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刚结束,就有网友总结:如今的长假出行有三怕,分别是怕堵、怕挤,再就是怕又堵又挤的同时还要忍受周围电子设备外放的声音。其中,列车车厢成了“电子噪音”的“重灾区”,在此起彼伏的手机外放声音中,有人手指来回滑动,津津有味地看着小视频;有人在追电视剧,连看十几集都不会厌烦。而留心观察会发现,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都没有戴耳机。(10月10日《济南日报》)
眼下,列车已成为许多市民出行的一个主要交通工具,但一些不文明的列车陋习也随之出现,诸如大声喧哗、大声接听手机、大声播放音乐、大声播放视频……等等,这些列车车厢“噪音”不仅令人烦躁不安,而且也严重侵犯了广大乘客的“安静权”,已引起越来越多乘客的不满和愤慨,广大乘客纷纷要求“还我安静权”。
众所周知,列车车厢是一个公共场所。既然是一个公共场所,就需要每一位乘客养成文明乘坐列车的良好习惯,不妨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做起,自觉远离不文明行为,而保持列车车厢“安静”,便也是一种“列车文明”。
此前,北京、南京、昆明、兰州等地拟规定乘坐列车时使用电子设备不得外放声音,其实就是针对列车车厢“噪音”扰民的一次“大整顿”,是对广大乘客“还我安静权”的一种“回应”和“保护”。
笔者以为,“保持安静”应是乘坐列车的“正确打开方式”。其实,列车文明的涵盖面是很广泛的,既包括禁食、霸座,又包括大声喧哗、大声接听手机、大声播放电子设备等。尤其是电子设备声音外放更是成了一种严重的“噪音污染”,成了一种人人反感的“列车陋习”。因此,笔者以为,规定乘坐列车时使用电子设备不得“外放声音”,是非常必要的。
但笔者以为,要真正让列车车厢里电子设备“静音”,还需“两手抓”。一方面,需提升广大乘客的“文明自律意识”。不妨通过正能量的传播和宣传,让文明自律意识根植于每一位乘客的心中,自觉做到“不外放声音”“不大声喧哗”,从而让“文明乘坐列车”成为每一位乘客的一种自觉行为。另一方面,需提醒和处罚并用。对肆意在列车车厢里大声喧哗、大声接听手机、大声播放音乐和视频等不文明行为,列车车厢管理人员需给予“温馨提醒”,而对于那些“屡劝不改”的乘客不妨采取列入“黑名单”的处罚机制,让其付出“沉重的代价”,倒逼其遵规守法,切实履行公共场所文明公约。
笔者相信,只要“文明”和“处罚”两手抓,就一定能有效遏制列车“噪音污染”,还广大乘客一个安静、文明、舒适的乘车环境。
* 以上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