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没料到,事情转变得那么快,诛杀杨秀清竟然会引发韦昌辉叛乱,以及石达开出走。
洪秀全知道,再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自己迟早玩完。于是乎,他大致在五个方面进行了改革:(1)重用石达开,并封自己的长兄、次兄为“安王”、“福王”。在出了杨秀清以及韦昌辉那两件闹心事后,洪秀全终于明白石达开的重要性,但同时也给他提了个醒——没有绝对的好人!谁知道石达开后来会不会变?所以,派自己身边人去监视,总能起到点作用;
(2)高度集权,取消军师负责制,自己兼任军师。
(3)恢复五军主将制。当年金田举旗时,正是这个良好的制度使得太平军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诸多大捷。但是,在五将之二冯云山、萧朝贵死后,五军实际上变成了杨秀清一人的地盘。这下好了,五军不复,辉煌也渐散。洪秀全企图以恢复当年的制度,来挽救现在的败局。
于是, 他任命金田老将蒙得恩为中军主将,其余四位则是后起之秀。
(4)积极与友军合作。其实,在19世纪中叶,清朝的地盘上同样有着一支起义队伍“捻军”。不过,二者并没形成统一战线,在杨、韦事件后,洪秀全不得不考虑联合友军来扩充兵源。
(5)重用洪仁。这位从香港辗转回京的族弟,接受过多年的基督教教育,洪秀全很是看好他。甚至,他还打破了永不封王的禁令。
事实上,洪秀全的这些做法虽称不上力挽狂澜,但确确实实挽救了处于危难之中的太平天国。
仅列举两项大捷:(1)1858年,江北大营被太平军攻陷,清军主将李续宾自杀。
(2)1860年,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打垮。接着,江南提督张国梁、钦差大臣江宁、江苏巡抚徐有壬等败亡,就连洋枪队统帅华尔也被击毙。
可惜,洪秀全命不好,他遇到了曾国藩(湘军创始人)与李鸿章(淮军创始人)。而且清军此时已经和外国势力勾结在一起,随时准备合攻太平军。从1862年开始,胜利的天平就倒向了清军。
而在天京陷落前,主要有三个战场,分别是李鸿章领导的东线战场、英法介入的浙江战场,与最后的天京保卫战。
其实,太平军在初期占据很大的优势。就拿左宗棠入浙的兵力来说,李秀成、李世贤兄弟的兵力为二十余万,而清军只有三四万。这七八倍的差距,竟没被太平军利用起来。原因就是,李氏兄弟和洪秀全不和,以及外国势力的介入。
倘若太平军上层能同仇敌忾,想必战况也不至于此。
到了关头,也就是天京的东、南、西三面尽失时,李秀成曾劝洪秀全面对现实,放弃天京,迁都以保实力。
然而,这些话在洪秀全眼里那便是妥妥的不忠。因此,他将一切政务都将给洪仁,而不让李秀成插手。二人不和程度,可见一斑。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与世长辞,还不到五十一岁。死前,他还说,“我要去天堂领天兵回来支援。”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Bk74nQBd8y1i3sJ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