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体式练习课堂上,无论私教课还是会员课,指导者帮助练习者的体式进行手法矫正是必不可少的操作。
操作手法得当,不仅能帮练习者更精准有效地掌握好体式练习方法,而且能通过体式帮练习者身体得到更好地改善。
那么瑜伽体式手法矫正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一、必备基本功:掌握体式
指导者对每个体式的练习要点都要清晰,不仅自己能掌握体式练习技巧,也能帮练习者正确练习体式。
每个人的身体状态不一样,不同的人练习同样的体式 时,体式在身体中出现的感觉和效果会不一样,千篇一律的文字介绍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这就需要指导者通过自己身体的反复实践,在不同角度感觉瑜伽体式,甚至需要做出和练习者同样的形体动作来,发现体式对练习者本人发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哪些肌肉是僵硬紧张的,哪些肌肉有强烈的拉伸,关节是否调整正位?究竟哪里需要做出调整?
自己实践的次数越多,思考的角度越全面,就能发现更多问题,以及拿出有效的方法来,在有限的时间里,帮练习者做出及时和确切的体式矫正。
所以对于指导老师来讲,你一定要清楚:你是教别人练习体式的人,你要对每个体式能启动的肌肉和产生的作用,都能看得明白,对练习者的身体姿势观察到位。
想做一位有解决问题能力的老师,可不是单凭会引导口令,自己会做体式就可以了。你所付出的努力是多方面的,包括身体的践行、头脑的思考、眼力的洞察,对发现的每一个问题,做到求知和求解,亲自参与动手实践。
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体式手法娴熟,利索直接,不拖泥带水,只要伸手就能让练习者找到适合自己的角度,把体式做到位,才会让身体舒展而且舒服。
短时间内高效率解决问题,是平时下功夫的结果,偷懒,找捷径可不是好办法。
二、必备修养:呵护练习者
指导者一上来给练习者指导体式,要放下你想要的“成就感”或者“期待的效果”。
比如想要练习者柔韧性快速提高,想看到你的练习者体式有很大进步,如果带着这些目的心去指导练习者做体式练习,你会更多地沉陷在个人的意愿里,而断开了和练习者的联结。在这种状况下,你是无法看到练习者身体状态,以及无法了解对方感觉的。甚至有可能做出冒险的行为,过激的动作来,导致练习者身体受伤。
以下这些情况是必须避免的:
1、强拉硬拽,强迫练习者开柔韧,不顾及练习者的身体感觉。
近些年随着瑜伽市场的火爆,也听到了很多瑜伽练习时肌肉拉伤、韧带撕裂、膝关节损伤、腰椎受损等消息。而后很多对瑜伽不了解的人对瑜伽一通乱喷,说瑜伽是伤身体的运动。
其实引起练习者受伤的不是瑜伽,而是练习者操之过急的行为,以及指导者盲目暴力的做法。瑜伽可不是柔韧的练习体操,而是通过瑜伽的练习能够让身体更柔韧。但前提是正确练习!
2、不了解练习者的身体情况,做出不适合练习者的体式指导。
比如练习者本身腰椎、颈椎不好,做一些后弯、前曲、扭转等涉及脊柱练习的体式一定要小心谨慎。如果你没有系统学习过瑜伽体式,以及不具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力,请你主动坦诚自己欠缺的东西,不要随便带练习者做体式训练。
如果你对你的练习者身体状况不熟悉,你有必要和练习者进一步沟通,尤其年龄偏大,或者看上去精神和身体状态不好的练习者,要了解血压、心脑血管、有无患病史等问题,避免做出强度过大和不适合对方练习的体式。
在个别体式练习前,要有清楚的警告。比如头部低于心脏的前曲体式或倒立体式不适合心脑血管不好、有眩晕症的人群练习。
强度后弯,扭转体式不适合腰椎间盘突出的人群练习。
犁式、鱼式等颈椎过度弯曲的体式不适合颈椎不适的人群练习。
等等需要注意的问题,必须要讲清楚。这既是对练习者保护和关注,也是对自己的保护。安全永远是瑜伽练习的第一原则!
