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红门不远处有一条小路通往山坡上的老炼厂医院,在小路旁坐落着一座小二层的红砖楼。红砖楼老了,经过岁月的风雨洗刷,红砖、青瓦粉蚀,墙皮脱落,苇箔裸露,门窗框的油漆早已斑驳没有了往日的艳丽,成了名副其实的“危房”。二楼已经无法再使用,只有一楼作为临街店铺出租着。
若不是老“炼厂人”,还真看不出它曾经的壮丽和辉煌。它是胜利炼油厂最早的红砖楼,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已经超过五十岁了。当初在会战工地上到处都是“干打垒”油毡纸房,最先进的是“石头房”,那时候它就已经建成了,可见它是多么的“时尚”。老“炼厂人”没有一个不熟悉它的,因为它是邮电局和新华书店所在地,每天不知道有多少人进进出出。
从远处望去,二楼迎面水泥围群上塑刻的标语虽然已经被抹去,但依稀可辨,邮电局的门脸中间有“老三篇”的痕迹。红砖楼富有浓厚的政治气息和历史色彩,隐约中能感觉到当年炼厂人激情石油会战的历史烟云。
老“炼厂人”记忆最深的除了老百货大楼、老炼厂医院外,就是老邮电局、老新华书店了,再延申一点就是老储蓄所。它们相距的都不远。说它们“老”,是说经过多年变迁,它们易名的易名、搬迁的搬迁,有的部门已经撤销,只能以“老”来说明它们曾经存在过。
唯有邮电局红砖楼仍然还在,它见证着炼油厂的历史,见证着炼油厂的沧桑巨变。
在那个年代,我们国家的通讯、邮递手段很不发达。炼油厂的建设者又是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他们需要和外界联系、需要和家人、亲戚、朋友通信,邮电局是最好的纽带,既可以收发信件、包裹,又可以打长途电话、发电报。单位上虽然有内部电话,但长途电话需要总机转接,那不是每一个职工都能要通的,还是邮电局最方便、最可靠。
炼厂邮电局仅有两个接听隔间。要先到柜台登记,由话务员转给总机,这里总机接到区总机,区总机转到市总机,市总机转到省总机,省总机再往接受地一级一级的转。要电话的人在营业厅里等,接通后由话务员连到某隔间,你要赶快去讲话,因为从你拿起话筒就开始计时计费。那时的线路少,打电话的人多,要出电话后等三、四个小时是很平常的事,所以,邮电局常常是门庭若市,热闹非凡。
有要紧的事一般是发电报。电报是论字数多少和路途长短收钱的,记得省内是二分钱一个字,地址、人名的字另收费。所以,电报用字很简短,如“有事速归”、“到站接人”等等;报务员也很负责任,收了电报都会认真地修改,把多余的字去掉,为你省钱。
那个年代,最好的通信手段是写信。亲人之间、情人之间、朋友之间、单位之间都靠书信联系传情。特别是有当兵、下乡、跑业务在外的,那是天天盼着有信件来。炼油厂属于保密单位,署名使用信箱,最初是淄博市五十五号信箱。胜利石化总厂成立后,炼油厂改为淄博125信箱,总厂是124信箱,合成氨厂是126信箱,橡胶厂是127信箱,厂下属单位为分箱,到了九十年代信箱才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记得炼油厂自己有收发室,收发室有两位工作人员,男的是于师傅,女的是王师傅(在工厂都尊称师傅),他们工作认真,待人和气,厂里的人都很喜欢他们。他们每天从邮电局把信件、报纸、包裹拿回来,再分发到每个车间的报箱里,下午四点是车间办事员取信报时间。办事员还没有进车间,成群的人就在翘首相望了。收信很顺畅,寄信就麻烦一点了,必须要到邮电局买邮票,贴好邮票封好口,放到邮箱里才行。记得市内使用四分的邮票,国内用八分的邮票。普通信件不能邮寄重要的物品和票证、人民币,若邮寄要使用好挂号信,挂号信要交给邮政员登记,使用两毛钱的邮票。
说到寄信,还有个趣事。我们单位有位师傅办事特别认真,有一次他分别给弟弟、妹妹寄信,内容肯定不一样。弟弟在北镇下乡,妹妹在青岛工作。寄信的当天他把两封信拿出来看了又看,唯恐放错了信封,买了邮票后又反复倒了好几次,最后确认无误后才封口,又非常郑重地放入了邮箱……
过了不长时间,那信又都返寄了回来。
唉!他那么认真还是放错了,给弟弟的信寄给了妹妹,给妹妹的信寄给了弟弟。
收寄包裹也是邮局的重要业务。包裹规定一般不能超过十五公斤,再重的就要去火车站托运了。尤其是外地调来的职工家属都常有包裹寄来邮出,这让炼厂邮电局变的更加繁忙。
