雩都故事会
于都县罗江乡地名
引子
罗江,以水得名。相传罗氏在河头开居,因山崖似洞,始名罗家洞因靠贡江,建了渡口,改称罗家渡。解放后定名罗江。解放前夕属第一区(城关区)三民乡,解放初属罗江区,1958年9月成立中村公社,1961年8月划为中村、洋坑公社,1962年5月两社合并,以驻地罗江命名一直至今。
罗江圩 位于县城西南25公里中小河边。农历二、五、八当圩。清代陈氏建圩,以罗家渡为名,称罗家渡圩。解放后改今名.40户,284人,隶属罗江大队。居陈、林、、罗等姓。
【罗江大队】地势平坦,小河自南向北汇入贡水,沿河公路直达罗江圩。以辖地罗江圩命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三民乡,解放初属罗江区寨背乡,1958年属罗江公社称罗江大队。
寨背 在罗江圩北面大塅中。村后原有一寨,故名。明中陈氏从河头迁此。
河头 在寨背东北面,三叉河口上。罗氏开居,罗殁。明初陈德刚从福建迁此。
田心塘 在寨背西南面田塅中水塘边。明初陈氏从河头迁此。
烂泥坊 在寨背南偏东塅上溪边。烂泥田多,故名。梁氏于清初从福建武平八角井迁入。还居有邱氏。
黎屋村 在寨背南偏西大塅中。黎氏于清末从南康唐江迁此。
布角坑 在寨背南偏东山脚下小河边。村后三个窝,分布在三个坑角,故名。清中赖氏从福建迁此。后有陈氏入居。
【白田大队】西北傍贡水,南临新陂河。沿河地势平缓属塅。余属山坑。驻老屋。以白田片村为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三民乡,解放初属罗江区高滩乡,1958年属罗江公社称白田大队,1968年与洋坑、上溪合并,属罗江公社红旗大队,1972年恢复白田大队一直。
老屋 在罗江圩东北面河边。明中胡氏从福建迁此。
叶屋山 在老屋西北面塅边山脚下。叶氏开居,叶氏迁。今居胡氏于清中从老屋迁此。
下山排 在老屋北面山坑岭排下。清初胡氏从老屋迁此。
塘坎上 在老屋西面黄泥岗塘坎上。清中胡氏从老屋迁此。
黄圆 在老屋南偏西塅边黄泥岭脚下。因岭圆形得名。清初胡氏从老屋迁此。
黄竹塘 在老屋东南面山坑岭脚下。因塘边黄竹多,故名。居刘氏。
【高滩大队】地属丘陵。西南北贡水迂回,东面山丘棋布。以高滩片村为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三民乡,解放初属罗江区高滩乡,1958年属罗江公社称高滩大队,1968年与下坝合并,称红光大队,1972年分开,恢复高滩大队。
上屋 在罗江圩东北面贡水边大上。居高滩片村上方而得名。明中李氏从吉水迁此。
坝上 在上屋西面贡水河岸坝上。清末林氏从小溪口迁此。
岭背 在上屋南面塅边岭脚下。居高滩背得名。清中李氏从上屋迁此。
渔民村 在上屋南偏西贡水北岸中。以前打鱼为业,1968年连家渔民改造,转渔为农,上岸建村于此,故名。居李氏属县农牧渔业局管辖。
【上溪大队】地属丘陵。西南山丘棋布,东北小河沿境汇入水。沿河呈垠。驻上水排。以上水排和小溪口两地名各取一字为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三民乡,解放初属罗江区高滩乡,1958年属罗江公社称上溪大队,1968年与白田、洋坑合并称红旗大队。1972年分开,复称上溪大队。
