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东外街

2020-04-19     上海松江发布

消失的东外街

作者:王一峰

元末明初,松江府城因棉纺业发达而经济繁荣,一时商贾云集,人口剧增,城内“求尺寸之旷地而不可得”。郡治大街不断向东西延伸,形成东到华阳,西到跨塘的十里长街盛况。其中,披云门外,有一条长640米、宽3米的街巷,黄条石铺地,俗称“东外街”。这条消失的街巷,承载了诸多我少年时的回忆。

东外街如鱼脊,两侧如鱼骨般生出许多弄坊:东果子弄、堂子巷、营巷、陈孩儿巷、金家弄、余庆巷、青果巷、马弄、钱家巷、箬帽弄和明星巷。明代松江盛产进士,造园之风盛行,此地成了筑宅第、建园林的风水宝地。如中书舍人顾正谊的濯锦园,光禄寺丞顾正心的熙园,汉阳太守孙克弘的孙园等。岁月更迭,寂寂名园尽落红,花草楼台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梦中。幸有沧海遗石,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街北的濯锦园,让人如处蓬壶中,不知尘世事。园中的五老峰,为五块神似老翁的峰石,高4米上下,玲珑剔透,如人作揖,是湖石中的珍品,今迁入方塔园。积善桥旁的熙园,有“园池甲天下”之美称,镇园之宝是十米高的太湖石立峰——万斛峰,通灵剔透,巧夺天工,被浙商购去置于西湖孤山文澜阁乾隆行宫。孙园及附近梅花庵中的大、小美女峰,亭亭玉立如江东大小乔,亦迁入方塔园。

马弄内的钱家花园,老辈人经常提及。原为明代太守孙衍别墅,内有“白鸥池”著称。清代为翰林院待诏高不骞所有。园中亭台楼阁,曲水环廊,林木郁葱,丘壑幽邃。夏时荷花池菡萏纷敷,秋时桂花树清香袭远,徜徉其中,一时忘却墙外尘嚣。民国年间转至金山钱氏,筑屋葺园后更名“复园”,占地十亩,宅楼为中西合璧,豪华轩朗。据说钱家小姐出嫁时,夫家为遂其心愿,在秀野桥东堍建了一幢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的西式三层楼房,旧称“韩三房”,为当年松江城内最高建筑。第三层上有小楼,楼顶有拱顶式凉亭,放眼望去,几里外娘家尽在眼底,遥相呼应。松江解放后,钱家花园为部队营房使用,历经拆改修葺后原貌不再。

宣统元年,铁路沪杭线全线贯通,老街东端明星桥设车站,俗称东门车站,交通更为便利。抗战爆发后,不少名宅园林或毁于战火,或残损严重,直至解放后逐渐恢复生机。老街两侧店铺商肆一应俱全,有百货店、棉布庄、染坊、中药铺、饭店、酱园、肉铺、茶馆和当铺等。北侧的纪氏宅,抗战时期曾为日本人纺织厂,其旧址后改建成砖瓦厂。临近的空置宅院,解放战争期间被征用为战地医院。街南侧房屋临市河而建,其中一处曾作东外小学的校舍,书声琅琅,文风之盛不改当年。对岸的下塘街沿河而筑,老青砖铺地,更为幽静。每到春暖时节,柳树如烟,桃花依水,江南风景旧曾谙。

十岁那年,因居住临近的白云小区,东外街便成了我游荡玩耍的好去处。四年的美好时光,至今未曾在我记忆中褪色。这条不算长的街巷,两侧的旧式民居中间杂着几处深宅大院,虽曾颓势,依稀可辨当年的气势,其中一家更是五重马头墙巍峨耸立。从斑驳的木门缝中看去,那狭长的天井,青砖立砌的铺地,青石的台阶,栽有枇杷、海棠和芭蕉的花圃,雕花的木格子窗,檐下的鸟笼......还有摇着蒲扇,坐在竹椅上面容安详的老人,这般景象至今仍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人们穿街过巷,总是神态平和,从容缓慢。小径通幽处,弥散着人间烟火味。张塔桥旁,原有“明的遗民”朱舜水的旧居。明亡后“朱夫子”东渡日本讲学,提倡“实理实学、学以致用”,其学术博采众家所长,在日本朝野影响极大,被推为一代师尊。

其东外街旧居处有一钟表修理店,少时的我时常贴着窗玻璃,充满好奇地看着修表师傅用一双灵巧的手,摆弄一个个微小的零件。张塔桥两头各有一家豆腐店,制作的马弄口豆腐干韧性足,回味鲜,风味独特,已有百余年历史,老客经常光顾。往南穿过短巷是一座平板石桥,名曰“寿星桥”。桥南堍是建于民国时期的公大米行,当年河中经常停着运粮的小船。

沿河岸有一老桑树,养蚕时节我经常光顾,由此学会了爬树。遗憾的是,东外街于2003年在城市建设中整体拆除,只保留了建于清末民初的三幢旧宅。其中之一的叶宅,2013年修缮后挂了民居研究会的牌子,我曾梳理了本土民居文化的传承脉络,制作成展板悬挂于此间。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古城的老宅不断在消失,很多已成了云间旧忆。这是一种类似于根的东西,积淀着城市的历史文化,是不可复制的资源。如何传承和保护利用老建筑,赋予新的历史意义,是交给今人的任务。

(图片源自网络)

资料:松江公约数

编辑:沈莉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IwBxpHEBiuFnsJQVGwjL.html










消失的东外街

202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