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工作压力日益增大,需要更充沛的精力,这部分精力的来源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睡眠质量。睡眠以后人体的阳气会趋向于体内,到达体内以后,阳气得到滋养,方能再次获得能量,供给人体使用。睡眠不足,人体正气得不到滋养,就会出现头晕目眩、少气乏力、困倦而欲眠。正所谓“神足不思眠”,神气足则精神焕发。
《黄帝内经》认为:卫气从精明穴出人体便清醒,卫气从体表运行至日内人体便会睡眠。这只是从大方面认识到了失眠的机理,但是具体到治疗方面仍然是粗浅的,不成熟的,那么深层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在《黄帝内经》的《营卫生会篇》亦有详细论述:“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精就是精神,瞑就是睡觉。
年轻人白天精神,夜里能够安然入睡,老年人变天不精神,夜里睡不着是什么原因呢?表面上是在讨论老年人与年轻人睡觉不同的问题,其实是在讨论为什么人会失眠?究竟是什么偷走了我们睡觉的时间呢?
心神的滋养靠血液,如果心血不足,心神不能回归,因此导致失眠。心血不足,亦有单纯性与复杂性之分,单纯的心血不足则以中医补血之法即可,但是血液的生成需要脾气运化水谷的作用正常,也需要肾气的蒸化作用。脾气不足不能运化水谷,血液的来源便空虚,因此可以通过健脾益气的方式气治疗,后世的名方归脾汤,就是治疗脾气不足不能生成血液导致的失眠的名方。此即所谓“壮者之气血盛”,气血盛则心神能养,自然可以安睡。
“气道涩”是《黄帝内经》认为失眠的第二个原因。涩者不通畅,许多原因都会导致气道涩滞。
中医认为人体各处都充斥着“气”,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在人体中功能强大,人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都是在气的参与下完成的,或者是气的主导下完成的。与血液在脉管里并行的被称为“营气”,在脉外运行的被称为“卫气”。营卫运行有自己的规律,如果这个规律被打破,亦会导致失眠,此即“营卫不调”。治疗当然要调和营卫,《伤寒论》中有桂枝汤,通过小发汗的方式,使营卫运行返回到常态,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功效。
中医正是通过对人体大环境的认识,调节人体的大环境,不单纯从失眠症状入手,而是治疗导致失眠的本质,因此可以大战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