3、不观察练习者的呼吸,未通过呼吸上指导练习。
别只看身体姿势,那只是外在形态展示,呼吸是很好的提示和指引,调整好呼吸,能帮助身体稳定和得到更有效的练习。在引导练习者关注呼吸的时候,内心能逐渐聚集在身体当时的感觉上。
凝神聚气,气息深入,通过呼吸练习身体,内心会逐渐平静,观察到身体的真实状态。并且结合呼吸,一步步延展身体,打开身体的极限点。
在这样的过程中,指导者可以更近地感受到练习者呼吸的反应,甚至尝试和练习者保持同样节奏的呼吸。发现呼吸急促憋气时,就提醒练习者放松一些,或重新调整身体,再重新开始。发现练习者呼吸平缓深长,身体也没有对抗反应,就带动练习者再深入探索一下。
所以,一旦指导者接近练习者指导体式时,就不只是练习者自己在练习,或要求练习者必须达到自己想要的练习效果。而是两者互相契合一起练习。在互相感受中,接受彼此的信息,共同完成一个体式。
体式指导中,对练习者的呵护与保护是很重要的内容,不仅避免练习者受伤,还能促进练习者更持久和自信地进行瑜伽练习。让练习者放松地和身体在一起,去接纳身体出现的各种状况。
三、巧用力量:体力的悬殊
指导体式时,面对不同的人,体式手法会有不同变化。
如果指导者比练习者更强壮,更有力,身体体积也比较大。在接触练习者身体时,无论是双手的力量,还是身体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调整。
比如蝗虫式练习,指导者身体比练习者强壮,当练习者俯卧姿势准备好后,指导者可以在练习者身后,用双手按压练习者的臀部或大腿,稳住身体下半身的力量后,引导练习者跟着自己的吸气,慢慢抬起上身,启动臀部的肌肉力量慢慢抬起上身,不可以勉强把脖子上仰,试图用脖子的力量抬起上身。
如果练习者比指导者身体体积更大,但是身体体式练习有难度,发力不正确时。那么在指导蝗虫式的时候,发现仅用双手力量,无法或者无力帮助练习者抬起上身。这时可以在获得练习者允许后,试着坐在练习者双腿上,帮助练习者启动身体上抬的力量。但不可强行用力下坐,注意保持练习者的膝关节,并且提示练习者双腿肌肉启动。
图:半蝗虫式指导
还要注意:指导者不是在和练习者抗衡体力,或通过蛮力试图帮助练习者保持体式。这样指导者会很累,还可能会有关节挫伤,肌肉扭伤等危险情况出现。
指导者是给练习者一个正确力量走向的引导者,帮助练习者体会到身体的发力点,让练习者自己去启动力量,再通过手法和身体接触时的感觉,给出力量走向。
比如直角式练习,是站立前曲体式,身体从髋关节处向前对折延展。在指导练习时,双手指卡住髋关节,用大拇指抵住臀部向前推,中指抵住髋关节弯曲的位置把坐骨向上向后拉。让练习者顺着手指的力量走向身体延展对折的感觉。
图:直角式指导
再用一只手掌抵住练习者胸椎段向前向下推(这里容易弓起)另一只手掌心抓住一侧肩膀,把肩膀向后拉。这样引导练习者体会整体脊柱的延展。
图:直角式指导
指导者起到给出力量走向,帮助启动正确肌肉发力点的作用,并且给出鼓励和信任。
再比如力量控制的板式支撑体式:
练习者进入体式后,指导者通过观察练习者,根据练习者身体特点和姿势状态,双手顺着启动肌肉走向发力,建立肩膀的稳定,打开胸廓,启动腹部,稳住腰椎,启动腰腹核心力量后,引导练习者在保持体式时体会到身体的力量走向。在正确的发力点位置给出信息指引(语言提示、观察呼吸)。
图:改善体式保持时,翼状肩胛现象
图:改善体式保持时,驼背或肋骨外翻现象
图:改善体式保持时骨盆后倾或前倾现象
图:启动核心力量,顺着双手向后拉的力量,胸椎向前推。
所以对于指导者来讲,要掌握体式的下面几个重点:
1、根基点的确定
2、身体力量走向
3、身体发力位置
4、呼吸结合方法
四、注意:异性之间的指导
异性之间指导体式,为了避免尴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不要碰触对方敏感部位
有时一些新手面对异性时,内心慌乱紧张,会无从下手,或者慌乱中触碰到对方敏感部位。所以每位瑜伽老师都要学会冷静处事,动作慢下来,别着急做事,平时反复观察和练习,这样尴尬的情况就会避免。
2、注意身体之间的距离
可以选择侧身站立,尽量避免和练习者胸部、腹部、臀部位置的互相接触。如果不得不去调整这些位置,要保持适当的距离,用双手在短暂时间中,有效地做出姿势调整。
3、保持界限感,分清自己的工作性质
指导老师和练习者之间要有界限感,才会获得彼此的尊重。把自己的工作和情感生活分开,搞清自己的位置,不依赖对方,建立和谐的相处方式。