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白班,发了5辆车,移交入境人员48人,高峰期还是在傍晚,运力调配正常。补充:机场p1车位紧张,大巴位置不确定,提前到驻点对接。凌晨起,入境人员一律集中隔离观察,关注工作群信息,提前应变。”3月27日23:50,白天在岗最后一辆车顺利回到酒店后,浦东机场车辆A班班长王中路盘点着一天的工作。
王中路是区文旅局的一位90后党员志愿者。面对全球疫情升级,上海将防疫关口前移至机场,对机场到社区实行闭环式管理。3月5日晚10点半接到招募电话后,王中路当即决定加入志愿者队伍。在参加了业务和防护知识培训后,他被安排在了浦东机场车辆A班。当天下午两点,王中路随即奔赴机场,开始了和一群小伙伴的共同历练与成长。
热情:从“电量不足”到“超长待机”
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前两个夜班,我不断重复打盹到惊醒的状态,有时是被驻点组电话叫醒,更多的是被自己吓醒,怕接收信息不及时,后来才知道,我们车辆组三个班长都一样。由于车辆组三个班组轮换,在岗12个小时休息24小时,这样的节奏让年轻志愿者们需要尽快调整作息,保持状态。
“班长,大巴5378到达酒店。”“辛苦了,早点休息。”3月18日,在岗的车辆A组在晚上9点交接班时发出一辆大巴,刚好与新设立的留验点磨合,大巴车回到休息点已凌晨2点。类似的人员移交路程和交接班时间,每个车辆组都有遇到,并且车组志愿者互相比较“超长待机”的纪录,乐在其中。
耐心:从“适应变化”到“参与优化”
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起初,根据航班信息和旅客落地登记的时长,车辆组能够合理的安排发车时间,不让旅客久等,也不会浪费车辆运力。随着重点国家的数量增加,非重点国家转机入境人员增多,车辆组在分析人员入境数据规律的基础上,很快做出在傍晚入境高峰期无缝交接班的决定,车组合力保障正常运力。
“班长,在留验点等的时间太长啦!”18日开始,居家隔离的旅客不再送到小区门口,而是送留验点检测,因留验点房间数量有限,车辆组需要等候并送到40分钟车程外的酒店。“于是,我和小伙伴建议留验点配备中转力量、简化登记流程、调配留验点客房数量等大小环节上,做出了工作优化的努力。”3月23日留验点只需要停留5分钟,车辆组收获了成就感,也增强了责任心。
车辆组不变的还有稳定。“21日车辆新增一组小伙伴,22日每组又到位两辆绿标旅客大巴,虽然26日取消了绿标,但是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完成了与新人的磨合,包括轮班的设计,绿标车合并后出发地不同,改进交接班模式。”年轻的志愿者们不再是在思考喝多少水适合两套防护服,而是在团队领导、总指挥、副总指挥的支持与鼓励之下,成为团队的思考者和优化者。
关怀:从“小心翼翼”到“同心并力”
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刚开始,年轻志愿者对身边的伙伴还在熟悉,尝试与入境人员沟通和安抚,虽然默契与理解都需要过程,但是善意的对待和沟通,往往能减少负面情绪。
一对婆媳带了一个小朋友和一个婴儿,在大巴准备发车时发现少了一个行李箱,年轻妈妈跟着驻点组的小伙伴回到机场去找,但是机场行李认领处已经下班,当时她们比较着急。因为有过为旅客送回行李的经历,当时我先给刚回来在发抖的女士递了一个暖宝宝,然后向她说明情况,安抚后顺利发车,并在后续将行李顺利取回。在这位女士朋友圈看到:‘机场志愿者很贴心给了暖宝宝,感动。’那一瞬间,感觉夜晚的冷都不存在了。
虽然不允许在车辆密闭空间吃东西,但是入境人员经过长时间的行程消耗,我还是看到了车辆A班的小伙伴把自己准备的夜宵送给老人和小朋友。“在一次工作碰头会上,驻点组、车辆组和留验点的班长不约而同地建议保障旅客得到更好的休息,温暖的关怀。”此举也得到领导小组高度的认可,年轻志愿者们一心考虑工作和旅客,展现了年轻人的奉献之风。
时间很快,还有两个白班,车辆A班的小伙伴就有部分轮休撤岗了,我也会在和新人磨合一个周后,暂时离开防疫志愿者活动进行休整。散文《永久的生命》有一段话,送给我的小伙伴,送给我的祖国:我的伙伴们,看起来我们应该更加勇敢了。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我们的心就应该更加光明。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编辑:周正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