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桐桐妈
有天晚上,桐桐突然画画的兴致来了,挡也挡不住。
她从小画板上画到绘画本上,紧接着又兴致勃勃地在她的书桌上画,即便如此,意犹未尽的她突发奇想在自己白色的上衣上开心地创作起来。
当她满心欢喜地跑到我面前,企图得到我的夸奖与表扬时,我心中的怒火止不住地往上蹭,要知道,就在那前几天我还郑重地告诫过她:画画只能在纸上和画板上。
我忍不住揍了她一顿,小家伙哭的稀里哗啦。
晚上洗澡时,看着孩子屁股上依旧清晰而通红的手指印,我自责而又心疼,我问她:“妈妈打你,你讨厌妈妈吗?”
“不讨厌!妈妈就是打我,我也喜欢你!”她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为什么啊?如果有人打我,我肯定不会再喜欢她了!”我追问。
“因为你是我妈妈呀!我爱妈妈,永远永远都爱!”小家伙无比坚定地说道。
那一瞬间,我鼻子一酸,将孩子搂进自己的怀里,发誓以后再也不莽撞对待孩子了。
很久之前,看过这样一则短片,就是父母与孩子互相打分。
短片中很多接受采访的妈妈都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完美,在给孩子打分上,妈妈们们大多都很苛刻,打在7分、8分,甚至还有不及格。
而孩子们一提到自己的妈妈则个个眉飞色舞,笑起来比吃了蜜都要甜,每个孩子都给自己的妈妈打了满分。
看到孩子为自己打了满分,很多妈妈都哭了。
因为感动,因为意外,因为惊喜,因为欣慰,还有那么一点点惭愧。
都说父母之爱子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私的爱,其实,相比孩子爱父母,父母的爱多半是掺有“杂质”的。
想想我们对待孩子,真的用了百分百温情吗?真的做每一点都有考虑孩子的感受吗?真的在生活中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了吗?
并没有!
说一个发生在我们家的真实案例。
表弟没出事前,是我们家所有小一辈的羡慕者,羡慕他什么呢?羡慕他有一对事事为他考虑周全的能干父母。
还没大学毕业,工作就被父母安排进一家国企单位上班;
房子、车子不用愁,全都是父母操办好,甚至连婚房装修也不用操一点心;
找对象父母把关,最后选了一个条件样样颇佳的女孩。
原以为他能就这样在我们所有人的羡慕中快乐幸福过完这一生,却不知道一失足迷恋上网络赌博,最后不堪重压的他在一个深夜中选择了结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事情一出,家中一片哗然。
原来看似完美安排的一切,其实都不是他想要的。
就像吴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所说那样:
“有溺爱行为的父母,其实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他们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也并不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的真实感觉、真实想法,他们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的小孩形象,而这会让真实的孩子丧失自我。”
父母总爱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去“掠夺”孩子人生的自主权。
父母对子女的爱总是充满无尽的期待,这样的爱是有条件的。
我们总是会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取得优异成绩的成绩的时候给予更多的肯定与爱,而当他们表现糟糕,最需要我们安慰和支持的时候,却多数选择冷眼相对。
还有些时候,我们还会带着自己的思维去揣测,孩子原本纯真想表达爱的方式,却得到我们一顿批评和责备。
可即便如此,他们也绝不会记仇,只要我们轻轻一声呼唤,给一个小小的回应,他们便不计前嫌地扑进我们的怀里撒娇、欢笑。
而孩子对父母的爱,是那么简单、纯粹,饱含信任,愿意倾其所有。
中国有句古话叫“儿不嫌母丑”,的确是这样,一个幼小的孩子绝不会因为自己的父母穷困潦倒或其貌不扬而选择不爱自己的父母。
记得在《少年说》中,有这样一个情景。
13岁的儿子对身为“外卖派送员”的妈妈所遭遇的不公待遇,感到心疼不已。
他心碎地站在天台上讲述着妈妈工作的艰辛与不易,没有一点的遮掩与嫌弃。
“妈妈每天早上起早贪黑,风吹日晒,真的很辛苦。有时候晚两分钟送达了,客人十分不满意,抓着我妈妈就让她赔钱。”
最后,他呼吁大家能学会换位思考,让人们善待像他妈妈一样的千万外卖派送员。
“当你打开的那一瞬间,看到的也是被我爸爸捧在手心的小公主。”
他用最纯真和朴素的方式,表达着对妈妈的关怀与爱。
在孩子的眼里,不管自己的父母是什么样,都是天和地,都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爸爸和妈妈。
即便我们不够好,孩子却从吝啬对我们的夸赞;
即便生活不富足,可孩子只要和我们在一起,就会开心到要飞起;
即便我们有时对他们并不那么友好,可他们依旧爱我们如初。
这就是孩子,在他们眼里,只有我们,从不挑剔。
最后,我想替所有的父母和孩子说一句:谢谢你!我的孩子,谢谢你那么爱我。
作者简介:桐桐妈,一个可爱女孩的妈妈,头条号签约作者。
本头条号拥有27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背景的专家学者,将与活动号(微信公众号:育儿交接棒)一起,致力于通过线上线下课程和活动,推动有品质的亲子沟通,微信公众号的“问答”功能已经开启,欢迎提问,专家一对一解答育儿疑问。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