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当你不想工作了,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可以去这四个地方看看:医院、凌晨4点的街头、机场、家里。
因为这几个地方会让你明白,成年人的生活里从来就没有“容易”这两个字。但为了生活,总能有人把日子的苦酿成甘甜的酒。
我觉得,还可以再加一个地方——晚上的人民西关路口。
图片via老兔
在南宁的人民西关路口,人民商厦大门前,白天这里摆满了电单车,可到了晚上竟成了另一般风景,变成了一群盲人按摩师的揾食之地。
每天夜幕降临,一群盲人按摩师会陆续来到这里“上班”。
大概到了晚上6点半左右,不大的地方上陆续摆上铁架床,床与床之间的位置非常紧凑,也没有屏障,每个床位在顶部铺盖了一张防雨布,有的四周也会用蓝白塑料做个帘子。
大约7点,大概20多个的铁床已准备就绪,这就是这些按摩师傅的摊位,而这里的按摩师傅大多是视障者或者视力偏弱者。
大多年轻人或者外地来南宁的朋友经过,因好奇而驻足围观,不理解为什么有人愿意来这种简陋而又露天的地方按摩,尤其是到了夏天,按摩师还常常工作得满头大汗。
一位师傅闲谈之时跟我们说:“你不懂,这个西关路上的按摩场,已经存在30多年了,可能比你年纪还大。”
我被这个数字震惊,紧接着师傅解释道:“这个按摩场大概是从1981年就有了,不过当时是在平等街,到了1983年才搬来到西关路。后来,懂的人多了就形成了一个按摩夜市,现在大都是一些多年的老顾客来帮衬,你们后生仔肯定看不上”。
师傅话音刚落,我还来不及多聊,一位阿姆就走来用白话打了一声招呼径直躺下,师傅也很熟练的开始给阿姆按肩。阿姆说,她一直都是在这位师傅这里按摩,还用了夸张手法:“从小按到大哦!”
不仅是存在的时间历史悠久,连按摩的简陋铁床也是“服役”多年,关键还是独家定制哦~
说着师傅就给我们展示他们正在用的床架。
“呐,都已经是1992年焊做的咯,为方便顾客存放物品,每张铁架床下配有一个铁皮箱,按摩时,只要将铁皮箱往铁架床的缝隙里一塞,箱口朝上,铺上席子就成了“保险柜”。
一般还会在床头或者床位挂一个水罐,按照惯例,换一个客人就会洗个手。
就这样:一张铁床,一个凳子,一瓶水,天热还会有个小风扇,简单的几样工具,仿佛成了这里每个盲人按摩师的标配。
我大致巡视了四周,发现这里很多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师傅,他们常开玩笑说自己是“老古董”,说着说着还开心地笑了起来。
如今,经过近40年时代变迁,这些年迈的按摩师仍在守护着“老摊位”,以大约50元/时的价格,服务每位需要“治愈”的夜归人。
有人说:在盲人看不见的世界里,他们的触感和听觉变得尤其敏锐。
这句话,在一位叫“小白”的按摩师傅身上就应了验。
当我答应了按摩之后,她熟练的地在铁窗上展开按摩巾、把枕头放到床尾、请我躺下,动作行云流水似乎不受视力的束缚。
还没按多久,师傅就说:“这里是不是很酸?你是不是经常坐办公室?腰椎很劳损哦~”
在他们的世界里,别人的长相一直都是未知数,但通过指间的触感,他们感受得到每个人的骨骼和轮廓。
除此之外,我更好奇于他们的生活:“如何出行?”、“生活的日常又是怎样?”、“又经历过怎样的磨难?”……
小白师傅说,她在20多岁的时候患了眼疾,2008年的时候就完全看不见了。虽然生活对她开了一个玩笑,但日子还是得继续,她决定去学校学习一门手艺——按摩。在收获技能的同时,她收获了自己的幸福。
原本只在崇左揾食的她,前几年,在朋友的介绍下知道了南宁西关路的“盲人按摩夜市”,就想着来大城市试试。
由于眼睛不便,平时小白阿姨平时都很少出门,每天都是下午5点吃过晚饭之后,她的丈夫送到公车站坐车,然后自己再通过询问路人转车,整个车程可能正常人半个多小时就能达到,而她得花上一个多小时,每天也基本是工作到1点收工,收工了之后有固定的师傅送回家。
在谈到自己在西关路按摩的几年,小白阿姨总结为四个字“看天吃饭”。
“前段时间南宁下雨,一个星期都不得出来“开工”,尽管铁架床上搭了雨棚,应付小雨没问题,一旦下大雨,再加上大风,那就不顶用了,“多半会被淋成落汤鸡”。平时除了台风暴雨,其他时候都会出摊。而出摊的生意总的来说时好时坏,有时候一个晚上都没有客人,有时候到收摊也接待不完”
尽管赚钱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不容易,但对于他们而言,不光要承担生存的压力,还得接受各种生活的不便,其中有一个需要克服的就是与人社交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在日常交流时还掌握了手机的“读屏功能”,当手机有信息时便将手机凑到耳边,侧着头用手指点亮屏幕,手机那头用高频的读屏速度播报信息,如此反复。
