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晋南北朝御史权力入手,来看看监察制度的变革

2019-09-17   历史中简堂搜史君

引言:

御史一职起源于西周,那时候主要职能就是掌管祭祀事宜和文书整理,要说世人熟知的监察职能那时在秦汉时期才渐渐显现出来的,而御史监察制度初具规模应该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但是由于时代背景的作用,御史监察制度不得不进行变革,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求,使得御史监察制度变得更加成熟完善。

但是为啥说“监察制度需要变革”呢?

在曹丕逼着汉献帝退位建立“魏国”后,到隋文帝建立“隋”,在这360多年里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十分频繁,战争连绵不断,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秦汉时期刚刚有点起色的御史监察制度就又衰退了。

一、堪忧的御史官

在曹魏早期,御史这一官职基本就是一个虚职,地位早已不如当年了,对御史这一官职的忽视到了何种地步,就拿一个例子来说吧!

魏文帝曹丕在一次朝会上见到一名官员手中执着一支白笔,很是惊奇的说:“此为何官,何主?”这皇帝一问最起码周围要有人回答吧,可惜周围没有一个人知道在这站着拿着笔的是个啥官,最后还是侍中辛毗回答这是御史,想想都尴尬。

如果是说魏文帝曹丕对数量众多的官员有所疏漏的话,勉强还情有可原,但是朝堂上的众多官员对这也是茫然无知未免有点匪夷所思了。毕竟在殿中侍御史(大殿上的御史)设立于魏初,它的目的就是维护朝堂上的秩序,纠正百官礼仪的,一旦臣子有任何违反礼制的举动,殿中侍御史可以当场纠察。我想殿中侍御史有这样的职能的话,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对殿中侍御史应该保持敬畏,并且时刻警醒自己的言行,那又怎么会对监察自己这么多年的殿中侍御史毫无印象呢?

我认为很有可能是这殿中侍御史自己也不把自己当回事,消极怠工,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才导致皇帝和文武百官对这个官职完全忽视了,久而久之,就连这个官职的存在都被人忽视了。

曹魏时期和御史的遭遇和汉代时期的御史遭遇相比起来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了。

“凡郊庙之祠及大朝会、大封拜,则二人监威仪,有违失则劾奏”——《通典》

汉代虽然没有殿中侍御史这一官职,但是根据《通典》记载,后汉时期有“侍御史员”这一官职,它职责与殿中侍御史相似,但是地位却是殿中侍御史远远比不上的。再看看东汉侍御史甚至可以在皇帝巡狩、出使郡国等国家大事中都有重要地位,对比魏晋初年形同虚设的御史官,让我们现在看来感觉不免有些悲凉。

二、御史台作用逐渐削弱

从上面来看魏晋时期御史官地位可见一斑,而御史官监察权限也面临着层层危机,这主要归咎于监察机关职权紊乱。自两汉以来,中央监察机关由御史台、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组成,一起行使监察职能。这就使得原本独享监察权的御史台,权限不断缩小,事权混乱,影响监察职能有效发挥。看似各自分工明确,实际上三者监察范围不清,时常变动。

以丞相司直为例,设立于公元前 118 年的汉武帝年间,“掌佐丞相举不法”,其监察范围甚至不亚于御史中丞,御史与丞相司直都可以监察百官,包括州郡官员在内。而司隶校尉权限也不亚于御史台与丞相司直,甚至犹有过之。司隶校尉在汉武帝设立,本来是临时设置用于调查御史台不便插手的巫蛊一案,后来则成为常设机关,监察范围极广,可以“统皇太子、三公以下,旁州郡,无所不统。”还拥有逮捕权,可以直接动用武力进行逮捕。

“司隶校尉,武帝初置,后诸王贵戚不服,乃以中都官徒奴千二百人属。”——《北堂书钞·设官部》

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两汉遗留下的中央监察机关三大系统名义上各自行使监察权,但彼此权力界限并不明晰,产生了许多争端,汉成帝时期就发生过丞相司直是否能监察司隶校尉的廷议而晋惠帝时期,也曾发生过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关于监察范围的冲突。

两汉遗留下的监察权争还没解决呢!曹魏时期的校事制度又让御史监察制度的衰微雪上加霜。

校事是曹操设置的监察官职,校事存在就相当于明代的厂卫。曹操使用校事达到监察和控制百官,排除异己。

“曹公,但畏卢洪;洪尚可,赵达杀我。”——《太平御览》

这么看来,校事纯粹是曹操用来掌控百僚、控制朝廷的工具,在此情况下,御史台的监察作用就逐渐被取代而原本御史台的存在应当起到的震慑作用,也因为校事的存在而被削弱。而另一方面,曹操选拔的校事多为寒门子弟,但御史台的御史官们则仍是由士族门阀子弟担任。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门阀势力强大的曹魏时期,为了巩固政权,防止门阀乱权,校事始终受到重用,而御史台的权力及地位就江河日下了。

三、御史监察制度的变革

御史监察机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转变为完全独立的监察机构。汉代的御史台受制于九卿之一的少府,东汉的御史台虽然实质上直接向皇帝报告,但名义上还是属于少府。

而东汉末年,受战乱影响,依托于皇权的九卿制度遭到破坏,少府职权旁落,就成为单一的皇室手工业管理机构,与他的职能不对称的御史台脱离出来成为皇帝直接掌握的独立监察机关。从此,御史监察机构从名义到实质都成为了完全独立的监察机构。

曹魏初年,仍沿袭汉制,将御史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台,只是将其最高长官由原来的御史中丞更名为御史宫正。公元 223 年,鲍勋任宫正,使“百僚敬悼,罔不肃然”。魏明帝即位以后又复称中丞。晋取代魏后,御史台与御史中丞之名也未做改变。而南朝,除了梁用御史大夫之名代替御史中丞外,其余也无甚变化。北朝情形则略有不同,北魏在道武帝皇始年间效仿南朝建立了御史台,但同样是在道武帝时天兴年间,因受到北魏传统 贵 族 的 抗 议,“罢 外 兰 台 御 史,总 属 内省”,也就是将御史台废除,监察权归于尚书省。

总评:

御史监察制度在两汉至魏晋初年逐渐衰微,不论是御史抑或是御史台都面临着权力不统一、地位下降等问题,长此以往,对于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是不利的,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对御史监察制度进行了变革,使之逐渐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