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气丸是如何治疗消渴病的,带你读懂阳气与水液代谢的关系

2019-10-02   金匮真言

肾气丸是临床常用的经典中医方剂,该方收录于《金匮要略》中,为正文附方。在《金匮要略》中,又讲肾气丸称为“八味肾气丸”、“崔氏八味丸”。可见该方是一个崔姓的医家所创立,但这个崔氏究竟是谁呢?没有人做过考证。本篇对肾气丸的源流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查询史书及《中国医籍考》,在汉代及汉代以前没有发现有关崔氏医迹的传略记载,没有留下有关崔氏的其它方药,更没有医著冠以崔氏之名的,因此“崔氏”定为汉代以后的人无疑。 据新、旧《唐志》、《医籍考》及河南地方志,均载有初唐人崔知悌著有《崔氏篡要方》、《崔氏骨蒸病灸方》及《崔氏产图》等医书。且《千金》、《外台》等方书中均记载有崔氏八味丸出《篡要方》等语的记载。此外,再看所附六方均出唐人医著,崔氏即是崔知悌。后人为补充仲景方书中确实的方剂而将崔知悌的方剂补入。

地黄花

崔知悌出身于官宦氏族之家,历任洛州(今河南)司马、度支郎中、户部员外郎,唐高宗时升殿中少监,后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丞,公元679年官至户部尚书。崔知悌常常在政事空闲的时候,喜欢从事医疗。他研究医药书籍,集合众长,提高技术,临床诊治药到病除,颇多创造。崔知悌自少善于针灸,尤其擅长炙骨蒸之法。其所著《崔氏纂要方》中,也以《炙骨蒸病方》为最著名。颇有医圣张仲景的风范,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之时,在衙门中为当地百姓治病,因此留下了“坐堂”的佳话。

为什么肾气丸可以治疗消渴呢?消渴不是常常表现为阴虚燥热吗?首先我们来看一看《金匮要略》是如何描述肾气丸的。“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条文冠以“消渴”,既然口渴小便不应当多,但是患者反而小便更多,因此称之为“反”。具体表现为口渴,想要一直喝水,但喝的水都从小便排出去了,没有被人体利用,从口之下膀胱。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肾气丸治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人体由阴阳组成,属阴的五脏六腑,血脉筋骨,津液毛发都属于阴,而气化功能属于阳,阴阳之中又可再分阴阳。阴的代谢,需要阳气的作用,方能进行更替。津液属于阴,同样需要阳气的推动与蒸化,才能完成津液滋养周身的作用。

人体饮用的水首先进入胃中,在脾之阳气的作用下,进行第一部吸收与代谢,脾阳上升,将转化来的津液输送至肺脏,肺为“水之上源”,肺的阳气主宣发肃降,将津液带到皮肤与头部、面部,滋养皮肤毛发。降的部分则往下运输至小肠、膀胱,又在肾阳的作用下,将膀胱的津液继续蒸化而上,废水则排出形成小便。

人体水液代谢简图

如果人体阳气不足,饮入口中的水,没有经过脾阳的提升,没有经过肺阳的宣发肃降,而是直接进入膀胱,膀胱又没有肾脏蒸发津液,于是都形成了尿液,排出体外,因此才有“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补阳气,蒸化津液,是治疗这种消渴病的方法。这种患者往往精神疲倦,舌质淡而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而无力,尺脉弱。

肾气丸首先以炮附子、桂枝温养全身的阳气,人体的阳气充足,自然能推动人体沉静的津液,蒸化饮入的水,上入肺中,行于皮肤,布达全身,从而使津液为人体所用。自然进入膀胱的速度就会减慢,从而不会有饮水一斗,小便一斗的现象出现。附子就像炉子下面的火,没有火水便不会沸腾,蒸发的更是缓慢,肺就像锅盖,一边将蒸化的水液化滋养肌肤,一边又将多余的水回流到锅里,继续蒸化。

茯苓能化水气,将人体多余的废水排出体外,配合泽泻加强排出废水的作用。地黄、山萸肉、山药,就像炉子下面的柴,但有柴火并不能将水烧开,没有柴火更不能降水烧开,需要火与柴配合方能将水烧开。

而牡丹皮一味可以说运用的十分恰到好处,水煮久了就会出现水垢,而丹皮就像一把刷子,将水垢清除。中医认为血与水是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仲景有“血不利则为水”,有“水分”、“血分”之称。水不利同样影响血液的运行,因此以牡丹皮加入该方之中,结丹皮活血化瘀的功效,促使水液代谢流畅。

正因为肾气丸配伍得当,临床疗效较高,因此博得了众多医生的喜爱,演化出了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参芪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济生肾气丸、九子地黄丸等等众多方剂,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本方名为肾气丸,一句便点醒了该方不是仲景之方,因为在《伤寒论》中很少言及脏腑之名,条文中仅仅出现了“胃中”、“心下”、“脾约”等部位名称,从未出现过以脏腑命名的方剂,多半方剂是以药物命名,以突出主药。虽然肾气丸不是由仲景所创,但是并不妨碍它成为千古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