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映电影:《又见奈良》
放映时间:3月7日(周日)13:50-16:00
地点:天山电影院——虹桥艺术中心旗舰店
主持人:藤井树
嘉宾:导演鹏飞、主演英泽
【《又见奈良》藤井树观影团现场大合影】
每个妈妈都是女英雄
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向中国东北施行大规模移民政策,约有32万农民进入中国东北,史称“开拓团”。
1945 年日本战败,开拓团开始大溃逃,4000多名孩童留在了中国,成为日本遗孤,中国家庭把他们抚养成人。
1972 年中日恢复邦交,一部分遗孤选择回到日本,为中日友好交流奔走。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遗孤年事已高,《又见奈良》正是希望记录下这段故事,铭记并反思那段历史。
01
一个母亲的寻女之旅
随着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很多日本遗孤都被中国东北家庭收养,丽华就是其中的一个。
养母陈慧明(吴彦姝饰)像对待亲生女儿一般,将她抚养长大。
直到丽华决心回到日本,这对母女还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
信中的字里行间都是对母亲的思念,同时也提及了对文化间转换的不适应,“现在日本人还把我当作中国人,我想是因为我的思维习惯都是中国人吧”。
刻在丽华骨子里的,不仅是文化与习惯,更是与养母之间的感情和羁绊。
隔海相望的母女二人,借助这些书信连结着彼此的心。
可打破平静的同样也是信件,偏偏不知为何,远方女儿断了来信。
满头白发的老人,虽然对日语一窍不通,但毅然决然踏上了去往日本的寻亲之路,要亲自把当年捧在手心的“小棉袄”找回来。
看似是一个小家庭的“骨肉分离“,实则却是当年滞留东北的孤儿们共同的经历。
中日邦交正常化,很多遗孤都重回了日本,可这也成了当年收留孤儿的母亲们集体的守望。
有多少“陈慧明”至今最大的愿望,都是到日本再看孩子一眼。
导演鹏飞也是借由这个战后侧剖面,来探寻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
片中有个小细节,足以看出陈奶奶的爱女心切。
小泽询问奶奶与丽华是什么时候分别的,过去十年之久,奶奶还是脱口而出:“94年3月11日上午走的”,不假思索的样子,仿佛这件事就发生在昨天,可想而知,思念早已延续了十年之久。
奶奶依着仅有的线索打探消息,却不成想都是“并没见过”。
直到寻来一位养女丽华的老友,他说确实认识,但二人许久未见。
明明对寻亲没有多大帮助,镜头一转奶奶却已经泪目无声。
因为哪怕只是与她有关的蛛丝马迹,奶奶也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这份念女心切,非常动人!
虽然人已经不在身边,可没有一分一秒不在思念对方,陈奶奶与丽华之间这份亲情,早已跨越了血缘、国籍甚至岁月的长度。
也正因为这个“新家庭”的存在,才得以让当年战后阴影下的两个人,心里照进了温暖的光。
而这只是战后众生相的缩影,许多现实生活中的遗孤后代们,依旧记得自己中国东北有一个家。
02
手法成熟,情感真挚
影片巧妙地将大时代巨变和小人物的命运、情感变化相互融合,使得这段漫漫寻亲之路更加触动人心。
导演别出心裁的选择日本俳句版的叙事风格,并在片中加入了不少信手拈来的小笑点,大大淡化了影片的悲伤情绪,使得影片平实温暖,充满着治愈人心的力量。
导演鹏飞说:“中国养父母真是体现了人性的光辉,人间的大爱。”
在陈慧明所处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有无数对日本遗孤伸出援手的中国养父母,他们基于骨肉亲情做出了超越历史与血缘的伟大选择,在厚重的历史底色上晕染出别样的光辉。
而《又见奈良》的故事,正是对他们行为的一次纪念和一种温情致敬。
为了最大程度的还原,《又见奈良》团队亲赴日本拍摄。
结合真实的背景故事和拍摄环境,剧组专门找来了两位真实的日本遗孤出演本片,再加上吴彦姝老师教科书级别的演技,以及英泽、国村隼和永濑正敏、秋山真太郎、张巍等一众中日优秀演员的加盟,让整部影片显得更加真实丰满。
影片虽然聚焦于战后遗孤的历史遗留问题,但风格却并不哀伤,正如定档海报中所展示的一般,奶奶与小泽在温泉池泡脚的画面,让这段困难重重的寻亲之旅充满温暖与希望。
“我并不希望把这个题材拍得很沉重,我更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来体现中国母亲的坚强与伟大。”
被问及创作初衷时,导演鹏飞如是说。
旅法求学以及与各个国家地区电影人合作的经历,让鹏飞更为包容,细腻生动的影像风格,不疾不徐的叙事节奏,克制内敛的情绪表达,都在《又见奈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直击观影现场
[ 主持人藤井树与导演鹏飞、主演英泽 ]
3月7日下午,藤井树观影团和团友们一起,在天山电影院——虹桥艺术中心旗舰店观看了温暖深情的《又见奈良》。
前来观影的团友们早早排起了长龙等待取票。
《又见奈良》前半段全场爆笑,后半段却又令人回味无穷。大家为什么喜欢这部电影?让我们听听导演鹏飞、主演英泽和藤井树小姐怎么说吧!