同时,他们也习惯了用声音去定义世界,做生活的“听风者”——
那些
马路边疾驰的车辆声、喇叭声
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提示声
灶火舔着锅底传出的或大或小的声音
……
任何微妙的变化都能被他们的耳朵及时抓住
或许,现代社会的进步,让无光世界的他们不再像以前那么孤立无援,但自己要怎么去生活,这些生活的本领都是一点一点慢慢磨出来的。
很多人一辈子唯一近距离接触视障者的机会是从盲人按摩开始,然而却很少有人去了解它们的故事,以至于很多人在谈及他们时候,脑海里出现了“可怜”“同情”的标签和字眼。
但在我看来,他们的生活或许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悲惨。
友好盲人按摩馆的一位视障者瑶瑶,在工作之外还喜欢上了一项运动——徒步。
瑶瑶参与的徒步队伍
至今她已经参加了三次徒步之旅,每一次的徒步经历对她来说都非常印象深刻。
第一次是2017年的夏天从广东的惠州到广州的市内,全程徒步了14天;
第二次是海南到南宁的人民公园,由于其他原因,便没有全程参与,而是只参加后半程南宁境内的徒步;
第三次从广东的清远半车半走至桂林,全程450公里的路程。
瑶瑶的徒步队伍到达桂林
以上所有的徒步经历都是一群视障人士踏着黄泥,与雨雪相伴前行。
可能这对正常人来说完成起来非常的轻松,但是对于视障者而言,更多的是挑战和尝试,是克服心理对未知的恐惧,甚至还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特殊遭遇”。
我们碰到过赶我们出门的药店老板,不接待我们的餐馆老板娘,他们的态度一次次刺激我们心中的脆弱,显示社会中对视障者的误解和偏见。但同样我们也在徒步路上遇到:开车送我们去出发地的客栈老板,送水给我们加油的掌柜,热心指路的建筑工人,一路跟拍我们的记者……他们的友善不断给我们支持,让我们感动,怀有偏见的人们也因为看见我们的行动对盲人多一点了解,少一点偏见。
谈起自己的徒步的故事,瑶瑶像打开了话匣子,甚至还骄傲跟我们说,有人把他们的经历拍成了纪录片。
图 瑶瑶提供
最后,瑶瑶说,其实视障者的生活跟正常人差不多。
闲下来的时候,也会用手机的语音播报功能听新闻,听剧,听球赛,听股票,聊天,周末还会一起组队去KTV喝喝酒,唱唱歌,年轻的时候也会追星,年纪稍大的也会结婚生子,也梦想着赚到钱回老家开一家盲人按摩。
小白阿姨也说过这样类似的话,平时的确出门难了点,撞到过电线杆,踢到过拦电车的铁柱子,膝盖常常满是红包,但是他们也不会因此而封闭自己,在家可以买菜煮饭听收音,在外可以唱歌出游,收工之后喝喝小酒,形色的生活他们也都有。
小白阿姨最喜欢的是去ktv唱歌,她甚至还在唱吧上注册了账号,我看到里面有好几首歌,阿姨唱歌很好听呢。
听完这些故事,我由衷佩服,他们的生活除了缺少色彩,其实一点儿也不单调。他们没有因为身体的缺陷而自卑,他们的世界少了一束光,可却比我们看到了更多,也让我们看到发生在他们身上更多的可能性。
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苦难谁没有?只不过比正常人更难一点罢了,我们需要帮助,但不是隔绝。”
反观我们叩问自己:如果有一天,命运和我们开了一个玩笑,无论这个玩笑是什么,我们都能做到像他们一样乐观的生活和工作吗?
不可否认像瑶瑶一样勇敢迈出脚步的视障者是少数,但我相信,当缺陷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便不再是生活继续向前的阻碍。
不管是西关路上的盲人按摩夜市的老师傅们,还是那些不向困难低头的视障者,都在身体力行告诉我们——“虽然双眼无法邂逅世间的美丽,但生活可以过得灿烂无比!”
很多朋友看到了他们自食其力、不放弃努力生活的样子,为之动容。
试问,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向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认输?
生活、工作再怎么糟糕,至少我们拥有一双漂亮的眼睛啊,它已经邂逅过雨后彩虹,欣赏过晴天夜晚里的漫天星空,世间精彩的美景,多多少少都曾享受。
所以,与其说这文章写给这群“特殊”的读者,不如说,更是写给了能看见阳光的我们。
最后
我想分享一句他们常说的话
“我们看不见世界,
那就让世界看到我们”
希望这句话能跟所有年轻人共勉
无论你是什么职业、什么工作
每一个努力前行的背影,都值得被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