自域外的香比如沉香,以及苏合香等逐渐传入中原,成为中国香道文化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发展,这时的香文化也不局限于祭祀用香,这时香主要有三种发展方向:宫廷用香、文人用香、佛道用香。现如今的香道文化,我们见到更多的是佛道用香,然而今天我们主要讨论的是文人用香。

在宋朝时期,文人用香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时代的大潮流,文人已然成为了香道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者。文人墨客不仅对香的需求大,而且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和高雅的审美和情趣促进香道文化的发展,文人的生活和香道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现象。

2、宋代香道文化的发展

宋代香道文化发展成熟繁盛,不仅体现在宋朝独创的用香、制香、研究香道以及对合香之法的研究上,而且体现在宋代香炉的艺术造诣上。宋代的瓷香炉发展迅速,在当时瓷窑的发展的背景下,随着瓷器技术的逐渐醇熟以及当时主流文化对香文化的开明的态度,这些都使得香道文化逐渐融入到宋代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宋朝是一个尚文轻武的时代,在宋代,文人墨客的地位崇高,有地位、有金钱支撑文人墨客对香道文化的推崇,这样的时代背景也使得香道文化的传播拥有客观的条件。宋代的香道文化由此进入了鼎盛时期,香也逐渐进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香在今天更多的是用于宗教祭祀,而在日常的生活中用香的人并不多,更不用说认真品香的人了,香的用途似乎也只有祭祀一用,然而香的用途不应仅仅局限于此。在宋代,香的用途已经被文人墨客熟记于心,他们认为香不仅可以调节一个人的呼吸频率还可以使人通鼻开窍,在无形之中促进健康,活跃思维,调和身心。

二、燕居焚香——宋代文人对香的需求

宋代整体上对文人的崇尚,再加上宋代统治阶级文学素养本身也比较高的原因,使得宋代的人民更多的喜爱素雅的颜色,喜爱雅致的器具,这也导致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宋代流传至今的瓷器等大多数是雅致的风格的原因,而也由于这种原因,宋代时的香炉的风格也多为风雅的模样。

因为时代以及社会背景等多方面的原因,宋人偏向雅致、淡泊、精巧的风格和审美文化,这种审美文化也促进了宋代文人墨客对于香道文化的热爱。香道文化作为"雅"的代表,自然也是诗中常客,宋代的著名文人,例如苏轼、黄庭坚等都对香道文化有所涉猎,有的甚至可以说到了痴迷的地步。

1、燕居焚香,多而无厌

《苏幕遮 燎沉香》一词中曾写道"燎沉香,消溽暑",沉香在宋代时的风靡程度可见一斑,又如《香界》中写道"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泛光风。幽兴年来莫与同,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花气无边熏欲醉,灵氛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住此中"。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香的世界,通过写自己的房间中点了香,让他以为自己到了兰草丛中,沐浴在这香的世界,好像已经感受到了暖和的阳光,茂盛的兰草,又好像自己到了佛的世界,甚至这些香的味道让自己的陋室可以与儒林学院相比,自己房间焚香的气味可以比得上儒林学院的桂花香。

不仅文人墨客品香上瘾,当时的统治阶级也是香道文化的忠实爱好者,当时的朝堂在上朝之前都需要焚香,而且皇帝在正式的公共场合也都需要先焚香。当时对于香的推崇是今天的我们仅凭想象无法企及的,正如我们常常口头上说的那样,先焚香沐浴以表尊重,而在宋代,这也许就是文人的日常,燕居焚香,多而无厌。

三、宋代文人的审美对香道文化的影响

宋代香道文化的发展与宋代文人的审美习惯与生活情趣息息相关,宋代用来焚香的瓷香炉不仅在造型上充满着和谐美,而且在色彩上讲究雅致美,这些都体现了文人的气质和追求。接下来简单谈一谈宋代文人的风雅、隐逸以及淡泊的情怀在瓷香炉上的具体体现。

