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在整个初中阶段里,是承上启下的一年,但在大家的普遍认知中,初一是打基础,初三是冲刺期,初二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
其实,从长远来看,初二的意义更为重大,因为这个阶段学生的成绩会开始分化,一部分学生成绩稳定在优秀线上,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开始下降,丧失学习信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小杰今年就处于初二阶段,初一时,他的成绩还算可以,虽然不是名列前茅,但都保持在十几名左右,偶尔发挥好时,也进过几次前十。
可是到了初二,从第一次月考开始成绩就一直退步,先是从十几名退到二十几名,再是三十多名,可谓是一路下滑。
老师找到他谈话,让他找找自身学习方法的原因,如果继续没效率没条理,越往后会越辛苦。
小杰自己也明白这些,可一直抓不到重点,不知该往哪使劲,一直处于矛盾苦恼的状态。
像这样的情况,其实在初二很常见,那么初二的学生为什么容易成绩下滑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初二学生的成绩为什么容易下滑?
学习沿用“小学思维”
在小学阶段,学生只用上课认真听讲,回家按老师的要求完成好作业,不用自己再额外复习,考试就能考个不错的成绩。
到了初中,除了完成学校老师安排的任务,更多的需要去分析自己优势和劣势,找到不足的地方,去不断补足和加强。习惯了被动学习的同学很难转变思维,变“被动”为主动。
经过初一一年时间的适应期,到了初二如果还是没有改变的话,后面会越来越难,成绩变好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
进入厌学高发期
在低年级时,同学们喜欢依赖家长,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到了初二,思维能力开始快速发展,有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开始思索学习的意义。如果找不到自己要学习的原因,那么自然就不愿意坚持下去,开始厌学。
所以很多初二的同学会变得比较暴躁,萎靡不振,不想学习。
二、初二应抓住哪些重点?
分清主次
初中的学科比小学多了好几门,知识点也多了很多。如果说初一每门学科都要重视,每一门的基础都要打好,那么到了初二,同学们就应该分清主次,抓重点科目了,因为时间是有限的,人的精力也有限,你不可能在所有科目上都花同样的时间。
比如像语文、数学、英语,这种占分比较多的学科,应该多花些精力,还有物理,是比较难的学科,很多同学理解起来有困难,也是平时要多重视的。其他学科,不是说不要重视,而是把基本的任务完成,避免花太多精力在这上面。
规范答题流程
老师在阅卷的时候,答题流程很重要。如果结果写对了,但过程写得太简略,不严谨的话,依然不能得满分。可如果过程每一步都写得很详细,但结果错了的话,正确的步骤都会给相应的分数。
要想答题规范,必须从平时开始练起,不能说平时答题马马虎虎,到了考场上就能一步到位。平时做练习时,要准备一个专门的做题本,每道题目把步骤详细写下来。
如果有做错的题目,千万不能扫一眼标准答案就以为自己会做了,一定要按步骤仔仔细细一步步自己推算一遍。
利用碎片时间
初二以后,学习的时间会变得很紧张,因为每天都有大量的试卷和习题在等着你,很多同学反映任务太多,每天完成都很费力,有的任务还要拖到第二天,更别说自主学习了。
初二的学习任务的确很紧,所以要提高学习效率,合理利用碎片时间。早上人的记忆力最好,一定要抽出一部分时间用于背诵课文,晚上睡前的时间用于总结一天的学习内容,在脑海里回顾一遍。课间的时间则可以用来复习一个知识点。
你的孩子正处于初二吗?他在学习上有什么困惑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