上水排 在罗江圩东北面河边。清中丁氏从利村新陂迁入。
小溪口 在上水排西北面小溪与贡水汇合口。清中赖氏从罗坳沙陂迁此。
黄坝 在上水排北偏西小河坝上。芦芒草多,原名芦芒坝,后改名黄坝。清初刘氏从阳田迁此。
杨屋 在上水排南黄泥山坑中。居杨氏,清中从广东迁此。
洋口 在上水排东南面坑口黄泥岭下。地形似羊,原名羊口。北山似虎,不利于羊,改名洋口。清初黄氏从利村庙背迁此。
里坑 在上水排西偏南山坑黄泥岭下。距上水排三华里,原名三里坑,后简称里坑。李氏从高滩洋坑迁入。
【前村大队】东北傍贡水,西依山,全境地势平坦呈大。驻黄泥塘。因居罗江村前面,故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三民乡,解放初属罗江区寨背乡,1958年属罗江公社称前村大队。
黄泥塘 在罗江圩西北面贡水岸边大塅中。雨季黄泥水入塘呈黄色,故名。清中林敬祝从石头丘迁此。
岭子脑 在黄泥塘西北面贡水岸边岭脚下。地势稍高得名。清末林玉盛从坝上迁此。
坝上 在黄泥塘北偏西贡水岸边坝上。清中林云瑞从石头丘迁此。
坝上(上) 在黄泥塘北偏西贡水边坝上。清中林氏从石头丘迁入。
庙子岗 在黄泥塘北偏西大塅中岗坂边。村前有九爷公庙得名。清中林敬山从梓山山峰坝迁此。
枫树下 在黄泥塘西北面塅边山脚下。以枫树多而得名。清末林圣彩从石头丘迁此。
赵屋 在黄泥塘北面贡水岸边坡中。清乾隆33年赵氏从福建迁入开居。
新屋里 在黄泥塘西面田塅中。清末林氏从枫树下迁此。
军田里 在黄泥塘西偏南塅边山排上。上称军山,下称军田。清末林长万从坝上迁此。明嘉靖连氏从福建迁入。
石头丘 在黄泥塘南面大塅中。田里石头多而得名。清中林氏从梓山山峰坝迁此。
石头丘(上)在黄泥塘西南面大坡中。清中林氏从梓山山峰坝迁此。
石门坑 在黄泥塘西偏南山坑岭脚小溪边。坑口形似石门框得名。清末刘氏从西岗山迁此。
官坑 在黄泥塘西南面坑口岗坂上。相传因争水有县官到此判断。故称官坑。清末曾氏从龙南迁入开居。
【下坝大队】东南北三面贡水,沿河属西属山。以下坝片村命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三民乡,解放初属罗江区洋坑乡,1958年属罗江公社称下坝大队,1968年与高滩合并,称红光大队。1972年分开,恢复下坝大队。
中坝 在罗江圩东北面贡水河畔。居上坝和下坝之间,故名。清末林氏从石头丘迁此。
石角下 在中坝北面贡水河畔。上方河边有一石角得名。明末袁氏从福建迁此。还有李氏居此。
下坝 在中坝西面贡水河畔。居中坝下方得名,明末俞氏从福建迁此。
【洋坑大队】北凭草窝,南依马脑寨,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溪水西注贡水。驻木梓排。以洋坑片村为名。解放前夕属域关区三民乡,解放初属罗江区洋坑乡,1958年属罗江公社称洋坑大队。
木梓排 在罗江圩东偏北山排上。以木梓树多而得名。清中李氏从高滩迁此。
里坑口 在木梓排西偏北贡水岸上黄泥岭下。居坑口内得名。民国初年李氏从高滩迁此。
东坑子 在木梓排北偏西黄泥山坑里。坑口朝西而得名。民国初期李氏从高滩迁此。
水口 在木梓排西偏北坑口小溪边。居洋坑水口得名。清末陈氏从苏坑迁此。