1、小型香炉的含蓄古朴

宋代的香炉造型繁多,每一种香炉都体现着文人的审美情趣。南宋时著名的瓷窑——哥窑,就仿照西周时的青铜鼎烧制了双耳三足炉,这种双耳三足炉口径较小,高度也仅有十四公分左右,是典型的小型香炉;南宋的龙泉窖仿照青铜鬲烧制的梅子青釉鬲式香炉,也是典型的小型香炉,它给人一种极其单纯的素净的美感。这些仿古式的小型香炉,一般而言形体一般较小,造型上大部分都是仿照西周等时代烧制,但是在造型上又充斥着宋代文人的审美意识。

三足香炉的造型极具对称美,它的整体造型给人一种周正的感觉,又因为是仿照青铜鼎而制,还给人一种古朴的美感,一般而言,三足香炉在外周通体施上米黄色的釉质,并且还会用金丝铁线开片,使得炉体表面呈现米黄色和黑色交相错落有致,这些布满整个形体的花纹使得宋代时流行的素雅的炉体呈现出古朴含蓄的美感。

南宋的龙泉窖仿照青铜鬲烧制的梅子青釉鬲式香炉也是极具对称美,它整体上的造型与青铜鬲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在底部用三足鼎立。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宋代所特有的造型特点,"出筋"便是龙泉窖偏爱使用的一种造型方式,梅子青釉鬲式香炉外表用灰白色施釉质,再加以梅子青釉,使得整体给人一种素雅、清新之意。

小型香炉

这里简单的从两个典型的仿古式瓷香炉为例,介绍了仿古式瓷香炉的特点,可以看到,一般而言,仿古式瓷香炉都比较娇小可爱,适于放在手掌中把玩,不仅有着古时器具的特点,而且有着宋代文人偏好的自然、细腻、素雅的特点

2、杯式香炉的和谐之美

杯式香炉主要是指出土于北方的瓷香炉,这种瓷香炉在造型上和前面提到的仿古式瓷香炉略有不同,主要是炉体加长,炉口也由原本的细口炉变为了稍微大口的瓷香炉,这种瓷香炉整体造型和杯子类似,是宋代文人审美特点的体现之一。

例如出土于辽王泽墓地的杯式瓷香炉,又称为定窑白釉炉,这种瓷香炉的杯体高度仅有十公分,很适合放在手掌心中仔细把玩、品香。这个白釉炉整体的造型小巧但不失大方简洁,追求和谐之美,符合宋代文人追求和谐的情趣。

3、莲花香炉的生动而不失庄重

莲花瓷香炉和以上介绍的几种瓷香炉比,造型更加繁复、生动,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将生动美丽的现实美景定格于艺术作品中的观念。这种莲花瓷香炉一般用层层叠叠的花瓣状作为瓷底,包裹住整个炉底莲花的花瓣自然向上生长,刚好形成了独有特色的炉口,这种瓷香炉造型独具特色,做工精美,追求自然的美感。

莲花香炉

4、筒式香炉的严谨和中和之美

除此之外,我们也观赏到宋代时还有一种筒式的瓷香炉独具特色,这种筒式瓷香炉一般造型工整、严谨,有一种中和之美渗透入其中,这也是宋代文人偏爱"中和之美"的具体体现之一。

现如今收藏在江西省博物馆的筒式三足炉就是宋代筒式瓷香炉的代表性作品,南宋褐釉印花锦文筒式三足炉,是一种平底的瓷香炉,和莲花型瓷香炉截然不同,这种平底的瓷香炉更多的体现规矩严谨的中和之美。

四、总结

宋代的香道文化是中国历史上香道文化的巅峰时期,谈及宋代的香道文化,宋代文人由于崇高的社会地位和话语权,以及时代背景下对于"雅物"的偏爱,使得我们今天看到的宋代瓷香炉中充满着宋代文人的智慧与气质,这种素雅、淡泊、天人合一的平和气质也使得香道文化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葛琳琳. 宋代瓷香炉中体现的文人审美意识

2、钱汉东. 日照香炉: 中华古瓷香炉文化记忆

3、雷国强, 李震. 南宋龙泉青瓷香炉鉴赏与研究(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KOGEXHABgx9BqZZITvj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