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县美食众多
提起贺记烧饼
妇孺皆知
40多年来
贺记烧饼卖了有1000多万个
“为人不识贺记饼,吃遍磁县也枉然”
〖 美食文化 〗
40多年的文化传承--贺记烧饼
贺记烧饼名片卡
*美食名称:贺记烧饼
*制作人:贺红林、张瑞芹
*传承:子承父业
*创立时间:1978年至今41年的历史
*口碑:
*销量:500个/天,15000/月,200000/年
关于贺记烧饼的故事
贺红林夫妇一天的工作,都要在这间不到十平米的小店里进行。临街的门楣上,挂着一块红色的门匾,上写:磁州老字号贺记烧饼。有4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是贺家的骄傲。从1978年起,父亲贺德仁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开始了这门手艺。
那时的贺红林,才七岁,就要和哥哥、弟弟一起参与到打烧饼的行当里来。往往,哥哥要用一个大大的盐臼子,把大小不等的盐巴捣成细碎的颗粒;他和弟弟负责把芝麻搓干净了,等着打烧饼时候用。贺家弟兄三个,轮着搓,一人一天,其他两个要挽着篮子,到火车站、大戏院的门口去卖烧饼。
父亲63岁离世那年,哥哥和弟弟做了其他生意。贺红林接过了父亲这门手艺。贺家烧饼从5分、一毛、一毛五、两毛、两毛五,到今天的一元钱一个,和贺家有了不一般的渊源。岂止是贺家,磁州城的每户人家,每个人,谁没有尝到过贺家烧饼呢?早餐里,一碗豆沫,一碗米粥、一碗胡辣汤,一碗豆腐脑儿,再吃个贺记烧饼,惬意得很。中午和下午,贺记烧饼也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大锅菜还是面条汤,烧饼算是主食。这个习惯,磁县人多少年也没有改变。
七、八点钟是贺记烧饼卖得最好的时候,不过一天下来,卖出500多个也不成问题。按贺红林的话说,一天能发40多斤面,一个星期要用掉50斤的芝麻。这样算下来,一个月内,贺红林至少要打15000多个烧饼,一年就是大概20多万个。这个数字,也让两口子除了惊喜之外,还有满脸的骄傲。
走过40多载的贺记烧饼,不仅成为贺家生活的一部分记忆,而且承载了磁县人对中原地区美食的钟爱。
贺记烧饼
说起磁县的这个“芝麻烧饼”
出了邯郸可以说是找不到的,绝无仅有。
不是说它的身价有多么“高贵”,
而是说它的味道是邯郸人最熟悉、最亲切的那种。
记忆的传承
说起烧饼,现在吃的大多是在烤箱里面烤制的,但在磁县人来说,芝麻烧饼则特指在火窑里面经过烘烤不加陷的发面饼,表面有很多的芝麻。刚从火窑里拿出来的最好吃,外面酥脆,里面松软,还略带一点咸味,里面可以夹上辣条,猪头肉,火腿肠,还有咸鸭蛋,又是一番风味。
酒香不怕巷子深
磁县的贺记芝麻烧饼别的地方是买不到的,所以很多人每次回到磁县总要去买几个。
贺红林介绍,
和面的水根据天气的不同,
而选择不同的水温,
这样打出来的烧饼放几天也不硬。
然后用轧面机把面轧匀。
在没有轧面机和搅拌机的那个年代,
这些工作都是靠人工来完成。
凌晨一点就要起来工作,
其中辛酸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最清楚。
鏊子上烤制5分钟,
再转移到炉膛里继续加热5分钟,
使烧饼均匀受热,
烧饼整个膨胀起来,
外皮焦脆金黄,
散发出诱人的芳香,
就可以出炉了。
许多人每天就爱这一口,一天不开张,就会有顾客打电话询问。
如今贺记烧饼已经成为磁县的名小吃,贺红林最大的愿望是能够把贺记烧饼传承下去,将贺记烧饼发扬光大。
贺记烧饼
带着幸福的味道
是一种对生活的享受
也是对文化的一种体会
爱好美食
传承文化
两全其美
何乐而不为呢?
编 辑|郭 丽 张 浩
初 审|东 平
终 审|房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