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Nature
近日,Nature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有海外工作经历的科学家获得“长江学者”荣誉的速度较慢的报道。
多年来,中国一直鼓励科研人员出国留学,然后将他们的专业知识带回祖国。但发表在《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与人们的普遍认知相反,海归比留在中国的同行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获得中国最高的科学荣誉之一——长江学者。该研究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唐莉教授领导。
该研究称,在1999年至2015年期间获得长江学者荣誉的1447名科学家中,那些在海外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比国内学者要多花25%(约2.3年)的时间获得此项殊荣。享有盛誉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由中国教育部颁发,该奖项奖金为每年20万元(特聘教授)。但最重要的是,在同行之间给予尊重和显示学术成就方面,该奖项被广泛认为比工资甚至个别教授的职称更为重要。
人才的国际流动能够提高其技能和人际关系网络,而且一旦学者返回祖国,还能增加为国家带来专业知识与全球科研实践的机会。唐教授表示,科研机构需要更好地认识到国际科研培训的好处,并对其予以奖励。
但该研究显示,目前海外培训经历的好处可能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而且,在国内的人脉有助于学者更快地获得这项荣誉,并表示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尽管出国留学被认为具有优势,但海归学者却处于劣势。
派遣出去,吸引回来
中国积极鼓励研究人员出国留学,学成后返回祖国。在过去的十年里,大量的国家级人才招聘计划吸引了很多在海外研究机构工作的华裔学者回归祖国,而且他们往往会得到更高的待遇和研究经费的承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千人计划”。从顶尖国际大学回国的学者将获得最高100万元人民币的安家费,以及顶级的薪水和数百万美元的研究经费。
为了更多地了解海外工作的影响,唐教授和她在南京河海大学的同事回顾了1447名长江学者的职业发展轨迹。他们发现,大约三分之一的人拥有海外大学的博士学位,大约一半的人拥有短期的海外工作经历。
研究报告称,从博士毕业到成为长江学者的平均时间为10.3年。但是他们发现,与没有海外经历的研究人员相比,海归获得这一荣誉所用的时间更长,即使是那些暂时出国做一年访问学者的研究人员,也比留在国内的同行多等12%的时间(大约一年)。
研究人员对可能影响荣誉授予时间的因素进行了控制,如性别、研究领域、学者在海外接受培训的机构,以及获得荣誉称号时所在大学的职称。唐教授说:“一流的大学可能会为学者取得成功提供更多的资源。这项研究没有关注这些人为什么决定回国,也没有调查他们是否被诸如“千人计划”这样的国家计划招募。
在研究的第二部分,研究人员分析了长江学者的社交网络。他们发现,在当地的人际关系越牢固(以在同一高校获得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来衡量),他们获得这一荣誉的速度就越快。在母校任职的学者比在其他高校任职的学者平均要快约2至8个月。
本土关系
唐教授认为,由于获奖者是由他们所在大学提名的,国内的研究人员可能比出国多年的学者更有可能获得提名,并且更能被评委所熟悉。评选基于教学、研究、创新和发展、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等标准,由教育部专家小组评选出优胜者。
北京清华大学科学政策客座研究员董洁林说,这些研究结果支持了一些人的观点,即中国的学术环境不健康,这种环境会更看重人脉,而非技能和经验。董洁林说:“所有人都知道,要获得院士或长江学者等国家级学术荣誉,申请人及其聘用机构需要进行许多游说工作。”她认为,需要努力改革这种文化。
但是中国宁波诺丁汉大学的科学政策研究员曹聪却提出了另一种理论。他认为,过去,一些受过海外培训的长江学者获得该奖项的速度可能会更慢,因为他们在学术上的竞争力不如当地最优秀的科学家。他说,在实行“千人计划”等计划之前,许多在海外接受培训的博士毕业生更愿意申请外国教职,因此回国的学者可能是因为他们无法获得海外职位。曹聪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考察那些最近回国科学家的职业发展轨迹,看看海归获奖速度较慢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参考文献:
When international mobility meets local connections: Evidence from China
DOI: 10.1093/scipol/scz004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f3_rG8BUQOea5OwGJI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