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一个洛阳人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问Ta早上喝不喝汤。
洛阳人出了名的爱喝汤,牛肉汤、羊肉汤、豆腐汤、丸子汤...凡是能吃的东西都可以拿来做汤。
据说,洛阳最具特色传统名宴——洛阳水席,就因其全部热菜皆有汤而得名。
早上牛肉汤、中午小碗汤、晚上甜面汤一天三顿不离汤。
为了喝汤,大爷们可以大早上五六点起床,坐十几公里的车去喝汤,只因喝惯了那家的味道!
为了喝汤洛阳人可以“不管不顾”,只要汤够好喝我们可以排队喝、蹲着喝...甚至冒着贴罚单的风险喝。
洛阳人对汤的执着甚至能吓到人。
网上有个段子说:洛阳人带外地朋友吃饭,连着喝了三天的汤,朋友实在喝不下去了,对这哥们说:“咱不喝汤了,换个别的吃吧?”
这哥们说“行,今天带你吃烩菜”,朋友一听:“这个好哇!”
然后等饭端上来了朋友惊呼:“卧槽,这TM的不还是汤?!”
洛阳人喝汤的狂热已经严重影响了公众交通,为此警察蜀黍还需特意在禁停警示牌下附加文字说明!
作为一个洛阳人表示:早上除了喝汤已经找不到第二种能吃的早饭了。
从喝汤上已经可以看出,洛阳人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吃货了。
但,你以为仅仅是这样?
洛阳人见面基本不会说"你好"、"早上好"等这种传统的打招呼方式!一般都是"吃了秒?去zua哩?"
以至于碰到一些个特殊的场景,洛阳人瞬间就不会打招呼了!比如:WC门口
洛阳人都很有语言天赋,可以在洛阳话和普通话之间无缝衔接!
两个洛阳人在一起是一定要说洛阳话的;
一个洛阳人+一个外地人在一起是一定要说普通话的;
两个洛阳人+一个外地人在一起是一定会在洛阳话和普通话之间频繁切换的。
不过也有例外,当一个洛阳人吵架打算赢的时候,无论对方是谁都万万不会说普通话的。
洛阳人是没有朋友的。
朋友?别开玩笑了,如果你说你是一个洛阳人的朋友,那说明你们还没成为朋友。
洛阳人只有"伙计",没有朋友!在洛阳,除了亲人、恋人,伙计就是两人之间最高级别的关系。
无论你们是同学、同事还是陌生人当有一天你们成为伙计了,那么恭喜你,这将是一辈子的关系。
闺女,一词是北方人对女儿或者长辈对小辈的统称。但在洛阳只要是长的好看的女孩儿就都是闺女。
洛阳十三朝古都,帝王久居之所,受儒家文化影响颇深。故而生出的女子,性格较为内敛文静给人以知书达理的气质。但又因其地处北方,少不了有一种北方人惯有的大方爽快!
所以,和洛阳闺女谈恋爱会比较舒服,既有你侬我侬的甜甜蜜蜜,也有快意恩仇的江湖侠义。
但,前提是千万别把她们惹急了,不然...等到闺女们飚起洛阳话来,你怕是连跑都来不及...
相比于洛阳女子,男子多少会更具野性一点!表面看来洛阳娃子性格和善,但真遇到事了能动手的绝不动口!就是这么加斯!
洛阳娃子有担当,是地地道道的北方爷们!但对待老婆却特别"温柔",工资上缴、外出汇报,吵起架来只要一有机会就立马认错!
偶尔也会听到他们抱怨说洛阳房价贵,物价贵,交通堵,但谁要敢说洛阳不好,他就跟谁急,就是这么护短!
洛阳娃子喜欢喝酒,一喝酒就没完没了的吹牛,三瓶啤酒下肚,就觉得自己能上景阳冈打虎了。
而且在喝酒这件事上从来不认怂!从早喝到晚,从小喝到老。
如果你看到一对年逾古稀的老人,在牛肉汤馆一口二锅头一口牛肉汤的拼酒,不要怀疑,这就是两个洛阳老头!
彪悍的人生,就是从清晨的第一口二锅头开始...
洛阳可称得上一个半移民城市,包容性极强。
北魏时期,孝文帝为促进中央集权和民族融合,大举推行汉化运动,而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迁都洛阳。
洛阳的涧西区也素有小中国之称。上世纪50年代,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汇聚涧西,南北方言在此交集,不同的文化、生活习惯碰撞出了灿烂的火花。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的子女后代都完美的融入了洛阳这座城市,对外都会自豪的说自己是洛阳人。
洛阳的包容性源于洛阳人的包容性。无论是洛阳闺女还是洛阳娃子,热情直爽,广交朋友都是他们的标签。
相较于北京、上海等城市,来洛阳的外地人从来没有对洛阳人有过“排外”的评价。
在洛阳一起喝过汤的就是自己人,一起喝过酒的就是伙计!假如你回忆起洛阳人,那一定是众多合影里笑的最灿烂的那个。
诚然洛阳是一座没有太大压力的城市,因此也造就了洛阳人的特色。洛阳人没有太强的竞争意识,就是有,也往往比别人要慢半拍。
金钱、地位,对洛阳人来说没那么重要,他们更看重的是生活开心,安居乐业。
夏天,在洛阳的路边烧烤摊,你总是能看到各式各样穿着人字拖、小背心、三五成群的年轻人,他们喝着啤酒吹着牛逼,享受着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
而大爷大妈们茶余饭后带个小板凳、拿着茶杯就去街边找人打麻将了,他们操着地道的洛阳话谈论着街坊邻里的八卦事。有时候聊着聊着就把孩子的亲事给定下了,真希望不是输了牌拿娃娃抵的债。
从容不迫,热爱生活,这就是洛阳人。
比起“古来利与名,俱在洛阳城”的论调,洛阳人更倾向于“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的生活。
像洛阳人一样,真的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