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时音准比较差怎么办?

2019-11-02   自学唱歌

歌唱的音准主要是指音高的准确与否,它是学好声乐的首要问题。一般来说歌唱的音高不准确,大致有两方面的因素:

其一,由于耳音的听辨能力较差,没有正确的音高概念,唱走调了自己也没有感觉到,这样的训练的难度很大;

其二,是在歌唱过程中偶尔出现音的偏高或偏低现象,而且大多是在半音以内,往往给听众带来不舒服的感觉。

这样的现象在声乐初学者身上较易出现。我认为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歌唱的技巧掌握得不够好,以及生理和心理的状态等因素的影响所造成的。下面我就针对这种情况做详细的分析。

一、歌唱技巧是造成音准问题的关键歌唱是以人的身体为乐器,以气息为动力源泉,经身体各部协调地工作,振动共鸣腔体而产生的。歌唱技巧掌握运用得不自如,会直接造成音准问题。其中,气息是影响歌唱音准的关键所在。声音的延续、流动,靠的是气息的支持。在歌唱的吸气、气息支持、呼气等一系列动作的过程中,如果处理得不恰当,就会直接影响到音准。如:唱得过响,而气息支持得不够,就会使音偏低;气息吸得过满,给气过猛,气僵,流动性不好,也会使唱音偏高,音色尖亮,无法灵活地控制音准。这样由于求知心切,对语言理解有偏差,动作做得不到位或夸张,都会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歌唱不同于平常的讲话,歌唱状态的形成靠的是正确的、恰当的吸气动作,要比平常的讲话吸气稍夸张一些、通过吸气打开鼻腔、胸腔、头腔,改变了原来的身体状态,形成良好的共鸣腔体。但不能过于今张地吸气,这样会使多余的气吸进胸腔,使胸填实低化从而束缚了发声器官,使歌者不能准确地控制音准。也不能吸气不足,使声音得不到气息有利地控制,从而出现声音偏低或声音不稳定的现象。

相比较吸气而言,气息的支持与控制难度就大得多了,吸气只是具备歌唱的基本状态,而产生的音色、力度控制、情感表现等方面,就完全依赖于气息的运行。歌唱时要把气息想像成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大树的根要很深,源源不断地呼出,支撑着歌唱所需要的气流,同时也支撑着胸腔的扩张由于气息支撑不足而导致气根上跑,胸腔出现下塌、偶化,就会使发声器官变形,产生音不准的现象。气息的支持是靠横膈膜和腹壁的肌肉力量,平时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加强学生的气息控制能力的训练,适当地选择演唱曲目。

另外,在唱高音时,会有音偏高,或起音准确,在声音延长时便会逐渐偏高,这是由于用力不恰当,使声带振动频率加快,致使喉部肌肉用力过大,喉位也无法控制随之上移,就必然产生音偏高的现象。对于这个问题,歌唱者一定要有耐心,细细地体会其中的细微变化,通过练习培养喉头的稳定性,在音的高低变化时喉位尽量保持不动,依靠气息和共鸣腔体的调节掌握歌曲的音高变化,使声音平稳流畅。

除气息以外,音准问题与歌者共鸣腔体的调节也有很大的关系,过分尖细的或缺乏低泛音的嗓音可能使音感偏高。反之,缺乏高泛音空洞的嗓音也可能给人以音偏低的感觉。

在歌唱中还有一些朋友,常在换声点附近出现偏高或偏低的现象。这主要由于歌者还不能自如地调节声区,没能熟练地掌握转换换声区的技巧。总之,在还没有自如地掌握和运用气息、共鸣腔体、振源体,并把它们恰当地协调成一个整体之前,出现音准问题不足为奇,在经过认真刻苦的训练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

二、生理和心理的因素也可以影响音准,歌者的身体状况和情绪也会直接影响到音准。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歌者不但要掌握良好的歌唱技术,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准备。有些朋友在舞台下面演唱得很自如,但是站到舞台上就会大打折扣,在声音上判若两人,甚至出现音准问题。这是由于心理过于紧张,心跳加快,气息也浮上来,很难控制身体的各器官和谐地运动,易造成声音偏高的现象。相反在情绪压抑、低落的时候,歌唱的各发声器官不够积极,处于消极状态,而使音产生偏低的现象。

一个好的演唱者除应较好地掌握发声训练的技巧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两者较好地结合统一时,才能做到在演唱上大方得体、自然流畅,才能达到歌唱的完美境界,把听众带入歌曲的情境中。在声乐中要注重歌唱欲望的培养,在轻松、自信、愉快的状态下学习,我认为通过表演技巧与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舞台经验的逐步积累,大家会对自己的演唱充满信心,那么音准问题也将不再成为我们声乐学习中的困惑了。

参考文献

李维渤.声乐训练中有关音乐修养的几个问题,中央音乐学学报.1990年第一期.

乐雁.歌唱的音准.音乐教育.1999年第四期

关注公众号:wyxcg8 每天送你一篇实用、有效的唱歌技巧和发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