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59岁创业,企业垄断全球82%市场,英美造舰艇都需要他的产品

2019-09-01     胖福的小木屋

不可否认,中国与美国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是中国凭借着后发优势,在一些领域、行业也实现了赶超美国,如无人机、无人船、特高压电等,我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们国家优秀的技术和优秀的企业。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一家国企——振华重工。

关于振华重工,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2013年美国前总统在鼓励民众更加广泛使用“美国制造”时,结果后方被遮住的起重机被大风一吹,露出了振华的名字,可谓结结实实打脸操作。

不过这也是无奈之举,1000吨以上的龙门吊基本上被振华垄断,振华占据了全球82%的市场(2015年数据),从1998年开始,振华已经连续21年市场份额全球第一。(据英国权威杂志《World Cargo News》统计)

原振华重工董事长宋海良称,在美国从西海岸到东海岸,所有的港口集装箱起重机,90%是由振华重工制造的。

那么振华重工为什么这么厉害呢?

振华的诞生也非常传奇,当时振华的创始人名叫管彤贤,1992年,在水运司工作的他就差一年可以退休了,像一个普通人安度晚年,但“南巡讲话”却激发了他多年的一个梦想。

当时在港口机械制造领域完全是被国际巨头所把持,中国企业完全没有话语权,管彤贤在水运司看到国内的港口起重机全部都是从国外高价进口的,还是二手货。而当时国产港机还不如外国的淘汰货,国外的同行和船运公司根本瞧不起中国。

这让他很愤慨:“我们有机械制造业为什么总是进口海外的港口起重机呢?为什么自己不能干”?

于是59岁的管彤贤依然下海,成立了上海振华港机,一开始公司仅有十几人。

当时,三菱、三星和克虏伯等列强掌控着全球95%的市场份额,而当时中国最强的上海港机厂只能生产几个中小型门吊和散货机械,对于一穷二白的振华来说,连个国际招标的资格都没有。想打入国际市场,在别人看来无异于痴人说梦。

然而1992年底,什么都没有的管彤贤果断参与加拿大温哥华港的竞标。他借“上海港机”的名义,以报价低30%、白搭百万美元运费,把这“第一单”抢到了手。

管彤贤认为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外国的衰退造就了我们的兴旺。他自己算了笔账,以产值计算,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只占10%,美国占到了30%甚至50%。同样的产品,如果振华造价7000万美元,美国人自己造要花1亿美元。

那么自己的报价再低,虽然利润非常微薄,但是对于西方企业而言,是绝对百分百亏本的。

而且这单虽然不怎么赚钱,却是树立品牌形象的绝佳机会,所以振华全体成员,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制作产品,凡自己做不好的关键配套零部件,一律采用世界名牌。他们把这单的产品做得极其出彩,这也让他们获得了第二单的机会。

这也让西方企业对于振华的出现非常恼怒。而让西方企业更头疼不已的是,振华还具有非常强大的创新能力。

任何企业想要发展,都需要通过大量持续的技术研发投入,让自己的产品具有创新力、竞争力,这样才可以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单纯的模仿组装是无法在市场上长久的。

振华也是如此,1994年,振华进入美国市场,美国人的要求特别严苛,美国人不允许起重机美国人不许到港拼装,而是要整机运送。

当年,全世界只有荷兰一家航运公司有特种运输船,要价一次比一次高,条件还越来越苛刻。不服气的管彤贤自己购买了一条运煤炭的旧船,改制成“振华一号”专用运输船。

当时荷兰公司看到管彤贤要自研运输船,立马该换态度,寻求合作,然而却遭到管彤贤的拒绝,他们一怒之下将振华告上法庭,却最终败诉。

打赢官司后,1995年,振华就改建了我国第一、世界最大的叉装船“振华2号”,专门用于整机装载大型集装箱装卸桥,可同时装运2~4台。振华由此成为全球唯一能自造、自运的重型机械制造商。

1998年,管彤贤组织专业人员在数月内研发出能够让场桥和GPS协调运作的控制软件,使原来需要司机在七八层高的驾驶室里目测操作的场桥,能够在仅1米的空隙中灵活穿梭,误差不到15毫米。

而同样在这一年,振华的市场份额达到了全球第一,才用了6年的时间。

振华的创新能力之所以这么强,也和管彤贤的工程师出身有关,振华有数十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顶尖技术:世界首创双40英尺集装箱起重机,生产效率可比传统设备提高50%以上;全自动化双小车岸桥,高矮两只小车分别解决了卸船要高、装车要矮的矛盾;世界首创的大梁升降式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以及刚刚讲的世界首创的采用GPS技术的集装箱起重机,精度可以达到15毫米…..这些点子都是管彤贤想出来的。