木田坑 在木梓排东偏北山坑岭脚下。坑中有木通树,原名木通坑。后谐音改称木田坑。清中黄氏从利村庙背迁此。
老屋场 在木梓排东偏北山坑小溪边。后山似虎,原名老虎场,因虎名不妥改今名。清初刘氏从江口迁此。
坳下 在木梓排西面溪边黄泥山坳下。清末张氏从苏坑迁此。
寺前 在木梓排东面塅边黄泥岗咀上。后山似狮,原名狮前。后被雷击而谐音改今名。清初李氏从高滩迁此。
功场排 在木梓排东偏南坑排上小溪边。山排似孔雀,原名孔场排。合作化时,表示要为农业立新功而改今名。清末刘氏从老屋场迁此。
山下 在木梓排东南面溪边黄泥山下。清中龙氏从赣县石含迁此。
盘古排 在木梓排西南面塅边山排上。开居较早,故名。清中张氏从苏坑迁此。
肖屋 在木梓排南偏西塅边黄泥岭下。清中肖氏从联丰迁此。
【苏坑大队】东南西三面依山,北傍贡水。中部地势平缓属。驻蛇背。沿用苏坑乡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三民乡,解放初属罗江区苏坑乡,1958年属罗江公社称苏坑大队。
蛇背 在罗江圩东偏南黄泥岭下。后山似蛇,故名。清中张氏从江口迁此。
老屋场 在蛇背北偏东贡水岸边山岗下。清初陈氏从广东兴宁迁此。原名陈屋,村侧建新房后,称其为老屋场。
河子口 在蛇背北偏西小溪与贡水汇合口上。清中刘氏从广东迁此。
张屋坝 在蛇背北偏东。张氏于清中从赣县江口马安坝迁此。
竹子窝 在蛇背东北面贡水河岸山窝里。盛产竹子得名。清中张氏从江口迁此。
庙岗 在蛇背北面溪河汇合口黄泥岗上。有一古庙得名。清中张氏从坝上迁此。
窝下 在蛇背东北面溪边山窝下。清中刘氏从上欧迁此。
下窝子 在蛇背西北面小河边山窝里。清中陈氏从老屋场迁此。
雷公坑 在蛇背西南面山坑岭脚小溪边。吕氏开居,原名吕公坑,吕氏迁,谢氏于清中从宁都迁此改名雷公坑。
筲箕窝 在蛇背南偏西机耕道边山窝上。山窝似筲箕得名。清中刘氏从河子口迁此。
岗子上 在蛇背西南面黄泥岗上。清中徐氏从三门滩迁此。
【新屋大队】地属丘陵。东西山坑,余属。溪水北流。以驻地新屋命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三民乡,解放初属罗江区中村乡,1958年属罗江公社称新屋大队。
新屋 在罗江圩南面田塅中。1976年新建房屋,故名。
连塘背 在新屋西北面塅边山脚下。屋背数口塘相连,故名。清初刘氏从会昌周田迁入。
桐木坑 在新屋西北面坑口岭脚下。古时深山密林,穿林而过如穿山洞,原名洞木坑,后改称桐木坑。陈氏于民国初期从罗江圩迁入。
圩背 在新屋西北面大中。居罗江圩背后,故名。明末郭氏从肖屋坪迁入。
松山下 在新西面坑口岭脚下。后山松树多得名。明末叶氏从安远龙布迁此。
曹屋 在新屋西偏南塅边山脚下。曹氏于清中从仁风迁此。
七山下 在新屋东南面塅边山脚下。因村后七个圆得名。清中林氏从石头丘迁此。
大桥头 在新屋南面塅中溪边。村侧有座大拱桥得名。陈氏于明中从寻乌牛头岗迁入。
排子上 在新屋南偏西塅边山排上。清中赖氏从福建迁此。
黄坑子 在新屋南偏西坑口岭脚下。地属黄泥山坑,故名。陈氏于清末从田心塘入居。
肖屋坪 在新屋南偏东段中溪边。明末肖氏从万安迁此。
【鹅坑大队】地属半山区半丘陵。多黄泥山坑,溪水自东往北流。驻婆面。以鹅坑片村为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三民乡,解放初属罗江区洋坑乡,1958年属罗江公社称鹅坑大队。
