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2020年的“五一”,是一个不平凡的节日——在一条条防疫不松劲、复工不误时的战线上,在一帧帧普通又不普通的工作瞬间中,一个个平凡又不平凡的劳动者用他们的努力奋斗,为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双战双赢”拼搏奉献。
个人光芒虽小,也能照亮一方。防疫与复工的节节胜利,凝聚着劳动者们挥洒的汗水;而一个城市的点滴变化,也离不开劳动者们付出的心血。这一张张可爱的面孔,正是城市里最生动的剪影、最美丽的写照。有了他们,我们就有了决心和信心,有了期盼和希望。
劳动者的故事,值得被记录、被铭刻。“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南方日报汕头新闻部推出“复工复产·汕头面孔”系列人物报道,用我们的笔和镜头,追寻他们的脚步,讲述他们的故事。
5时30分,沉睡的城市还没苏醒,汕头24路公交车驾驶员张安德,已经开启了他一天的工作。
24路,从汕头新一中出发,到人民广场东,全程15.2公里,途经36个车站。疫情发生以来,无论有没有乘客,张安德与他的同事每天都会按时行驶公交车,昼夜穿梭于这座城市。即便站台上没有人,他们也会在每个站点停留,时时观察路况、关注乘客。
张安德在汕头当公交车驾驶员已经9年。9年来,他始终用耐心、爱心和细心,当乘客的贴心人。虽然疫情让公交车厢里变得冷清安静,如张安德一般的公交车司机们却以一以贯之的态度对待这份工作,让细微的善意汇聚成暖流,让城市重新恢复往日的生机。
张安德在汕头当公交车驾驶员已经9年。
城市地图如同装在脑中
张安德是湖南永州人,今年52岁。2011年开始,因为妻子来到汕头工作,他也成为汕头24路公交车的司机。而此前,他已经在深圳开了五六年的公交车。
早出晚归的生活,是张安德的日常。
“轮到早班时,早上5点半就要发班,那么我4点半就要起床洗漱,提前到车站进行车辆的检查和消毒工作。”张安德说,“最后一班晚班是12点10分从广场轮渡返回始发地,再回到家时已是深夜两三点。”张安德笑着说,“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节庆假日,我们一直在工作。”
早出晚归的生活,是张安德的日常。
通南北,穿东西,24路覆盖汕头主市区多条主要干道。如今在汕头当了9年公交司机的张安德,脑子里也装着一幅城市地图。“上次遇到一名乘客,每到一个车站,都要问我车站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我一一告知,这些车站我再熟悉不过了。”
张安德说,哪里的乘客多,哪里的路口堵,他都了然于胸,就连常坐24路的乘客,他也能清楚记得。
据汕头市南辰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翁叶龙说,该公司共有5条公交线路,24路是其中最早发班、最晚收班的,而张师傅九年来一直准班准点,没耽误过。
翁叶龙感叹道,到今年5月,南辰公交就迎来了它20岁的生日,这当中少不了公司90名公交师傅日夜坚守岗位的辛劳,“我们公司有十几位外地公交师傅,他们也都早已以汕为家了。”
不仅以汕为家,作为城市巡路人的公交司机,他们也见证了城市路网的发展。在近十年的行驶中,张安德发现了汕头的一些变化,“刚开始我从深圳过来汕头开车,很不习惯,觉得有些差距。几年过去了,路好开了,规章越来越完善,乘客素质也越来越高,我太开心了。”
“只要有一人需要,这车都得开下去”
“体育学校到了,请从后门下车……”车门开了又关,车上却一直没有乘客。
今年春节,张安德回家探亲,不料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公司为了外地员工的安全,决定让他们迟些复工。
3月初,张安德重回岗位。当他再次启动24路公交车时,几次往返车上却空无一人的情况已十分常见,他有些不习惯。
随着疫情渐渐进入平稳阶段,乘坐公交的市民逐渐多了起来。当24路开到体育学校站时,有两名乘客上车,他们都戴着口罩,自觉分散坐下,低头看着手机,或看着窗外,车内依然十分沉默,只有报站的声音按时响起。
