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超过95万,总统说用消毒剂注射人体?详解消毒剂7个注意事项

2020-04-26   李药师谈健康

根据疫情的最新数据,美国的新冠病毒感染确诊人数已经超过了95万,增长速度似乎没有放缓的迹象,美国政府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大的连总统特朗普,又开始充当医学专家了,在周四的白宫简报会上,特朗普在发言时表示:听说消毒剂能够在1分钟内杀灭病毒,我们可以把它注射进肺部,这确实会对肺部有明显的效果,很有意思,值得试试。

当总统先生还在我自己的奇思妙想自鸣得意的时候,台下的医学专家早已满脸黑线了。消毒剂注射入人体,甚至注射入肺部,来杀灭病毒的想法,真的算是特氏独创了,如果这样做真的可以,我们还满世界的去试验什么新冠特效药啊?

确诊超过95万,总统说用消毒剂注射人体?详解消毒剂7个注意事项

总统先生不是医学专家,而且习惯于信口胡诌,我们就不去过多评论了,关于消毒剂为什么不能直接注射入人体抗病毒感染,大家哈哈一笑的同时,也要明白到底是什么道理,今天就给大家简单的科普一下其中的道理。

新冠病毒进入人体后,会与人体的细胞结合,对人体健康形成巨大的危害,甚至危及人的生命,但在人体外部的自然界中,冠状病毒其实是最容易杀灭的致病微生物之一,在我国的消毒技术规范中,对于各种微生物被杀灭的难易程度进行了排序,各种病毒细菌被消毒剂杀灭的从易到难排列,分别是亲脂病毒(有脂质膜的病毒),细菌繁殖体,真菌,亲水病毒(没有脂质包膜的病毒),分枝杆菌,细菌芽孢,脘病毒。而新冠病毒就属于有脂质膜的病毒,属于对消毒因子敏感性最高,最容易被杀灭的一类微生物。因此,通常一般的消毒剂,都能够有效的杀灭新型冠状病毒,含氯的消毒剂、含醇的消毒剂、含过氧化氢(双氧水)的消毒剂,以及紫外线消毒灯、高温消毒等等方式,在外界环境下,都能够很容易把新型冠状病毒杀灭,但这是在体外的一种消毒方式,对于人体内的新冠病毒感染来说,这些方式,当然都是不适用的。

病毒进入人体后,通过与人体相关细胞的结合,进入宿主细胞,利用宿主细胞的核酸系统,完成自身的复制繁殖,在复制繁殖的过程中,会破坏人体正常细胞的结构,从而引起巨大的健康危害,想要控制人体内的病毒感染,一方面需要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逐渐的杀灭和清除病毒,而药物的作用则一般是通过增强人体免疫和抑制病毒复制,或抑制身体炎性反应爆发等方面来进行,针对性的杀灭病毒的药物,目前还没有。

为什么不能有一种药物,像消毒剂一样的杀灭病毒?就如特朗普说的那样:直接注射点消毒剂到肺部?我们如果明白消毒剂杀灭病毒的道理,我们就知道这种做法为什么不可行了,消毒剂杀灭病毒或其他病原体,都是通过一定的化学作用,使微生物的囊壳或核酸结构发生变性,从而达到杀灭病毒,细菌的作用,因此,在消毒剂杀灭病毒的同时,也会对其他的细胞,宿主细胞形成强大的杀伤作用,因此,消毒剂本身对于人体细胞来说,就是一种“毒药”。因此,我们不可能用消毒剂来注射进入人体杀灭病毒,这样做的结果,病毒可能会被杀灭,但被注射的人同样也会一命呜呼。同样的道理,我们对于病毒感染的治疗,通常无法从杀灭病毒的角度去开发药物,而多是从抑制病毒复制繁殖的角度去发现和开发药物。

消毒剂,射线消毒,高温消毒,都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性,因此,我们在进行一些日常消毒时,也一定要注意安全性,还拿美国来说吧,自从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美国国家毒物数据系统(NPDS)信息显示,自今年1月至3月,毒物控制中心接到了45550个清洁剂和消毒剂的电话,这些电话都是因为误用消毒剂而导致健康问题的咨询电话。该中心还列举了两个典型的小例子——

一名妇女因为听到新闻报道称应清洁新购买的食品,于是将刚购买的农产品浸泡在装有10%漂白剂溶液,醋和热水的水槽中,随后出现了呼吸困难的症状,去了医院后数小时后出院(简单解读:漂白粉+醋+热水,导致氯气大量挥发,引发中毒)。

在第二个例子中,一名学龄前儿童看到厨房桌子上一瓶开瓶的乙醇洗手液其家人说,孩子摄入了消毒剂,发生眩晕跌倒并撞到了她的头。在去医院的途中还发生了呕吐,在住院48小时后出院。

这两个小例子很典型,提醒我们在日常使用消毒剂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性,以下几个建议值得大家格外关注——

1. 不要混用多种消毒剂,也不要用含氯的消毒剂和酸性物质混合,以免引发氯气中毒。

2. 将消毒剂放在儿童够不到的地方。

3. 紫外线消毒对人体也有一定害处,注意消毒时,应该尽量离开照射区域。

4. 使用消毒剂时可以尽量的戴好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使用消毒剂后,要注意彻底洗净双手。

5. 使用消毒剂过程中切勿接触口鼻眼等部位。

6. 使用醇类消毒剂,喷雾可以用于表面消毒,但不要用于空气消毒,这种做法,乙醇或其他醇类在空气中如果达到一定浓度,遇到明火会引发爆燃。

7. 居家使用消毒剂后,要勤开窗通风,避免消毒剂挥发,在空气中形成较高浓度,危害呼吸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