【导演鹏飞说】
1.拍摄《又见奈良》的契机
《米花之味》去奈良参展时认识了河濑直美导演,交流之后构思了这部影片。
想通过《又见奈良》表达反战的思想。
2.最难忘的时刻
在奈良居住八个月,有很多日本同事。
杀青后采访同组的日本年轻人,他说这部片子让他懂得反思历史,珍惜现在的和平,让人很感慨。
3.找到吴彦姝饰演奶奶
最开始希望奶奶的形象是灵动可爱的,就找吴彦姝奶奶聊剧本。
吴奶奶交流完说真是感动,但是没有时间。
直到开机前,奶奶联系问我找到演员没有,最后挪出时间来参加了拍摄。
【主演英泽说】
1.零基础学习日语
拍《又见奈良》之前日语完全是零基础。
拍摄前一个月才开始学日语,学习日常用语和台词,每天进行模仿。
开机前十天住进了片中小泽的家里熟悉环境。
2.最难忘的时刻
拍最后一场三人走路的戏之前不知道这场戏的存在。
导演让几个人试着走了一遍配上了邓丽君的音乐,就让人很感动。
因为那时候接近拍摄尾声,大家的情感积累都在,所以那一场戏特别有感触。
【藤井树说】
1.深情克制,回味无穷
没有想到《又见奈良》如此的幽默,前半段大家都在笑,随着剧情展开慢慢变得忧愁而回味无穷。
导演非常善良,温暖的情感给人以慰藉。
如同影片前半段的隐喻,海蟹放到了湖里,奶奶说也许它能适应湖里的生活。
2.主题深刻,手法成熟
回到日本的遗孤过得并不好,难以融入到当地社会,只能做底层劳动者。
导演用沉稳的镜头语言含蓄地表达了这些事实,情感处理高级。
影片节奏感和情绪递进都恰到好处,音乐的运用更彰显人物内心。
观众问答
Q1:《米花之味》后没有听到导演的消息,好奇这三年导演除了《又见奈良》还做了什么事情?
鹏飞:其实这三年时间还是排的很紧张。2018年《米花之味》去奈良参展,之后就开始《又见奈良》的准备工作。2019年11月开机,2020年上海电影节就上映了。
Q2:遗孤夫妻演智取威虎山这段是什么想法?还有片尾日本鼓的祭祀仪式有何深意?
鹏飞:有个人经历的背景,京剧也算是遗孤原本中国生活的一部分,有一种乡愁。曾经去一代遗孤家做客,他拉了一段二胡,结束时分不清他脸上是汗水还是泪水。遗孤这种矛盾尴尬的处境通过片中的智取威虎山唱段体现。最后是一行人找到了完全日本文化的氛围,对于奶奶是完全陌生的,也像是奶奶释怀了,遗孤回到了日本文化中。
Q3:以往遗孤的纪录片总是用直接的方式拍摄他们生活不易,难以融入社会,怎么想到以养母寻女视角切入?
鹏飞:看过一本书,这些养母的愿望就是去看看孩子,至少看看孩子的故乡,这部电影也算是圆了她们的梦。过于直接的方式太雷同了,养母寻女的故事更深情一些。
《又见奈良》部分观众真实反馈
感谢导演鹏飞、主演英泽的精彩交流,也感谢各位团友的参与!
同时感谢天山电影院——虹桥艺术中心旗舰店对本次观影团活动的大力支持!
如果你喜欢这部电影,《又见奈良》即将于3月19日登陆全国院线,快推荐身边的朋友们去看吧!
更多详细内容请戳微博@藤井树观影团2011 看精彩回放哦!
P.S.感谢观影团的合作伙伴一直播。没有来现场的朋友们也可在一直播回看整场活动!
本活动系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