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新型利剑隐身无人攻击机

2019-10-02   不忘初心脚踏实地

利剑隐身无人攻击机于2009年启动,经过3年的试制后于2012年12月13日在江西某飞机制造厂总装下线,随后进行了密集的地面测试。2013年5月进入地面滑行测试,这意味着“利剑”无人机距离首飞更近了一步,也意味着中国将抢在英国“雷神”无人机之前,继美国的X-47和欧洲“神经元”无人机之后,成为世界第三个试飞大型隐身无人攻击机的国家。2013年11月21日,利剑隐身无人攻击机在西南某试飞中心成功完成首飞。

基本简介

“利剑”无人机项目于2009年启动,经过3年的试制后于2012年12月13日在江西某飞机制造厂总装下线,随后进行了密集的地面测试。进入地面滑行测试后,“利剑”无人机距离首飞更近了一步。这也意味着中国将抢在英国“雷神”无人机之前,继美国的X-47和欧洲“神经元”无人机之后,成为世界第三个试飞大型隐身无人攻击机的国家,意味着中国已经实现了从无人机向无人作战飞机的跨越,其重大意义不亚于歼-20等新型第四代战机的试飞。

首飞成功

2013年11月21日13:00时许,

利剑无人机进行地面滑跑测试

由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设计,中航工业洪都公司制造的国产“利剑”无人作战攻击机,在西南某试飞中心成功完成首飞,首飞历时近20分钟。自此我国成为继美国(X-47B)、法国(神经元)、英国(雷神)后,第四个完成专用无人战机首飞的国家。虽然专用无人战机距离服役可能还有些时日。但这次我们终于走到了军用机发展第一梯队,与西方同时研发下一代战机!

结构特征

外形方面

从外形上看,“利剑”无人机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飞翼,翼身融合且无明显过渡,与达索公司的“神经元”、美军的X-47B较为相似,后者采用了全飞翼、背部进气布局,该气动有利于飞行器提升隐形性能,目前全球主流隐身无人机项目几乎都使用了类似的布局达到隐形目的,这反映出自F-117曝光以后,全外形雷达隐身技术已经逐渐开始成熟并应用于无人机平台上。

材料方面

沈飞等机构在10年前就启动了与无人机隐身有关的项目,

中国隐身无人攻击机——利剑

重点研究无人机散射源及其特征,其中包含低可探测性组合体、吸波材料等。从隐身技术的角度看,“利剑”无人机的主要散射源集中在翼身结构和尾喷口上,背部进气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与进气道有关的绕射和散射,取消了垂尾与机身的角散射、镜面散射,而尾喷口几乎没有进行任何处理,完全暴露在外,与之相比的X-47B和“神经元”等都对尾喷口进行了处理,降低红外辐射。

除了气动隐身外,吸波材料也是实现隐身的关键途径,早期的吸波技术如机体表面铁氧体掺杂,现在基本都使用了复合体隐身涂料,使得吸收雷达波的频带更宽。无人机隐身技术涉及到多个学科,如果气动设计达到了要求,但是工艺不过关或者电子技术欠缺都会影响整体效果,这就像一艘雷达反射面积只有一艘渔船大小的护卫舰,但是红外辐射或者辐射噪声却依然如故,也无法实现隐身。

应用方面

从无人机平台应用来看,舰载隐身无人机是一个重点发展方向,通过航母平台可进一步拓展固定翼无人机的作战半径,以X-47B为例,作战半径达到2800公里,具备空中加油的能力,在战术目标网络数据链框架下可担负起远程巡逻、警戒和攻击任务。对于“利剑”无人机而言,首飞成功后将进行强度更大的试飞,在逐渐完善飞控系统后可研发舰载型号,而在航母上降落是舰载无固定翼人机的最大技术难题,需要更加可靠、先进的精确着舰系统,上舰后的“利剑”无人机可与有人战斗机混编,提高舰载机联队的监视、侦察、情报收集和打击能力。

功能介绍

折叠

侦察监视

这是无人机最早的用途之一。

中国隐身无人攻击机——利剑

无人侦察机可以深入阵地前沿和敌后一二百公里,甚至更远的距离。它依靠装在机上的可见光照相机、电影摄影机、标准或微光电视摄像机、红外扫描器和雷达等设备,完成各种侦察和监视任务。一般来说,一架无人机可携带一种或几种侦察设备,按预定的程序或地面指令进行工作,最后将所获得的信息和图像随时传送回地面,供有关部门使用;也可以将获得的所有信息记录下来,待无人机回收时一次取用。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无人机上的设备性能也在不断提高,同时还增加了一些新的装备,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如装备全球定位系统(GPS)后,无人机可与侦察卫星和有人驾驶侦察机配合使用,形成高、中、低空,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空中侦察监视网,使所获得的情报信息更加准确可靠。

