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的骄傲,堪称古代“袁隆平”,一举解决明清百姓饥荒难题

2019-11-20     李夫子说史

说起“袁隆平”这三个字,全国人民都耳熟能详,他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经累计推广超过90亿亩,增产粮食6000多亿公斤,不得不说在应对我国乃至世界人口的粮食短缺问题上,袁隆平院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数量一度世界领先。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即使搁在古代,那也一直是头等大事,众所周知,古代人民一直都是靠天吃饭,所以经常会出现灾荒,那么古人在解决饥荒时有没有出现像袁隆平院士这样的人呢?今天李夫子就给大家介绍一位传奇人物!

说起古代的“袁隆平”,还真有一位人物同样解决了古代人民粮食短缺的大问题,他就是“陈振龙”!陈振龙是明朝万历年间的福州长乐县人,此人从小饱读经书,不到二十岁就中了秀才,这么看也算是年轻有为了。但可能读书的好运气用的太快,以至于后来他又多次参加乡试,但均以失败告终,于是心灰意冷的陈振龙决定“弃文从商”,另谋出路。为了讨生活,他决定迎合当时明朝官府开放海禁的东风跑海船,搞“跨国贸易”。

陈振龙冒死从吕宋引进番薯

很快,他便跟随东南沿海一带的很多商人一起前往吕宋,也就是今天的菲律宾经商,明朝中后期吕宋被西班牙殖民者占据,陈振龙在吕宋期间接触到了西班牙人种植的番薯,也就是我们现在常吃的红薯、地瓜,令他十分意外的是这种神奇的作物不仅耐旱易活,甚至生的熟的都能吃,这简直就是粮食中的战斗机啊!就这样,陈振龙敏锐地捕捉到了番薯的经济价值,他认为如果把这一作物引种到大明朝的土地上,必定是一件造福万民的好事。

可引种一事哪有这么容易呢?要知道番薯原产自美洲,大航海时代曾由哥伦布带回西班牙,后来又由西班牙水手带入吕宋。因此这群人可是对此物有着绝对的所有权和最终解释权,而当地的西班牙殖民者更是将番薯作为宝贝,不仅严禁外流,违者甚至还要受到严厉的刑罚。无奈之下,陈振龙只能先偷偷在吕宋学习番薯栽培技术,并悉心向当地农户求教,等待回国的时机。

终于在万历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593年,陈振龙满载一船货物准备回国贩卖,临行前他偷偷的将一根番薯藤缠进了船上的吸水绳中,瞒过了盘查兵丁的搜检,长途跋涉将它带回了福州。回到家后,陈振龙便立马将这根番薯藤埋在了自家房屋附近的土地里进行试种,没想到还真种活了。根据他自己的记录,“四个月以后,把土挖开,红薯子母相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蜜枣。”

番薯解决了古代百姓饥荒的大难题

说来也是巧了,番薯引种的这一年正赶上福建闽中地区大旱,五谷欠收,当时的福建巡抚“金学曾”为此事伤透了脑筋。陈振龙知道后赶紧让儿子陈经纶给巡抚大人写信,恳求金学曾“乞广生民计,通饬各属效文栽种,以裕民食”。意思就是让巡抚大人下令推广番薯种植,让更多的百姓能吃得上饭。金学曾很快采纳建议,通令福建各地按照陈振龙的方法大批量栽种番薯,竟然大获丰收。不仅闽中饥荒得到了很大的缓解,甚至根据史料记载“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可见在荒年时,番薯竟然成为了百姓主要的充饥食物,救命的口粮。

到了清朝初年,番薯已经在福建、江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广泛种植。根据清代徐珂编写的《清稗类钞•植物类》中记载:“康熙时,圣祖命于中州等地,给种教艺,俾佐粮食,自此广布番滋,直隶、江苏、山东等地皆种之。”在乾隆41年时,乾隆皇帝也曾亲自下诏要大力推广番薯种植,为荒年做准备,从此在最高统治者的带领下,番薯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日渐成为老百姓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际上在明清两代大量种植番薯,不仅解决了燃眉的饥荒,也带动了人口的爆炸性增长。明朝末年,天下大乱,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人口锐减,到了满清入关时,全国人口也还不到1亿,而从康熙登基到乾隆55年,这100多年的时间里,人口近一举突破了3亿大关,人口的快速增长充分说明了百姓有足够的粮食吃,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这其中小小的番薯功不可没。

陈氏后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而更功不可没的还有陈振龙和他的后人,据说在陈振龙父子之后,陈氏后代依旧继承了祖制,在全国各地进行番薯的推广工作。陈振龙的曾孙“陈以桂”就曾把番薯带出福建,引入浙江,而陈以桂的儿子“陈世元”更是一路向北,直接将番薯种到了山东胶州。不仅如此,陈世元还把一生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番薯种植这件事上,甚至还为此写了一本名叫《金薯传习录》的书,告诉大家怎么种番薯。后来福州百姓在当地的乌石山建起了一座“先薯亭”,以纪念和感谢陈氏一家的贡献,而陈振龙也因为冒死从吕宋引进番薯,被后世亲切的称为“中国番薯之父”!

李夫子说陈振龙

无论是古代的陈振龙还是今天的袁隆平院士,他们都心系人民,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福祉,都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在享受他们辛苦耕耘换来的每一碗粮食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向他们致敬哦。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dzhiW4BMH2_cNUgUA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