“受疫情影响,市民都减少乘坐公共交通了。但只要有一个人需要,这车都得开下去。”张安德说。
为了乘客们的安全,张安德每天都认真做好车辆保养和清洗工作,根据要求,每一趟车都得消毒,包括乘客经常接触的扶手、椅背、窗边等,都要仔细擦拭。
9年来,他始终用耐心、爱心和细心,当乘客的贴心人。
汕头的天气自三月后开始回温,到四月时更能窥见夏天的影子了。按照要求,室外气温达到26摄氏度以上就要开车内空调,但在这个特殊时期,开中央空调也是一个不安全的做法。
“车内始终会保持开窗通风,乘客也能理解不开空调的做法。”张安德表示,车内温度会比室外温度再高一些,但乘客一般不需要在车上待太久,短暂的闷热是可以接受的。但这闷热,作为一整天都待在驾驶位上的公交司机,张安德却是要戴着口罩承受着闷热工作一天。在他看来,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不论是道路安全和个体安全,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去遵循和维护。”
而当看到有些乘客渐渐放松警惕,张安德也会经常提醒他们:“口罩戴好,注意安全。”
【延伸】
曾用13分钟抢回救助乘客生命的时间
13分钟能干什么?张安德就曾用13分钟与死神赛跑,为救助乘客生命抢得时间。
2019年10月28日下午,汕头市民张女士和女儿在合胜百货广场前的公车站,坐上了张安德驾驶的24路公交车。6分钟后,车辆开到金珠园站,车厢里突然传来了急促的呼救声。
原来,张女士的女儿喊了一声“妈”就休克过去,不省人事。听到有人呼救,张安德赶紧停车察看。他心里紧张极了,但还是极力保持镇定,先请乘客帮忙拨打120,然后迅速决定把公交车直接开到距离最近的汕大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间不再正常停站。
据张安德回忆,当时车上约有十几名乘客,都同意了这个紧急方案,并自发协助照顾晕倒的女孩。
由于当时临近下班高峰期,车流开始密集起来。这个时候,变身“救护车”的24路公交车,上演了一场“生死时速”。
让人感动的是,车上的一名老年乘客,一直在前车门的位置候着,遇到前路堵车时,就和马路上其他司机说明情况。当前车司机听不清楚时,这名乘客就赶紧下车说明情况,请前面的车辆让道,到了医院后还将患者送进去。
在送医途中,一名路面执勤交警得知情况后,立即疏导交通,指挥公交车快速通过路口。事情发生13分钟后,小女孩终于被送到汕大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并得到了及时救治。张安德也因此入选了2019年下半年度“汕头好人”评选活动。
“那时候在想,车厢后面的情况肯定很紧急,一定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能快点就再快点,那种心情真的没法表达。”救人之后,张安德才意识到,自己在这个过程不知不觉闯了几次红灯。事后,汕头市交警部门也已受理公交司机在特殊情况下闯红灯的申请。
张安德认为,耐心、爱心和细心,是一个公交车司机应有的品质。
“耐心、爱心和细心,是一个公交车司机应有的品质。”张安德说,司机一旦上车,就要保持高度的精神集中,看路面、看交通、看乘客,并且要有快速判断、分析情况的能力。在这九年的驾驶过程中,张安德从来没接到乘客投诉。
张安德举了一个很日常的例子。在车上,有老人乘客会趁着公交车到站的时间换座位,此时若司机没有注意到,车猛然发动,老人便会摔倒在地,造成伤害。“还有一位老人,中过风的,每天往返要坐四次公交。”张安德告诉记者,当乘客上下车不方便时,他都得下车去扶,“多花一分钟就能帮助他,为什么不呢?”
点击链接·延伸阅读>>>>
复工复产·汕头面孔丨塔吊夫妻档:天地相望,见证亚青会主场馆拔地而起
复工复产·汕头面孔丨卖房只为干农业,创业青年陈燕鹏有一个“小目标”
【策划】廖奕文
【统筹】杨可
【采写】蔡沚彦
读完本篇报道,如您有更多建议,请扫描以下二维码,加入我们的读者群参与讨论。
【作者】 蔡沚彦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