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禧于都访故寓

2019-07-05   于都信息网1


明末清初,宁都县魏禧(又名叔子)与其兄魏祥(伯子),弟魏礼(季子),皆以诗文闻名,时称“宁都三魏”。魏禧为明末诸生,明亡后绝意仕途,兄弟三人与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邱维屏、彭任和曾灿等结庐于宁都胜地翠微峰,号称“易堂九子”。魏禧为领袖,是九子中的佼佼者。当时,他与汪琬、侯方域齐名,被誉为清初三大文学家。魏禧以散文见长,著有《魏叔子文集》。他撰写的《大铁椎传》,生动冼炼,是烩灸人口的佳作,传诵一时,曾选作中学语文教材,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魏禧少年时期曾随父母侨居于都县城。十年后他雇舟从宁都顺梅江前往赣州探访其兄伯子。路过于都县城时,特停泊登岸造访昔日故寓,适主人外出未遇,怅然若失。他面对旧楼,往事历历,见物生情,写下了《经于都故寓处》一诗,亲切感人。诗曰:

买舟寻伯子,道经雩阳城。

十年曾侨家,今一造其庭。

故藓生东阶,新燕巢西楹。

我寓东小楼,左折右而登。

石榴花最高,拂我楼上棂。

父母居中室,咳唾时闻声。

思欲履房户,愀然见平生。

主人适他出,怆恍不成行。

诗人以素描手法,明白如话地记述了他造访故寓的情景和追忆。既有对旧居的生动描述,又有对父母的亲切怀恋,更有对身世的唏嘘感叹,字里行间充满真情实感。“愀然见平生”一语,正好道出了诗人对明亡后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愤慨。(作者:王学伟)

附:魏禧及易堂九子

魏禧(1624--1680年) 字冰叔,宁都县城人。父亲名兆凤,是明朝诸生,明朝灭亡时,嚎啕大哭不愿进食,剃尽头发做了头陀,隐居在翠微峰,那年冬天占卜得到“离之干”的卦象,所以他把自己的住所叫做易堂。不久魏兆凤辞世。

魏禧童年时就喜欢读古代典籍,谈论历史,辞风凌厉,表现出卓越的见识。十一岁时,补为县学生。和其兄际瑞、弟礼以及南昌人彭士望、林时益,还有本县人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九人创立易堂学派,世称“易堂九子”。大家都亲身耕种,自食其力,又努力切磋学问,于是三魏的名声传遍了海内。魏禧束身砥行,才学又高,住宅前有水池象瓢勺,所以他给自己的房子题了一块匾额,上面写着“勺庭”,学者们就称魏禧为勺庭先生。先生身材消瘦修长,目光炯炯逼人。小时候多病,药不离口。性情仁厚,宽以接物,不计较他人过失,以诚待人,即使被人欺骗,也心情平和。然而他有英雄气概,谈论时事,常常意气纵横,如江河倒泻滔滔不绝。遇到曲折难解之事,谋划有条有理,早早做好防备,提出对策,取得成功的十有八九。明末动荡时,宁都太平已久,人们不懂战争的危险,又以为战事离宁都遥远,不会很快波及。魏禧却为此担忧,全家迁到翠微峰居住。翠微峰在城西十里,四面峭壁高百余丈,如刀削一般直立,峭壁中有一裂缝从山脚直通峰顶,裂缝也象斧头劈开一样陡峭,里面凿有蹬道,架木梯可以登上山顶。魏禧在裂缝内设置寨门,寨门象水闸堵水那样堵住蹬道,用这种办法来作防卫,一些朋友和读书人渐渐地聚集在峰顶。几年后,宁都县城被攻破,翠微峰却没有受到侵害。

魏禧爱读史书,特别喜欢《左传》。散文中特别推崇苏洵。他的文章写得凌厉雄杰,写到忠孝节烈的事迹特别激动感人,描写这些场面也淋漓尽致。四十岁时,出游天下。结交的朋友有苏州的徐枋和金俊明、杭州的汪讽、乍浦的李天植、常熟的顾祖禹、常州的恽日初和杨瑶,还有药地和尚与槁木和尚,这些都是明朝遗民。那时,南丰人谢文涛讲学程山,星子宋之盛讲学髻山,仅造册登记的弟子就有百人之多,和易堂之学相呼应。易堂的特点是以古人实用的学问为目的,因而使研习学问成为风气,魏禧是这样治学方法的倡导者和领导者。药地和尚曾经访问翠微峰,他赞叹说:“易堂朴实雄健的精神,全中国没有第二家了。”药地和尚就是明朝的检讨官方以智。