婆面 在罗江圩东面。是梁氏祖婆开基的地方,原名婆婆面,后简称婆面。清初梁氏从新陂良坝迁此。
长坑尾 在婆面北面坑尾岭脚下。坑长而得名。清末王氏从峡山迁此。
乌岭下 在婆面东北面黄泥岭湾上。后山树木茂,一片乌青,故名。清末梁氏从婆面迁此。
马岭下 在婆面东面黄泥岭排上。后山似马得名。清末梁氏从婆面迁此。
野屋 在婆面西南面溪边湾里。解放前夕孙氏从小满迁此。
鹅形 在婆面西南面山湾溪边。后山似鹅而得名。梁氏解放前夕从婆面迁此。
【联半大队】属半山区半丘陵。境内山坑棋布,三溪汇一,北注苏坑河。驻石竹坝。取联合起来夺取丰收之意命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三民乡,解放初属罗江区苏坑乡,1958年属罗江公社称联丰大队。
石竹坝 在罗江圩东南面溪边。小山竹多而得名。清中赖氏从福建迁此。
横坑 在石竹坝北面山坑岭脚下。以方位得名。清中谢氏从宁都迁此。
过路坑 在石竹坝北偏东长坑里。是苏坑至洋坑必经之路而得名。清中王氏从福建迁此。
陂头下 在石竹坝西北面山坑岭脚下溪边。居水陂下方得名。清中肖氏从信丰县迁此。
东埠 在石竹坝西北面黄泥坡下小河湾里。居苏坑东部。原名东埠湾,后简称东埠。清中叶氏从福建漳州迁此。
老杉坳 在石竹坝西北面黄泥坳上。原有一头古杉而得名。清中张氏从张屋坝迁此。
人形坝 在石竹坝西偏南山坑岭脚溪坝边。后山似人,故名。清中谢氏从安远迁此。
丝茅坪 在石竹坝西偏南山坑岭脚下。以丝茅丛生得名。清中曾氏从福建迁入。
蒋屋 在石竹坝南偏西山坑岭脚小溪边。蒋氏开居,清中从广东迁此。
大营里 在石竹坝西南面山坑岭脚小溪边。地势宽阔似营盘,故名。清中肖氏从福建迁此。
梅子坑 在竹坝西南面山坑岭脚下。因梅树多而得名。清中谢氏从宁都迁此。
狮形坝 在石竹坝南偏西山坑岭脚溪坝边。后山如狮,故名。谢氏清中从宁都迁此。
野猪陂 在石竹坝西南面山坑水陂边。从前此处时有野猪出没而得名。清中陈氏从黄岭寨下迁此。
【小满大队】黄泥山岭连绵起伏,屋场稀疏,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以小满片村为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三民乡,解放初属罗江区洋坑乡,1958年属罗江公社称小满大队,1968年并入洋坑大队,1972年恢复小满大队。
松山下 在罗江圩东偏南。后山松树多而得名。清中谢氏从安远迁此。
小满 在松山下西北面小溪汇合口。小满日奠基建村而得名。清中温氏从宁都迁此。
西坑子 在松山下北偏南山坑岭脚下。居鹅坑之西,故名。清中易氏从新陂易屋迁此。
丫叉塘 在松山下南偏西黄泥岭坳山塘边。山塘叉形,故名。清中梁氏从新陂南坑迁此。
连塘 在松山下东南面山坑岭脚下,二塘相连并成一口山塘,故名。清末黄氏从新陂庙背迁此。
北坑 在松山下南面山坑黄泥岭下。居塘坑之北得名。清中李氏从高滩迁此。
竹大队 西南属山区,余属丘陵。溪水自西往北流。沿溪属塅。驻大屋坝。以笙竹片村命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三民乡,解放初属罗江区中村乡,1958年属罗江公社称竹大队。
