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四次拒绝称帝,这是为何?

2019-08-08     历史见证者123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得人物之一。他所处的年代,是清王朝由乾隆盛世走向没落、衰败的转折时期,此时内忧外患接踵而来,交相煎迫。

曾国藩曾因母丧返乡,却恰逢太平天国横扫湖湘大地,清王朝统治岌岌可危,曾国藩趁势在家乡组建了一支湘军,为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汗马功劳,被清王朝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至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1864年(同治三年)6月,曾国藩的湘军攻克南京。当时,他拥兵30万,占据中国半壁河山,曾国藩已成为满清入关以来汉族官僚中持权最大的官员,超越了清初的吴三桂,足以功高震主。



湘系势力中许多人都曾劝曾国藩自立为帝。曾国藩寿诞,湖北巡抚胡林翼来贺,交谈间书写一纸条,赫然有:“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其有意乎?”曾国藩见之,惶恐无言,将纸条悄悄地撕个粉碎。浙江巡抚左宗棠曾赠一对联:“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曾阅后,将“似”字改为“未”字,退回。安微巡抚彭玉麟送密信称“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太平天国覆亡后,曾国荃、彭玉麟、左宗棠、鲍超等四人密谋拥戴曾国藩自立。

一天夜晚,湘军的高级将领约有三十余人齐集大厅,企图重演一场“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历史剧。曾国藩未等众人开口,书写出一副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委婉地表明了自己无意自立的想法。

不仅湘系势力曾有劝进的举动,甚至太平天国阵营也有人劝曾国藩自立。曾国藩劝石达开降清时,石曾说他是举足轻重的韩信,何不率众独立?忠王李秀成被俘后,也曾表示:愿以长江两岸数十万余部,拥戴曾国藩为帝。

让后人产生疑问的是:曾国藩不但自己不做皇帝,还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主动解散了湘军,并强迫曾国荃离职回家。



为何不称帝?曾国藩有三点原因:

第一、是他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使然,他深受晚清理学大师唐鉴的影响,起兵的目的相当明确:就是保卫明教;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保卫清政府。其个人追求是做一个中兴之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曾国藩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浸染。

他学习孜孜不倦,苦读日夜不息,尤其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日以读书为业”。勤于求教,不耻下问,博览历史,重视理学,还读了大量的诗词古文,才华横溢,满腹经纶。

由于他博览群书,涉猎文献,所以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独特观点:若要统治者“内贤外王”,就要自如地运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他推崇程朱理学,曾提出治理天下的办法,涉及吏治于廉洁、选材与用材、物质与财用、兵力与兵法等。尽管其手下部将王闿运、曾国荃等屡次劝进,都被他严辞拒绝。

第二、是称帝条件不具备。南有曾国藩,北有僧格林沁,这两人被清王朝倚为肱股之臣。当时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最受器重,拥有一支以强大的骑兵为主的庞大队伍,不同于八旗兵,战斗力极强,而且部署在中原河南腹地,虎视东南,也使曾国藩不敢轻举妄动。

另外,湘军号称30万,曾国藩能调动的仅有10余万,其中李鸿章虽由曾国藩一手扶植,但到了关键时刻,不一定会像曾国荃、彭玉麟、鲍超那样对其死心塌地,甚至很有可能站到清廷一边。即使曾国藩黄袍加身,恐怕也会演赵匡胤和赵光义的故事。其弟曾国荃倔强狠毒,野心勃勃,胜过赵光义多倍。他能带头劝进,把黄袍加在曾国藩身上,也会随时夺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不定落骂名的是曾国藩,得实惠的是曾国荃。



第三、曾国藩起兵是以保卫明教和忠君保国为号召,一旦称帝,实属不忠不义,大逆不道,人心必失。

就湘军内部来说,左宗棠名下者为楚军,李鸿章名下者为淮军,湘、楚、淮虽有关联,但湘军实已分裂。以英国为首的国际在华势力已决定扶持清政府。这些因素,曾国藩不会考虑不到。因此,尽管曾国荃等一再劝其取清王朝而代之,曾国藩仍打定主意不为所动。

曾国藩没有称帝野心,只做中兴之臣,客观上对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强侵略起到了积极作用。当时,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现在的南京)被攻陷后,还有余部三十万人活动于各地,北方的东西捻军方兴未艾。

国内动乱频仍,外国列强环伺中华,虎视眈眈,内忧外患之中,如果曾国藩乘机称帝,战乱又起,中国统一的前途和命运又会经历更多磨难,百姓更会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曾国藩也算是百姓的有功之臣。

本内容来源于网上,如有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谢谢谅解。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nWIqWwBvvf6VcSZ6e8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