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登基,大臣建议把“太上皇”接来,皇帝:不,他是朕的舅舅

2019-08-19     博史通今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儒家文化强调“三纲五常”,其中明确,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但有一个极端的情况,让“父子、君臣”之礼比较尴尬,那就是当儿子做了皇帝之后,他的父亲该如何自处?以“父”居之?还是以“臣”居之?若皇帝的父亲为“父”,则皇帝要跪拜大臣。若皇帝的父亲为“臣”,则父亲要跪拜儿子。这种极端情况,虽然少见,但却一直非常棘手。

早在秦朝末年,刘邦率领一帮“泥腿子”兄弟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刘邦作为开国之君,高高在上,无论是开国功臣还是平民百姓,都得对刘邦行大礼。但有一个人例外,此人就是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刘邦登基后,他的父亲刘太公还在世,最初,刘邦每隔五天就会来看望刘太公一次,而且每次都给刘太公行礼。后来,有人偷偷告诉刘太公:“天无二日,你虽然是皇帝的父亲,其实你也是他的臣子,因此不能再让皇帝来给你行礼了。”刘太公听完后,觉得有理,于是每次都主动站在门口恭迎刘邦,就像大臣恭迎皇帝一样。刘邦也觉得这样太尴尬,于是,尊父亲为太上皇,意思是在皇帝之上,这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刘邦是开国皇帝,所以他的父亲并没有实际的权力,比较特殊。在唐朝,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后掌控了朝局,李渊被迫立李世民为太子,然后禅位给李世民,李世民尊李渊为太上皇,这种通过禅位的方式得到称号的太上皇,历史上非常多见,例如唐朝和南宋就盛产太上皇,唐高祖李渊、唐玄宗李隆基、宋高宗赵构等,都曾是太上皇。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男人,他虽然是皇帝的父亲,而且皇帝称帝后他还在世,但他却没有成为太上皇。此人名叫柴守礼,他的儿子,就是周世宗柴荣(下图)。

唐朝末年,河北柴氏一族是邢州当地的望族,柴守礼家族几代人经商,是当地的富商之一,家中有三个儿子。柴守礼的妹妹柴氏嫁给了顺州刺史郭简的儿子郭威。因为妹妹多年没有生育,柴守礼担心妹妹在婆家日子不好过,便和妹妹商量,把自己的第三子柴荣过继给妹妹,也就是说,柴荣从13岁就离开了柴家,到了姑姑家中,随姑父郭威的姓,改叫郭荣。

柴荣34岁那年,郭威在外领兵打仗,后汉皇帝刘承佑不信任郭威,将郭威全家杀死,郭威一怒之下造反,建立后周王朝。郭威此时仅剩柴荣一个亲人,于是封柴荣为晋王。4年后,郭威驾崩,传位给柴荣,柴荣成为后周的第二位皇帝,史称周世宗。

柴荣登基后,他的亲生父亲柴守礼还在老家邢州,有大臣为了拍马屁,主动提出,柴荣应该尊柴守礼为太上皇,柴荣果断拒绝,柴荣说:“我早年过继给了太祖(郭威),而且皇位也是继承太祖的,因此,我和柴守礼应当是甥舅之情,他只是我的舅舅。”

更为尴尬的是,柴荣做了5年的皇帝,他登基后,一直没有和亲生父亲见面。柴守礼曾写信给柴荣,希望能够来汴京城看望柴荣,柴荣接到信后,立即回信到:“舅舅若缺什么,尽管提出来,但千万别来京城!”柴荣为什么不让亲生父亲柴守礼来京城见自己呢?本质上是礼节问题不好处理,因为柴守礼是柴荣的亲生父亲,虽然柴荣叫他舅舅,但二者还是存在原始的“父子关系”。这见了面,到底谁给谁行礼,太难处理。因此,还是不见面的好。

​柴荣一世英雄,在五代十国的乱世,堪称一位难得的明君。但在面对生父柴守礼的问题上,柴荣一直避免和柴守礼见面。直到柴荣去世,柴守礼也一直没有看到儿子称帝的样子。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K2zuR24BMH2_cNUgU_s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