朋友逝世,他们的子女无人养育,魏禧便负起抚育教导安身立业的责任。凡是亲戚朋友有些不好当面说的话、或者是父子兄弟间有隔阂,魏禧都能当面指出并找到调解的方法,经常一席话就免去了纠纷。有的人感到奇怪,魏禧说:“我每次遇到难以开口劝说的事,一定不惜时间表达诚意,等到当事人能和我以诚相见,这样我才来劝解。”

康熙十七年(1678年),诏征魏禧为博学鸿儒,魏禧借口有病不应诏。官府催逼上路,魏禧没办法只好假托去南昌治病,给巡抚亲自验看时,魏禧怀揣毒药蒙着棉被卧在担架上,自称病重,于是巡抚允许魏禧不担任官职。二年后,魏禧逝世,年五十七岁,他的妻子谢氏绝食而死,达到了与魏禧同生共死的愿望。

魏禧有文集二十二卷,目录三卷,诗八卷,左传经世十卷。

魏际瑞(1620—1677年) 原名祥,字善伯,是魏禧的哥哥。明朝灭亡后,魏禧与弟弟魏礼都放弃“诸生”的身份。魏际瑞叹息说:“我是长子,祖宗的祠堂坟墓和父母的生命健康,给谁来承担责任呢?”于是就没有放弃诸生名号并参加考试,考取顺治十七年(1660年)岁贡生。宁都民众暴动,江西的官兵进剿索取军用物资,魏际瑞身冒险阻来往各地完成这一重任,几次都面临死亡危险。际瑞重信义,三十多年间,隐居翠微峰的兄弟朋友,还有其他的族人和亲戚,他们的安危都系于际瑞一身。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云南的将领韩大任盘踞宁都怀德乡(今黄陂一带),官方想招抚他。韩大任说:“没有魏际瑞来,我不信是真心招安。”当时魏际瑞是赣总镇哲尔肯的幕僚,哲尔肯派遣际瑞去招降。家人都流泪劝阻,际瑞说:“这是关系到家乡父老存亡的大事啊,我不去,恐怕大祸就要来临。我去了若不成功,后果就由我一人承担了。”于是前去韩大任驻兵处,刚刚进入兵营,官兵就从东路发动猛攻,韩大任疑心际瑞是来施计麻痹他的,便把际瑞关押起来。后来韩大任改变主意,撤往福建投降地方势力,魏际瑞便遭杀害,年五十八岁。他的儿子世杰自杀殉父。

魏际瑞喜好古文,爱读庄子、司马迁的著作。有文集十卷、杂俎五卷。

魏礼(1629一1695年) 字和公,魏禧的弟弟。小时候显得愚钝,由魏禧教他学业,魏禧曾鞭打怒骂他,魏礼并不怨恨,说:“哥哥实在是爱护我呀。”魏禧听说,大喜过望。九岁时,父亲把家产分给儿子们,拿着一张田契,踌躇不决,说:“给魏祥吧,就亏了魏礼;给魏礼吧,又亏了魏祥。怎么办呢?”恰巧魏礼从旁经过,立即回答说:“怎么亏我都行,不要亏了哥哥。”父亲笑起来说:“这样,确实是愚钝的人啊。”

魏礼沉默寡言,一旦承诺便全力做好,乐意解决困难。因为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便四出远游。每到一处,一定要交结豪杰贤士,寻找隐居林泉山岩的遗民。五十岁时,感到厌倦,返回翠微峰,在峰左山岭上盖房屋五间。那时,魏祥、魏禧都已谢世,石阁勺庭很久都无人居住,易堂诸子都分散居住,不再聚于易堂。魏礼独自率领妻子儿女在峰顶继续居住十七年,从未迁往别处。六十六岁时辞世。

魏礼著有诗文集十六卷。他的两个儿子一叫世傲,一叫世俨。世傲字昭士,未满两岁时,他母亲口授《九歌》,便能背诵。少年时跟魏禧读书,性情耿直急躁,勇于承担责任。魏禧曾经说:“文如其人,他的文章,矛头所指,往往有没羽之力。”因为多病不愿应试,游遍燕、楚、吴、越等地直到岭南,刚好遇到王士祯使粤,读到世傲作品,就折节相交。世傲著有《耕庑文稿》十卷。世俨字敬士,和世傲一样多病,也并不荒废读书写作,有《为谷文稿》八卷。兄弟二人和魏祥之子魏世杰齐名,当时就被称为“小三魏”。

李腾蛟(1609一1668年) 字咸斋,宁都东龙村(今属田埠乡)人,明朝诸生。在易堂九子中年纪最长,大家都尊他为兄。后来移居三撇峰教授经学,著有《周易剩言》,死时六十岁。