炼油厂邮电局工作人员不多,一般也就是三到五个人。由于常见面,新面孔不几天就成熟人了,炼油厂的大人小孩对他们都很熟悉。最熟的是厂安全科毛工(程师)的夫人孙大姐,人长的漂亮,对谁都是自来熟,很热情。虽是这样,没有一个人找她“走后门”的,因为邮政部门很少有需要“走后门”的业务。
看到苍老的红砖楼,老邮电局往日繁华热闹的景象又展现在眼前……
到了九十年代,这里升级成了胜利支局,也搬出了红砖楼。可是,随着无线电话、网络的发展以及快递的诞生,邮电局分成了邮政局和电话公司、网络公司,邮电局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现在人们还能想的着邮局的是那些“老头老太太”(哈哈,也包括我),因为它有个“邮政储蓄”,利息比其他银行略高,还有可以用积分换礼品。
红砖楼的西部分是新华书店。
新华书店是1937年4月24日在延安清凉山成立的,招牌的题字为毛泽东在1948年12月于河北所题。它是国有图书发行企业,受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出版集团领导,是国家官方书店和官方刊物宣传与发售处,过去的出版物(除了报纸、杂志)和书籍均有新华书店发行出售,红砖楼门市部是临淄区店的分店。
建厂时间不长,这里就有了新华书店。那时候,临淄是个农业县,能有这么多的知识分子出现在这里,书店显然成了热门门市。而且出版的书籍、刊物受控,发行量有限,更让人们青睐。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求知若渴,文化气氛越来越浓,不管是厂里职工还是上学的孩子,都到这里查找资料、看小说。新华书店还卖地图和日历,那些靓女挂历吸引了不少帅哥美少。书店里仅有两三个工作人员,那时候的营业员待人都很和蔼,有人上门总会热情接待,若没有的书籍还会主动预约、预定。我也常去书店转转,发现好书总会不吝大“毛”,随手即买。
后来,齐鲁石化在总厂那里有了自己的新华书店,但这丝毫没有影响红砖楼书店的生意。最终“胳膊拧不过大腿”,他们还是归属了临淄区新华书店。
红砖楼不远处是老储蓄所。七十年代以前,储蓄所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后来,中行分支出“工商银行”,储蓄所又归属工商银行了。
改革开放以前,工人的工资不高,石油工业老工人一般是56元,二级工38元,数量虽然不大,但能维持全家的基本生活,略有结余就存到储蓄所以备急用。但人们的存款意识并不是那么强,总觉得“有钱还是放在自己手里踏实”,所以,储蓄所的业务并不是那么忙。
那时候,工友之间很团结,领导也很体贴职工。各单位工会都有互助组,每人每年拿出少量的互助金,谁有困难谁就先用,年底之前还上。我曾经在单位管理过互助金,所以往储蓄所跑的次数比较多,和储蓄所里人都熟悉,记得,最初只有三名工作人员。有一位所长,有和我同年参加工作的崔大姐、三中的校友钱大姐,后来又分来了一位姑娘叫王彩艳,她家是石油分站宿舍的。储蓄所里没有电脑,算账用算盘,存款用存折,全是手写,要求不能用圆珠笔和铅笔填写,可以开具和使用转账支票。业务很单纯,办理的时间也不长。不象现在,十分钟二十分钟解决不了问题。
后来,储蓄所在百货大楼路口西侧盖了一座小二层红砖楼,很是眨眼,显的很气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炼厂人越来越离不开它了,进出的人也越来越多。一度时间,改为“工商银行胜利分理处”的炼厂老储蓄所的业务量在淄博市首屈一指。
改革开放以后,银行改变了业务趋向:支持贷款,而不太希望存款,不像当初要求“存款支援社会主义建设”。
而随着网络的运用,人们进出银行的次数越来越少。加上我们那一代的职工也都已退职,储蓄所的概念也就留在了记忆里。
如今,再回炼油厂生活区。
回首一望,储蓄所的红砖楼被高高后勤综合楼所代替。
邮电局的红砖楼风年残烛。
红砖楼仿佛在诉说着五十年的沧桑,诉说着半个世纪的峥嵘。
同时也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诉说着曾经的曾经……
它留给了老“炼厂人”无限的遐思……
文 / 心语
来自内容合作平台心语拉呱,特此致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KAwsX2wBUcHTFCnfdlL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