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祖籍原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今邵阳市大祥区),出生成长于原宝庆府武冈州山门(今属邵阳市洞口县)。清末民初政治家、军事家。
蔡锷
少年蔡锷文采斐然
蔡艮寅6岁入私塾读书,10岁能文。光绪二十一年四月(1895年),湖南学政江标赴邵阳举行院试,未满14岁的蔡艮寅的文章获得江标赏识,遂补为县学生。14岁时,蔡艮寅又应岁试,名列一等。在古代,这种成就无疑是一位可以入仕做官的文人才子。
以名立志
15岁的蔡艮寅跟随樊锥赴秋闱(乡试)。经督学徐仁铸推荐,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入长沙的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唐才常等人,受到维新变法思想影响。
1899年,应梁启超之召,入东京大同高等学校,学习政治哲学,并且补习普通科学。不久,改入横滨东亚商业学校,和刘百刚、吴禄贞创办“励志会”,后又加入唐才常的“自立会”。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随唐才常归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更名“蔡锷”,立志“流血救民”。
蔡锷全家福
时局变动,初心不改
蔡锷再赴日本,在日本先后入成城学校学习军事。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毕业归国。12月,获江西巡抚夏之时聘任为江西续备左军随营学堂监督。1909年(宣统元年)2月,任广西龙州的广西陆军讲武堂总办,后改任监督。1910年(宣统2年)7月,任广西混成协协统。
蔡锷于广西任职期间因考试选拔制度引起广西豪绅不满(还有说法为其积极推进军队的近代化改革),遭到广西驱逐,转任云南省赴职。
1911年(宣统3年)7月,武昌起义爆发,10月30日,蔡锷在昆明举兵发动重九起义,将云贵总督李经羲逮捕,掌握了云南省大权。
1913年(民国2年)二次革命爆发,蔡锷支持袁世凯。但是,袁世凯害怕各地方势力坐大,乃将各地方都督召到北京,进行笼络并监视。同年10月,蔡锷入北京。
1915年(民国4年)11月,反对袁世凯称帝的蔡锷在梁启超的帮助下逃离北京,回到云南。组织了讨伐袁世凯的护国军,蔡锷任护国军第1军总司令,护国战争爆发。不久,袁世凯便迫于全国上下的压力取消帝制。
蔡锷的种种行为看似前后矛盾,但实际正是乱世之中最正确的选择。他的目标与信念,从未改变。
护国军
蔡锷逝世
1916年11月8日,蔡锷在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今九州大学病院)逝世。享年35岁。
国会议决为蔡锷举行国葬,为中华民国成立了以来得到此待遇的第一人。
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以“军人模范,国民模范;自由精神,共和精神”为挽联。民间称蔡锷为再造共和第一人。
名族英雄,随然英年早逝,但实则永垂不朽。我们将永远铭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