邱维屏(1614—1679年) 字邦士,宁都塘角村(今属梅江镇)人,明朝诸生,是三魏的姐夫。为人高简率穆,读书悟性极好。魏禧曾经跟随他学习。晚年钻研术数、易学、泰西算法。

药地和尚和他共同画图演算,出来后对人说:“他是神人啊。”彭士望和他相处三十多年,没听见他讲过一人的坏话。但他佩服的人也只有魏禧,曾经写信给魏禧说:“不听劝告、文过饰非,是大缺点。好象不拒绝劝告而做到了拒绝劝告,好象不文过饰非而实是文过饰非,更是大错中的大错。你对自己的观点非常自信,因为有根有据便更坚定地坚持,拒谏饰非,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魏禧认为他说得很精辟。

邱维屏教授弟子课业,手批口讲,日夜不停。康熙十八年(1679年)辞世,年六十六岁。临死对儿子说:“食有蔬菜米饭,穿有换洗衣裳,没有欺诈暴戾行为,称得上是能断句读书的老师。”彭士望认为他对自己的评价很恰当。著有《周易剿说》十二卷、《松下集》十二卷、《邦士文集》十八卷。

曾灿(1625—1688年) 字青藜,宁都县城人。明朝给事中曾应遴的第二个儿子。乙酉年(1645年),杨廷麟聚集全部力量守卫赣南,曾应遴认为闽峤的山泽间有散兵十万,命令曾灿去招抚。曾灿领命出发后,应遴病死,赣南也失守了,于是便解散士卒,削发为僧,漫游闽、浙、两广之间。听说他母亲思念儿子得病,即返回宁都,遵从母亲的意思结婚成家,筑六松草堂,亲身耕种,几年之内不出半步。后来又侨居吴十多年,又游燕市,客死外地。著有《六松草堂文集》、《西崦草堂诗集》。

林时益(1618—1678年) 本是明宗室,名议霭,字确斋,籍贯南昌,与彭士望同乡。两人商量谋取安居之地,士望与魏禧一见面即结交为友,所以竭力推荐说金精山是五岭以北唯一的隐居耕读处。于是林时益携家室同彭士望结伴来到金精山,侨居十几年,与三魏兄弟一起讲经习文。康熙七年(1668年),朝廷下诏说,明宗室隐居山林的可归还原有土地房产,复归原姓,那时林时益久住宁都,已不乐意返回南昌,于是买下翠微峰的冠石,建房租田,不是自己耕种的果实不食。冠石适宜种茶,时益按自己的方法制茶,茶的香味如同阳羡茶,当时的人叫时益的茶为“林资茶”。晚年好禅。有《冠石诗集》五卷和《确斋文集》。

彭士望(1610一1683) 字躬庵,又字达生,号树庐先生,原籍南昌。少年时颇自负,十六岁时补县学生。明朝覆亡,兵部职方主事杨廷麟起兵,士望在九江募兵响应。福王称帝,朝廷中有人中伤杨廷麟,牵涉到士望,士望无奈走避于楚。史可法督师扬州,召士望参赞军事,士望一到扬州,就献奇策,请用高、左之兵夹攻清君侧之恶。当时,福王政权腐败无能,马士英、阮大铖等内用宦官、外结诸将,擅权中央,左良玉、高杰等军阀争地逐利,并不积极抗清,所以彭士望的计策不论其现实与否,确是有一番道理的。然而史可法大惊说:“你年少气盛,真的这样,就一定很好吗?”彭士望因此辞别史可法,同林时益到宁都隐居翠微峰。生平喜好交朋结友,规劝别人过失,竦切深痛,而褒扬别人的优点,也是迫不待旦。所著有手评通鉴二百九十四卷、春秋五传四十一卷,又有诗文集四十卷。现存《耻躬堂诗文集》二十六卷。

彭任(1624一1708) 字逊士,号中叔,固厚乡蜀田村人,人称草亭先生。为人恬淡,德量宽宏,望之俨然可畏,近之则温和仁慈。一生勤奋,不肯稍有懈怠,不入城市达四十年。当时官府听说彭任大名,邀请他到白鹿洞讲学,他以有病为借口推辞。著有《草亭诗文集》二卷、《周易解说》四卷、《弗措论》八卷、《礼记类编》十卷。

易堂九子是我国清初一个颇负盛名的文学集团和教育集团,蜚声海内外。九子因明朝灭亡,退隐山林,砥砺气节,切磋学问,教育士子,堪称国家、民族、客家的精英。九子创立的易堂学馆,居江西清初“三山学派”之首,培养的学生遍及大江南北。九子留下的著作,总计有37种共上千卷之多。其教育与文学成就彪炳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