振华自动化码头

比如,轮胎式集装箱起重机过去一直使用柴油机作为动力,缺点是作业时噪音大,还要冒黑烟,不符合国际上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管彤贤首先提出用超级电容来替代柴油机。这一灵感,经过产学研攻关,终于成为现实,成为振华港机集装箱岸桥的竞争优势。

管彤贤对于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握,同时也对员工极为高标准,管彤贤平时就督促员工学习、搞培训,劝员工学英语、练技术,甚至要求直接和工资挂钩,员工只要过了内部考试,就获得津贴。振华的制造队伍,最多时有45000人,仅焊工就有7500人以上。

对员工的高标准严要求让管彤贤拿下了美国旧金山新海湾大桥的订单,这是世界桥梁史上难度最高、跨度最大的单塔自锚抗震悬索钢桥,该桥的钢桥项目是世界同类钢结构桥梁中技术难度最高、造价最贵的。

而且该项工程用到的钢结构高达4.5万吨,动用电焊工1000多名。而且,在美国施工,电焊工必须取得美国焊接协会的技术认证。这个对技术和语言的双重考验,几乎难倒了所有竞标方。

但是美国舆论和钢铁工会不干了,纷纷指责承建公司不顾美国钢铁工人的利益,崇“中”媚外。不过跳脚之后,他们尴尬发现,全美国没有一个企业可以接得下这项工程。。。

最让他们尴尬的是,振华还提前5个月完成了工程,不服输的美方派出了三个监工监督,要求100%复检,经过1毫米、2毫米一个个点地进行复探,都高于美国焊接协会AWS D1.5的桥梁规范。

在大桥上工作的振华

振华的人才机制:振华用劳动管理公司承包制代替老板施工队承包制,力求劳资关系的和谐,达到劳资的“双赢”状态。他创造了将农民工变成产业工人的传奇,通过对农民工的培训,建立夫妻房等激励政策使农民工自觉地报效振华。除此,其重学历不唯学历,退休不按年龄划线,为科研功臣刻雕像的系列举措,为其培养和挽留了大量的生产、设计和管理方面的人才。

振华还拥有了自己的研发平台。为了鼓励科技创新,振华港机每年用5%的产值投入科研,2005年就投入近2亿元;企业每年还拿出1000万元奖励有突出贡献的工程技术人员,最高奖额100万元;企业有一支强大的科研队伍,全公司1500名管理人员中有600多名是研发人员;振华还重视和国内外高等院校和专业研究机构合作,调动他们帮助分析解决技术难题。

截止2018年,振华重工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上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

振华的产品能力究竟有多强呢?巨型龙门吊的市场被中国垄断,振华对国外企业购买龙门吊有着严苛的限制和维护保养条件,完全按照中国规则行事,必须购买中国的零部件,而且对购买方有着严格的限制,保持技术的垄断。

德国港机设备大多来自于振华

即使是这样的严要求,西方依然不得不采用振华的产品,因为振华的龙门吊等产品在许多军工研发中都有重要的作用,比如航母等舰艇建造。

美国最先进的朱姆沃尔特号驱逐舰,是美国新一代海军驱逐舰,吊装上层建造的吊机就采用了振华的产品。

现在所有的航母建造都是分段模块化建造,先是在各个船场分段或大部件建造,最后到船坞内组装,在整个航母建造过程中都需要大型起吊设备。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船坞所用的龙门吊“哥利亚”,就是英国为了建造航母,花1200万英镑从振华重工定购的,这是英国造船历史上起吊重量最大设备,可以吊起1000吨的部件。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印度为了建造第二艘航母,嗯,就是那艘2008年开工,9年过去了还没造完,但是已经下水三次的航母…需要龙门吊。

但是最顶级的龙门吊制造技术由中国掌握,印度又放不下面子向中国采购龙门吊。于是印度转而向英国购买其“哥利亚”龙门吊,谁知道这个龙门吊还是中国造的

除了龙门吊,振华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全世界最顶尖的,如世界上最先进的挖泥船,被人称为“造岛神器”的“天鲲号”;自动化码头;世界上最大的单臂回旋起重船振华30以及5000米深水铺管船,智能立体停车库,半潜船,海洋钻井平台等。

天鲲号

管彤贤表示:振华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

创新永远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身为高级工程师的管彤贤不仅对于技术极为看重,还能准确把握技术的发展方向。2000多科研人员的强力配置,外加每年2%产值的科技投入,“每年至少诞生一项世界第一”,这令振华逐渐占据了港机技术的全球制高点。

退休之后,80多岁依然在工作的管彤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Si972wBJleJMoPMB6x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