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打造传统铠甲 复原历史传承文化

2019-09-30   寿光日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黄金锁子甲,风吹色如铁”,提起中国古代的战争场面,人们往往都会想起士兵们穿着铠甲列阵的雄壮场景,而今,金戈铁马的时代早已成为历 史,曾经闪耀的铠甲装备也只现身于银幕与展览。

我们寿光一位名叫王培敬的小伙,心怀对传统文化的崇敬和对手艺的热爱, 利用业余时间,做起了中国传统铠甲的复原工作。

爱上铠甲,查阅大量资料,跑遍相关博物馆

见到王培敬时,他正在埋头伏案修复铠甲上的甲片,修复好后,将甲片一片压一片放到模具上,再用甲绳串起,形成环环相扣、片片相连的整体。

王培敬介绍,从小他就喜欢中国传统兵器,后来,接触了传统弓,身着传统服饰的他,拉弓、瞄准、放箭,箭随弦动,能直入几十米外的靶心,又因为参加传统弓比赛,他爱上了复原铠甲。“2016年,我去湖南常德参加全国射箭精英赛,每个省的代表队都要参加开幕式,要求参赛队员身着本民族传统服饰入场,其中两位队员身着草原风格的铠甲亮相,特别亮眼。当时我就想,我也要有这么一件铠甲,也就萌生了复原铠甲的想法。”

有了想法马上付诸行动,王培敬从湖南回来后就购买了大量书籍,翻阅各类资料,并到各地博物馆实地观察古时流传下来的甲片和铠甲残片。“ 看的资料越多,跑的地方越多,我就越喜欢铠甲。历史上不同时期的铠甲样式差别非常大,就算同一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士兵铠甲都有不同,铠甲文化博大精深,越研究越不能自拔。”王培敬介绍。

实物测量,手绘草图,三个月复原一套唐甲

2018年,王培敬开始着手复原第一件铠甲。他找到古玩圈朋友收藏的铠甲残片,测绘了甲片的长度、尺寸和孔洞的排列顺序,回来后用硬纸板剪出样品,再用绳索练习着如何编连。“穿 甲片的工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精细活。一旦有一个甲片的绳子穿错了,整条甲片往往都需要拆解后重新编。 一个甲片有10个洞,都要穿过绳索,只能一点点摸索。”王培敬介绍。

摸索好甲洞的穿连顺序后,王培敬找人开模制作了1800多片铁甲片,开始按照自己的体型边制作边修改。“铠甲的甲片之间相互叠压1/3,这种片片相连、承前启后的设计特别精巧。但刚开始制作时,我很多地方不懂, 也没有别的好办法,就是反复制作,然后上身试穿,不行 的地方再继续修改,我都不知道返工了多少次。上班忙,就晚上回来做,做到凌晨一两点是经常的。”王培敬介绍,复原甲片能实地测绘,但头盔没有地方测绘,他只好仿照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壁画量了自己的头围,画好草图后,再进行制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个月的连轴摸索试验,王培敬终于复原了一套唐甲,在相关爱好者论坛发布后,立刻在网上得到了大量关注。“就是这一套。有50多斤重。”第一次做的盔甲虽然不完美,但王培敬依然爱如珍宝。

勤学不倦,精进技艺,传承文化

在王培敬看来,对于铠甲的复原来说,“严谨”永远是第一要务。“古代工匠对于人体力学与弧度把握得很好,在对人体重要部位重点保护后,关节处又能活动自如。我现在技术有限,还得继续学习。”王培敬说,长期以来,他一直在学习,有关铠甲展览的相关活动,他也积极参加,他期待自己的复原技艺进步提升,复原出越来越多的传统铠甲。

据介绍,除了普通的收藏装饰外,复原铠甲在模拟格斗比赛中还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以这样的方式继续“活”在当下。“当前有一种新兴运动,要求参赛者身穿铠甲,但比赛前必须提交资料证明所穿铠甲有历史传承并被主办方认可。现在正在修复的甲片就是我为威海一位兵击运动者制作的,他在比赛过程中造成了甲片凹陷和皮制磨损,就发回来找我进行修复。”

在王培敬看来,铠甲在当代除了作为一种具象的器物外,还承载着精神和文化上的重要意义。下一步,王培敬准备再复原一套明代的鱼鳞甲,现在已经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古代服饰中包含着军戎服饰,铠甲就属于此类中的一类。我想通过具体的复原铠甲入手,为传统文化做出一点点贡献, 正好这也是我心中理想与情怀的所在。”

本报记者 刘明霞 单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