骗敌诱饵

使用无人机吸引敌方的火力或整个防空系统,进而将其破坏或摧毁,是近一二十年人们为无人机开发出的新用途。作为诱饵之用的无人机,其主要使命是协同其他电子侦察设备遂行诱骗侦察;或作为突防工具,为有人驾驶飞机提供防空压制;或与反辐射武器配合使用,压制和摧毁敌防空系统。

实施干扰

系统进行干扰,使其通信中断,指挥失灵。发展趋势是向干扰雷达和干扰通信同时进行方式发展。因为要想使敌方地域的所有雷达都受到完全干扰是不大可能的,那么未受干扰压制的雷达所获得的有关目标的信息,可以通过通信线路传送到已受干扰雷达阵地上。所以,只有在干扰雷达时,同时对通信系统也予以干扰,才能使敌方高炮和导弹阵地无法得到所需要的情报信息。为此,一架无人机可同时装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干扰设备,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也可是两种或多种不同用途的无人机或无人机与电子战飞机之间的协同作战。

对地攻击

作为一种空中运载工具,无人机也能携带多种对地攻击武器,飞往前线或深入敌占区纵深,对地面军事目标进行打击;它可以用空对地导弹或炸弹对敌防空武器实施压制;用反坦克导弹等对坦克或坦克群进行攻击;用集束炸弹等武器对地面部队集结点等进行轰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反辐射攻击无人机。这是一种利用敌方雷达辐射的电磁波信号,发现、跟踪,以至最后摧毁雷达的武器系统。它不仅可用于攻击敌方雷达、干扰机和其他辐射源,而且高速反辐射无人机加装复合制导装置等设备后,还可用于攻击敌预警机和专用电子干扰飞机。

校射作用

主要用于火力引导和对射击效果进行评估。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生产的“苍鹰”就是这样一种无人机。它装有测距机。自动跟踪电视摄像机、激光指示器和热成像仪,可通过抗干扰的数据链向地面传送位置修正指令,能为“铜斑蛇”激光制导炮弹和机载“海尔法”反坦克导弹指示目标。

通信中继

如美国的“先锋”式无人机装有抗干扰扩频通信设备、大功率固态放大器、全向甚高频和超高频无线电台中继设备等,可在C波段进行数据、信号、话音和图像通信,通信距离为185公里。

物资运输

据外刊报道,俄罗斯“埃尼克斯”公司宣布,将为俄国防部研制新一代无人机。据悉,新型无人机能够用于校正迫击炮和火炮射击的角度,并可用于地形照相侦察及执行其他任务,同时具备在信息化作战条件下运送军用物资能力。

监察安全

根据The Lens的一份报告,新奥尔良市官员在2月份曾申请使用美国国土安全部的无人驾驶机,为保障该地的安全。The Lens称,一位新奥尔良官员一直对收购无人驾驶高科技非常感兴趣。据报道,市政府官员与本地的无人驾驶飞机制造商召开了两次会议,望将无人驾驶机正式投入新奥尔良市中。

救灾应用

2011年3月10日云南盈江地震灾情发生后,装载有低空无人机航摄系统的测绘应急车连夜赶赴盈江县实施无人飞机航拍任务。3月11日上午,第一架无人飞机于9:00在盈江县城顺利起飞,对灾区全境进行了长达50分钟的航空摄影,成功获取到盈江灾区首批震后20平方千米、1000多张0.1米的高分辨率航空影像。3月11日下午,无人飞机再次起飞,成功获得第二批航空影像数据并在第一时间传回北京。

历史意义

“利剑”无人机服役后将极大扩展我军的打击手段,

中国隐身无人攻击机——利剑

可执行侦察、目标指示、对地攻击等任务,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就是一个例子,无人机包揽了近四成的打击任务,在精确打击敌方目标和设施的同时也避免了人员伤亡,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使得未来战争似乎就像打游戏,因此又有了“遥控战争”的说法。在海湾战争期间,多国部队动用了大量无人机进行目标监视、坐标捕获、战场管理和评估,占到战场情报总数的八成左右,尤其是反恐行动中,携带精确制导武器的无人机可在发现恐怖分子头目之后立刻采取行动,而不用呼叫其他空中平台对目标进行打击,提高了情报的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