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来自于王闻、童丽的《旧居中的钢琴》轻吟于耳畔,
八十年代香港娱乐圈的繁华,随着音符洒落,牵引出那段黄金时代的点点星光。
八十年代的香港,正是潜龙腾跃准备一飞冲天的时代。
生活在香港的人们,在时代的推动下,在自由又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
将奋斗和梦想写在脸上,每个有抱负的人,
都想用自己的一技之长,砸开通向财富的大门。
八十年代初期,是香港娱乐业欣欣向荣的时代,整个亚洲的审美,几乎都被香港所引领。
这一时期,诞生了许多今天评定的巨星——成龙、张国荣、周润发、梁朝伟、梁家辉、刘德华、
郭富城、张学友、黎明等人。
其中,当日被TVB冠名四大天王的张、刘、郭、黎四人,均是唱演俱佳的巨星。
时至今日,娱乐圈历经了半个世纪的发展,逐渐走向庞大的商业产业化,
市场需求更大,发展空间更广,由香港一个弹丸之地向全中国扩散,
娱乐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辉煌景象。
娱乐明星如割韭菜一般,一茬接着一茬,但四大天王历经四十年的风雨却依然屹立不倒,
在后浪推前浪的汹涌中稳步站在巨轮的甲板上,傲视群雄。
四大天王为何能经历数十年依旧在娱乐圈中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位置?
造星手段多样化的今天,为什么竟然没有出来一位如四大天王一样的明星呢?
也许你会说张学友只是歌唱得好,演技不及其他三位,
那是因为你并没有认真看过张学友的电影,张学友的演技并不在其他三人之下,
甚至要高于其他三位,只是他更专注于唱歌而已。
在四大天王之前,张国荣也是演唱俱佳的演员。
他们出道时香港娱乐圈环境并不比现在的市场更宽松,
但他们生于一个能凭借个人努力一飞冲天的时代,没有资本和技术的过分裹挟,
市场更重视个人的实力。如果说四大天王中当时谁的综合能力最差,
无疑是刘德华,曾经有一种说法:刘德华唱歌不及张学友,演戏不及黎明,跳舞不及郭富城,
但他凭借勤能补拙的学习能力,厚积薄发,终于大器晚成,年轻时以颜值出众成为偶像派,
中年后又以多年积累下来的演技多次成功问鼎影帝,刘德华现在的成就,
一半是用汗水打拼来的,一半是用他的高情商和洞察时代发展的慧眼赢来的。
他们四个人,经历了竞争最激烈的娱乐市场的洗礼,在残酷的竞争中,
他们的专业水准不断得到提高,当时的市场,拼得是真本事。
而现在的娱乐圈,是以流量左右市场的局势,一个明星能不能红,
能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颜值,在同等条件下,拼的不是才艺,
而是炒作手段,而是粉丝经济。
在浮光掠影的名利场上,有了名气,就意味着跟利益挂上了钩。
而名利会滋生出错综复杂的支线来,支配着明星的行为,
成名后的明星们,所有的时间用来捞钱。
成名要趁早,捞钱要趁红——这大概是所有现在的明星的一条人生准则。
他们一旦成名,根本没有时间去学习去提炼演技,
各类访谈、真人秀、广告、代言,行程每天排得满满的,
当粉丝的钱大批涌向他们时,他们都忙着数钱了,哪有什么心思去考虑以后的事。
剧本多了可以只演露脸的戏剩下的找替身,来不及背台词可以用套路完成表情,
多带几个助理躲在角落唱双簧提词,唱歌跑调了可以用修音设备修到完美再发到网上,
做了出格的事情可以请经纪公司花钱出面洗白…………
这是一个资本和技术控制娱乐业的时代,谁还有心思去潜心磨炼演技和唱功,
一旦成名,生怕错过了捞钱的机会,一不小心被割了韭菜,后悔也晚了。
不要提什么艺术,没有利益的趋使,谁愿意挤破脑袋进娱乐圈?
只不过,钱挣够了,多少也是应该有点职业道德和艺术追求的,
把粉丝们的钱装进口袋里,总得拿出干货来回馈一下吧?
但很多红极一时的明星,还没等意识到这一点,就已经凉凉。
他们,成为泛娱乐时代粉丝的精神消费品,
粉丝花了钱,就是来看“只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的戏码的。
流量明星们,成为一种精神消费品,在群情高涨时被捧上天,
在审美疲劳时被扔到谷底,平凡如我们,在高压力的生活状态下,
拿明星进行无限度的调侃甚至讽刺,已经成为一种极为廉价且有效的减压方式。
明星的钱,我们挣不到,明星的是非,我们说得!
现在的明星被称为小鲜肉,他们大都不被尊重,从市场到受众,
割韭菜式的造星模式,使明星的口碑越来越低,虽然他们的收入高到离谱,
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如果不唯财富论的话,并不比过去的戏子高多少。
所以,很多有演技且敬业的明星们,会特别强调一点:他们不是明星,是演员。
在资本和技术的作用下,在利益的推动下,谁还愿意流上几十年的汗水,
去维护一个演员的好名声?挣点快钱享受一下浮华的人生才最实际。
明星的价值观和市场氛围决定了这个时代很难出现四大天王一样的演唱俱佳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