大屋坝 在罗江圩南面溪边。屋场较大,建村小溪坝上,故名。明末林氏从福建迁此。
杨梅园 在大屋坝南偏东坡中小溪边。杨梅树多而得名。明末温氏从古嶂迁此。
梅子坝 在大屋坝西南面坑口边。小溪坝上盛产杨梅得名。清末陈氏从河头迁此。
横嶂下 在大屋坝南面边横嶂山下。明中丁氏从利村新陂迁此。
张屋 在大屋坝南偏西塅上小溪边。明末张畴结从信丰迁入。
刁子圳 在大屋坝南面塅边山脚下。村中两条圳汇合成刁字形,故名。明末丁氏从利村
新陂迁此。
鹅公塘 在大屋坝南偏东黄泥山坡下。塘边山丘似鹅而得名。清初朱氏从古田猪婆石迁入。
赖屋 在大屋坝南偏西塅上小溪边。明代赖氏从福建迁此开居。
黄岭背 在大屋坝南偏东山坑岭脚下。居黄岭后面得名。明末谢氏从万安百家迁入。
马头岽 在大屋坝南偏西山腰上。山似马头,故名。林氏从竹大屋坝到此守庙。
中寮 在大屋坝南偏西山沟里。原属山寮,居上寮和下寮之间,故名。清末张氏从小溪船坑张屋坝迁入。
大坝里 在大屋坝南偏西溪坝上。明代林氏从前村迁此。
【西岗大队】地属山区。西依罗仙,北靠笔架山,东南山岗连绵、人烟稀疏。驻下棚。以西岗片村为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三民乡,解放初属罗江区中村乡,1958年属罗江公社称西岗大队。
下棚 在罗江圩西南面水库边。原系纸棚,居上棚下方得名。清初张氏从苏坑张屋坝迁此。
兰山 在下棚北偏西山脚下。兰氏开居。兰氏迁,今居刘氏,清中从福建迁此。
下白竹塘 在下棚北偏西坑尾山脚下。居上白竹塘下方得名。清末张氏从罗江桐梓坪迁此。
上白竹塘 在下棚北偏西坑窝里。山窝似塘。原有白竹得名。清中刘氏从兰山迁此。
楼子下 在下棚北偏西坑尾岭脚下。始建房屋有吊楼,故名。清中雷氏从赣县大田茶梓坪迁入。
荷树窝 在下棚西北山坑上。荷树多而得名。清末陈氏从罗江田心塘迁此。
石言坑 在下棚北偏东坑尾山脚下。居石言山下,故名。清中吕氏从罗坳石尾迁此。
山子背 在下棚西偏南山腰上。居瓦山后背得名。清初李氏从三门浩塘迁此。
瓦山 在下棚南偏西山坑岭脚下。村后山窝似瓦,故名。清初雷氏从福建迁此。
长洛坳 在下棚南偏西罗江往长洛的山坳上。清中张氏从苏坑迁此。
【黄岭大队】全境黄泥山岭连绵,中部稍为平缓,南高北低,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以黄岭片村为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三民乡,解放初属罗江区中村乡,1958年属罗江公社称黄岭大队。
塘里 在罗江圩南面山下。后山似鲤鱼,为适应鲤鱼取名塘里。清中李氏从利村塘坑迁此。
桐梓坪 在塘里北偏西山坑岭脚。因桐树多而得名。清中黄氏从兴国迁此。
杉树下 在塘里北偏东山脚下。后山杉树多而得名。清中黄氏从广东迁此。
横坑 在塘里东北面坑尾岭脚下。清中李氏从小满北坑迁此。
蛇头咀 在塘里北面山咀上。地形似蛇,故名。清中胡氏从福建迁此。
尚书坑 在塘里西北面山坑小溪边。相传从前此处出过尚书而得名。清末李氏从高滩迁此。
海螺坑 在塘里北偏东坑口岭脚下路边。后山似海螺得名。清中曾氏从联丰狮脑坪迁此。
水竹坑 在塘里东偏北坑尾山脚下。产水竹子得名。清中蒋氏从福建迁此。
窑前 在塘里北偏西岭脚下。村后原有瓦窑得名。清中李氏从福建迁此。
周屋 在塘里东面山坑岭脚小溪边。周氏开居,清中从福建迁此。
中塅 在塘里东偏南山坑岭脚下。居坑中部得名。清中蒋氏从福建迁此。
木梓山下 在塘里南偏西山坑岭脚小溪边。因后山油茶树多得名。清中袁氏从河田迁此。
马头嶂 在塘里西南面坑尾山坳上。后山似马得名。清中袁氏从西郊河田迁此。
寨脚下 在塘里东南面山坑岭脚下。村后山顶围过寨得名。清中陈氏从福建迁此。
火草窝 在塘里东南面山坑窝上。因火芥草(芒草)多而得名。清中符氏从赣县江口迁此。
【乌坑大队】北靠猫头寨。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以乌坑片村为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三民乡。解放初属小溪区太坪乡,1958年属利村公社称乌坑大队。1963年属罗江公社称乌坑大队。
松林庵 在罗江圩南面,原是个庵。1982年谢氏从下庵迁入。
沉坑 在松林庵西偏南坑尾岭排上。因僻静而得名静坑。后谐音为沉坑。清中梁氏从鹅坑迁此。
下水湾 在松林庵南偏东山脚溪湾边。清末张氏从福建漳州迁此。
蛇湾 在松林庵南偏西黄泥岭下路边。山湾似蛇,故名。居王氏。清中从赣县江口宁州迁此。
八泥坑 在松林庵西南面山坑岭脚小溪边。属粘质土,粘脚粘工具,原名拨泥坑,后谐音写成今名。居肖氏。清末从罗江迁此。
老屋下 在松林庵南面坑垄溪边。原名乌坑,后分居在村侧建新房而称其老屋。居王氏。清中从赣县迁此。
上场 在松林庵西南面山坑岭坳上。地势较高,故名。居王氏。清中从赣县江口迁此。
岭子脑 在松林庵南偏西路边。黄泥岗坂上。地势高,故名。陈氏于清中从罗江迁此。
杨梅坑 在松林庵南偏西山坑岭脚下。产杨梅得名。清中练氏从赣县江口迁此。
坝子上 在松林庵南偏西溪坝边。清中黄氏从罗江迁此。
灯球坑 在松林庵南偏西山坑岭脚小溪边。村前一山墩似灯球,故名。清末巫氏从小溪鹅婆迁此。
【太坪大队】东北有猫头寨,西南有龙潭山,中部地势较平缓。溪水东流。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以太坪片村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解放初属小溪区太坪乡,1958年属利村公社称太坪大队,1963年属罗江公社称太坪大队。
坳上 在罗江圩南面路边山坳上。清末杨氏从福建迁此。
石灰坑 在坳上北偏西坑尾山脚下。因烧过石灰窑得名。清末徐氏从罗坳迁此。
江沙丘 在坳上北偏西山坑岭脚公路旁。村前溪水冲积成沙丘,故名。明末周氏从会昌迁此。
潺塘坑 在坳上北面山坑岭脚下。潺潺泉水流入塘中得名。清中陈氏从信丰大塘迁此。
鸦鸡峰 在坳上北偏西山坳上公路边。后山形似乌鸦得名。清中黄氏从小溪八丘迁此。
碗棚下 在坳上北偏东黄泥岗下路边。自古烧碗为业得名。清末张氏从赣县迁此。
樟树下 在坳上西南面山坳上路边。以村后大樟树为名。清中杨氏从福建迁此。
水口 在坳上东偏南大坪水口边。清末舒氏从福建迁此。
新屋下 在坳上南偏西山排上路边。居黄氏。清初从小溪八丘迁此。
塘湾里 在坳上南面靠路塘边山湾里。清中张氏从福建迁此。
车公坝 在坳上南偏东山坑小溪坝上。谢氏开基,原名谢公坝。谢氏迁,入居杨氏改车公坝。清中从福建迁此。
新安子 在坳上南偏西坑尾溪边。原有庵,后又建一庵,故名。居黄氏。清末从鸦鸡嶂迁此。
草坪嶂 在坳上西南面坑尾高山下。杂草丛生,故名。李氏从本社黄岭迁入。
岽背 在上南偏东高山抗沟。居太坪背,曾开办过公社农场。今居李氏。1966年从草坪嶂迁此。
【片村】
白田 居贡水东岸,丘陵地带。田塅庄稼与贡水相映一片青绿而得名碧田,后简称白田。胡氏明代开居,首建老屋村。
高滩 贡水河滩上。西、南、北三面濒贡水,地势高而得名。地属丘陵。境跨全大队,居李、林等姓人,李氏最早从吉水迁此建上屋村。
下坝 贡水河畔坝上,故名。居林、袁、俞等姓人,均于明末从福建迁入。袁氏最早建石角下。
洋坑 地属丘陵。坑溪汇入贡水,地势低,雨季水涨受淹,如同海洋,故名。居李、陈、黄、刘、张、龙、肖等氏。刘氏最早于清初从江口迁此建老屋场。
鹅坑 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少坑多。以地形为名。居梁、王、孙等氏。以梁氏开居最早,于清初从新陂到此首建婆面村。
小满村 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居谢、温、梁、黄、李等氏,梁氏于清中开居最早,首建ㄚ叉塘。以小满屋场较大住户多得名。
西岗 居罗江之西,山岗多而得名。居李、张、雷等氏。张氏最早于清初从福建到此开居建村下棚。
黄岭 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因黄泥岭多而得名。黄氏最先于清中从广东迁此建杉树下村。后有蒋、李、周、符等氏入居。
山下 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村庄都座落在山脚下,故名。周氏开居最早,于清中从福建到此先建周屋村,后有蒋、李入居。
乌坑 属半属区半丘陵地带。以王氏开居较早,清中从赣县江口苎州迁入。后有梁、张、肖、陈、练、巫等姓人入居。
太坪 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在较宽的坪上开了一只圩场,称太坪圩,没有圩期了而称太坪。周氏开居较早,于明末从会昌迁此首先建江沙丘,后有杨、徐、陈、黄、张、舒等氏入居。
【林点】
东朝山 驻地南面偏西山排上。原有一只庵门朝东,故名。1970年建大队林场和茶叶基地。
石门楼 位于小满大队驻地西面石岭峡口上。建有石门,故名。石门于1957年被拆,尚存茶亭扩建为林场住所,以经营茶叶为主。
【农点】
黄沙坪 位于罗江大队驻地西偏南山坑里。以流沙黄色得名。耕地17亩,1942年住户迁,房屋尚存,现作农点。
中棚山 位于前村大队驻地西偏北贡江岸上。与中棚村隔江相望。故名。原系山寮现属田寮。
小东坑 位于笔竹大队驻地西南面山坑岭脚下,瓦山东部。故名原属土纸棚,现作田寮。
标木坑 位于竹大队南面偏西坑沟里。以栎木得名。属季节性的造纸棚,无常住户。
牵牛嵊 位于西岗大队驻地西北面山腰上。属季节性的造纸棚。
芭蕉 位于黄岭大队驻地西偏南山沟里。以芭蕉得名。1952年建田寮。
(注:本篇内容来源于1985年版《江西省于都县地名志》;供稿:于都县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